辽宁省智慧医养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22-12-07 09:55于青玉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养辽宁省养老

于青玉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面对的重要人口国情。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9 064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3.50%,这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形成了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形势。面对严峻的老龄化人口形势,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重大战略等,保障老年人分享“数字红利”,利用互联网+平台缓解养老问题已成大势所趋,也必然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辽宁省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辽宁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72%,65岁以上常住人口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17.4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老龄化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若该比例达到14%,则进入深度老龄化时期。从国际通行标准看,辽宁省显然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对智慧医养产业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智慧医养产业模式,精准匹配需求与供给,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IT技术手段,最大限度调动现有的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辽宁省养老产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为辽宁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健康辽宁建设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一、智慧医养模式概述

(一)智慧医养的概念界定

智慧医养的概念是“智慧医疗”与“智慧养老”二者的有机结合。“智慧养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又称“智能居家养老”。它是指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传感网络系统与信息平台,将老人、社区、服务机构与政府整合,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方式,以改善老年人生活水平为目标、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主要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服务与管理,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一种养老模式[1]。“智慧医疗”最早出现在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城市” 战略概念中,裘加林等学者界定智慧医疗的概念为,通过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数据挖掘与融合等技术手段,将医疗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并进行智能决策,以实现医疗服务最优化的医疗体系[2]。

随着“健康老龄化”概念的提出,医养结合逐渐成为一种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新兴养老手段。老年人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都有旺盛的需求,为实现“医”“护”“养”服务衔接,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全方位满足老年需求已经成为当今养老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智慧医养”就是将“智慧医疗”与“智慧养老”二者通过医养结合模式的桥梁进行衔接,实现深度融合。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及时有效的养老服务的模式,是技术进步下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完善与延伸。

(二)我国智慧医养产业现状

201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这一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上阐明了发展智慧医养的重要性。随着这一规划的发布,各省、市相继开展了关于智慧医养产业链的建设工作。

目前,在上海、江苏等地区,智慧医养产业的已初具规模。上海市以长宁区作为试点区,依托社区开展一系列智慧医疗的探索工作。区属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立智能预问诊平台,实现所有门诊精准预约、检查检验项目互联互通互认、医保电子凭证和脱卡支付,极大程度实现了便民需求。同时,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探索互联网+护理平台,以期实现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新模式,并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e+医”健康云天梯项目,实现远程会诊、会议、带教、培训等应用场景。江苏省探索“广电网络+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路径,建设了“健康江苏”智慧医疗服务云平台,提供医疗信息查询、三甲医院挂号、专家线上问诊、家庭医生、送药上门等多项服务。此外,通过建设村级远程医疗系统,利用云计算技术接入医共体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平台,可以实现双向转诊、远程门诊、临床会诊、心电诊断等业务协同,让行动不便的农村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此外,在北京、广东、浙江等地也已形成智慧医疗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以智能硬件、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医疗信息化为核心的产业集群[3]。可见,我国的智慧医养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多个省、市已初具规模,为辽宁省的智慧医养体系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规划发布以来,辽宁省在智慧医养领域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2018年6月,辽宁省营口市获批中央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营口市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延伸服务范围,打通养老服务供求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完善智慧医养体系的建设。营口市发挥试点作用带动居家和社区养老事业发展,与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并为养老机构运营投保,保障养老机构的平稳运营;除此之外,营口市还充分发挥“智慧”在养老产业中的作用,引入科技元素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通过营口市养老服务平台对多种养老方式实行统一管理,采集了主城区近10万名老年人的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需求侧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种类与模式,整合服务资源,对老年人服务需求进行精准分析,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力图仅以“15分钟”的信息处理即可定制高质量的养老服务。2019年3月,营口市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启了“6501234居家线上一键通服务”通道,涵盖了话务呼叫中心、养老门户网站、e卡通等16个子系统,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监管、养老机构互联网视频监控、服务商管理、志愿者管理等纳入管理范围,实现老年人、呼叫中心和服务组织三方实时通话。2021年该平台在此基础上,又上线了全新居家服务系统,截至2021年底,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已达8万人次,实现了辽宁省在智慧养老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辽宁省智慧医养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各领域间资源整合困难

智慧医养产业的建设涉及医疗、养老、卫生健康等多领域,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区、老人等多方协同,这也是辽宁省目前进行智慧医养产业建设的首要难点。由于涉及领域广,各领域之间难以协调互通,使得信息难以有效及时地传递,资源整合困难。医养结合虽然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传统的医养结合模式只是“局部”的结合,是在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的前提下小范围的结合。随着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我们要推进的智慧医养模式,更需要养老领域与医疗领域深入融合,这就要求医疗端与养老端数据共享,综合分析老人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目前,上海等发达省、市已经开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将就诊情况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出院小结等方式实现云端保存。目前,辽宁省尚未形成数据化管理系统,这无疑加大了多领域的数据共享的难度,限制了辽宁省智慧医养产业的发展。此外,在各地区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当需要进行跨系统的数据分享与整合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智慧医养接受度较低

