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高句丽之战政治意图与论战策略

2022-12-07 08:10:45宋娜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百济新罗高句丽

宋娜娜

(1.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2.河南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知网检索研究唐与高句丽之战内部论战与政治策略相关的研究,李德山认为唐朝对高句丽政策的形成与嬗变,即从开始的怀柔与安抚转变到连续不断的征伐,都是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使然[1]。刘炬与马彦的文章,分析指出唐朝开明的人才政策,民族政策是促使高句丽灭亡的重要原因[2]。刘炬又将唐朝东北边疆经略政策分为3 个时期,指出唐朝联合东北各族共灭高句丽的政策如何付诸实施[3]。但是对于唐与高句丽之战唐内部战与和的论战,唐经营高句丽的政治策略详细探讨分析还有待于完善,一些史料还有待于挖掘。

唐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是为了维护以唐朝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收复辽东故土、制止高句丽的扩张。唐朝在战与和问题上,也曾经历过内部的论争,对高句丽的政策经历了怀柔安抚到调节再到调节不利转向战争的过程。

1 唐对高句丽的战前经营

1.1 唐廷的内部论争

唐朝建立之初,国内还没有完全的统一,还要面临来自突厥的威胁,无暇处理高句丽问题。高祖打算放弃对高句丽的控制,认为名实需相符,高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 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大臣裴矩、温彦博进谏认为,辽东本是商遗民箕子所封之地,魏晋时期,还是中国的疆域,不能放弃。

太宗时期,有不主张太宗亲自出征的,如尉迟敬德进言“乘舆至辽,太子次定州,两京空虚,恐有玄感之变。夷貊小国,不足枉万乘,愿委之将臣,以时摧灭。”[4]有不主张出兵高句丽的“帝将征高丽,行本谏未宜轻用师,不从”[5]当唐太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没有攻灭高句丽想再次出征时,宰相房玄龄认为高句丽为患不如突厥,且不足以为后世所患,不足以张天威,劳师动众,不适宜出兵。“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曰:“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能为后世患,夷之可也。今无是三者,而坐敝中国,为旧王雪耻,新罗报仇,非所存小、所损大乎?臣愿下沛然之诏,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即臣死骨不朽。”[6]

虽然有不同的声音,征讨高句丽还是成了唐朝前期的主要对外战略布局。644年,唐太宗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李世民由于受到安市城城主[7](韩国民间传说名为“杨万春”,正史没有记载该人名字)的抵抗,再也无法前行。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上。上将复伐高丽,朝议以为:“高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8]如果进行骚扰性战争,消耗其力量,可不战而取。

太宗死后,“遗诏罢辽东之役”[9]“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10]。三国史记也谈到,柳公权小说记载,高句丽与靺鞨的联兵,方四十里,实力强大,太宗也曾后悔攻打高句丽。然而唐高宗并没有放弃对高句丽的攻打,并欲亲征高丽,后在武后的力谏下,放弃亲征。盖苏文在世期间,唐朝一直没能灭亡高句丽。乾封元年(666),“盖苏文死,其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与其弟男建、男产不睦,各树朋党,以相攻击。”[11]后男生被两个弟弟所驱逐,被迫向唐朝投降,这为唐朝灭亡高句丽提供了大好机会。历经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帝王的经营,唐与高句丽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1.2 唐与高句丽之战的战前交涉

新罗诉高句丽阻断其朝贡唐朝的道路,并侵占新罗疆域。唐朝派遣司农丞相里玄奖进行调节,使高句丽不要攻打新罗,使节还没有到达,盖苏文已取新罗二城。玄奖谕帝旨,答曰:“往隋见侵,新罗乘邅夺我地五百里,今非尽反地,兵不止。”玄奖曰:“往事乌足论邪? 辽东故中国郡县,天子且不取,高丽焉得违诏?”不从[12]。唐朝为了解决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冲突,经历了从调节到绝交到警告到出兵征讨的政策转变,从以下史料中可以得到辅证。