从需求角度看,智慧医疗与养老的主要目标群体为老年人,受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影响,他们对于智慧医养的接受度有限。现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对于智慧医养的产品和服务总体上看是比较向往的,存在一定的需求,但普遍对信息安全和成本比较担忧,老人的经济状况、居住状态、亲友宣传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人对智慧医养终端的使用情况[4]。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首先就要激活老年人对于智慧医养服务的潜在需求,建立老人对于智慧医养体系这一新事物的信任。智慧医养服务想要在老年群体中推广开,单靠社会力量是难以博得老年人的信任的,还需要利用政府的公信力进行宣传。像高龄老人、失独老人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等对智慧医养有极大的需求,但因为自身原因无法主动配合服务的群体,还需要政府、社区和医疗机构的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接受智慧医疗和养老服务。智慧医养产品终端还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和多层次的收费标准,以满足不同情况的老年人的需求。

从供给角度出发,当前辽宁省的智慧医养行业市场仍存在较大空缺。尽管国家在政策上利好社会资本和民营机构,但由于行业前景并不明朗,投资的数额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企业在投资和决策时比较慎重,形成了较高的隐性准入门槛。

(三)制度设计和监管仍不完善

智慧医养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配套的行业规范,亟需建立行业准入标准与监管标准。信息化与大数据固然会为老人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相应地也催生出一系列新风险,老年群体对信息的辨别力较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一旦出现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很可能会让一些不良机构与不法分子钻空子,威胁到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合理的准入与监管标准一方面可以规范产业生态,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老年人对于智慧医养这一新产业的信任度。

在智慧医养产品与服务方面,目前还缺乏一套具体的衡量标准,服务的质量好坏很难量化,难以形成标准化的服务规范。在人才培养上,目前智慧医养行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训体系,缺乏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也没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认证。同时,智慧医养高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人才较少,学科与产业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良性循环。

三、辽宁省智慧医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

现阶段辽宁省的智慧医养产业仍属于起步阶段,要建立起良好的行业生态与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要做到制度先行。智慧医养产业涉及医疗、养老、护理等多领域,要想实现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老人等多方互联互通,就需要从顶层制度上建立起一套合理可行的制度方案,厘清各个主体的职能职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机构为主体、社会与老人、家庭共同参与的产业框架。要建立明确具体的行业制度标准,健全监管机制,划清责任主体,形成权责清晰有效的监管体系。

在政策上,可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市场化和竞争促进智慧医养产业的不断发展。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如通过减税、补贴等形式,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和参与智慧医养产业的热情,减少各企业对于盈利情况和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应培育一批拥有先进技术手段、具有自主研发资质的龙头企业,并围绕其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健全配套设施,培育壮大智慧医养产业集群。

(二)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智慧医养产业认知度

辽宁省有着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巨大的消费潜力带来的是智慧医养产业庞大的潜在市场。为化解当前老年人对于智慧医养产业的不信任,提高智慧医养产业在老年人群中的认知度。政府应利用其公信力的优势,大力宣传和推广智慧医养服务。可以学习上海市的先进经验,举办“敬老月”等面向老年人群体的活动,让老年人在活动中切身体验智慧医养设备与技术的便捷,鼓励老年人尝试和参与。对于提供智慧医养服务的企业可以予以一定的补贴,降低智慧医养服务的价格,设立分层化的服务标准与收费标准,扩大智慧养老服务的覆盖人群。各机构可以依托社区开展一系列健康讲座、养老服务、义务诊疗等便民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宣传。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力量、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智慧医养的服务中,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培养一批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义工团队。

在推广与实施中,必须要以需求为导向,力图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哪些服务与技术是老年群体最需要的,最能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捷,就将哪些作为基础服务优先发展与推广,将智慧医养从概念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智慧医养便民的作用。

(三)增强技术实力,培养专业人才

智慧医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要真正实现智慧医养产业的快速发展,绝不能依靠购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必须有独立自主研发的实力。必须以技术创新驱动智慧医养产业发展,对于进行大数据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养老服务等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项目的企业,政府应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税收减免。要建立包含数据层、系统层、服务层以及应用层的数据化智慧医养服务体系,实现健康咨询、监测预警、病理分析、精准医疗等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5]。在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安全、数据存储安全以及用户隐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辽宁省在智慧医养领域的技术型人才稀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医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为应对这种局面,保证专业人才的供应,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定向培养输送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将辽宁省打造成为大健康领域创新策源新高地、产业集聚新高地、政策研究新高地和人才培养新高地。

猜你喜欢
医养辽宁省养老
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