《绝高丽朝贡诏》载,“高丽余烬,谓能悔祸,故遣停兵,全其巢穴,而凶顽成性,殊未革心,前后表闻,类多不实。每怀诡诳,罪极难宥,见朕使人,又亏蕃礼。所令每云莫扰新罗,口云从命,侵凌不止。积其奸恶,尝包祸心,盖天攸弃,岂宜驯养。自今以后,勿听朝贡。”[13]这是唐朝表示与高句丽绝交的诏书。

《赐高丽玺书》载,“新罗委命国家,朝贡不阙,尔与百济,宜即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当出师击尔国矣。”[14]显然,这是唐朝表示将对高句丽开战的预警,倘若此时高句丽能够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与唐朝的关系尚有缓和的余地。然而,面对唐朝的严词警告高句丽依旧无动于衷,于是唐被迫采用战争手段予以解决海东的问题,双方战事摆上了日程。

2 唐对高句丽战争中战略战术的探讨

2.1 周边部族军队的使用

在唐丽开战之初,高句丽麾下拥有众多外族士兵供其驱使,最著名的便是靺鞨兵,《资治通鉴》载“高(句)丽、靺鞨合兵为阵,长四十里”。对于协助高句丽作战的靺鞨,则“收靺鞨三千余,悉坑之。”[15]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严酷态度。由此引发“高(句)丽国振骇,后黄城及银城并自拔,数百里无复人烟。”靺鞨则内部瓦解,许多靺鞨人开始作壁上观,不再愿意介入唐丽之间的战争,严重打击了高句丽的战斗力。

与高句丽逐渐失去战争队友,逐步孤军奋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出兵高句丽前,唐朝成功解决了东突厥的问题,对归降的东突厥部众予以了妥善的安置和优抚。突厥贫弱,太宗能够扶持,突厥深为感恩,不肯为患。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帅大军出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唐朝对周边部族的派兵权,随军出征的,还有突厥、铁勒、契丹、新罗等族将士,甚至后期还有高句丽、百济等对方阵营的降将。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是把其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一部分而经营的。太宗高度重视这场战役,身先士卒,抚慰士兵。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给高句丽国家以巨大的战争消耗,积累了战争经验,对高句丽的山川地貌,实际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彻底地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在唐丽战争中大量的使用了蕃兵番将,既彰显了天威,震慑了不服从天朝礼仪体系的部众,又补充了唐朝兵源的不足。战争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战争损耗内附的异族势力,防止对唐朝产生威胁。而且,游牧民族能征善战,为战争的最终获胜立下了功勋。表现突出的异族将领主要有,突厥族的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李思摩等;高句丽国的泉男生、泉献诚等;百济国的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等;靺鞨的李谨行等。

唐朝通过战争平定了百济、高句丽,在平定战争中正确的外交攻势,与东北其他民族的友好关系及建立的与新罗的联盟,发挥了关键作用。唐与百济、高句丽战争结束后,唐朝在东北乃至朝鲜半岛的领土达到最大化。

2.2 知人善用的用人机制

唐太宗本人具有鲜卑血统,唐朝上层人士有很多也具有鲜卑血统,这对于唐朝的民族开放和人才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太宗的用人战略主要表现在,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军事人才的使用和提拔,是唐朝对高句丽军事胜利的另一个重要保障。

太宗曾经评价过“于今名将,惟世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16]李道宗和薛万彻均为皇亲国戚,但亦履历军功。除此之外,张俭亦是如此。张俭乃是唐高祖的从外甥,率领归附的蕃兵,奉命征讨高句丽[17],说明唐皇室的亲属也身先士卒,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建立功勋。

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有所防备,战争中消耗其力量。武将薛仁贵在辽东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攻打安市的战役中,白衣武将薛仁贵表现出色,获得了唐太宗的召见以及赏赐并封官。师还,唐太宗由衷地表达了对于得到其辅助的高兴之情,升迁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获得唐太宗的高度评价“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18]李世勣,唐朝开国著名将领,为唐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派往朝鲜战场担任主帅,颇能服众。

敬老尊贤善待军士,充分调动了各方势力,“丁巳,赐所过高年鳏寡粟帛,赠比干太师,谥忠烈。三月壬辰,长孙无忌摄侍中,吏部尚书杨师道摄中书令。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大飨军。”“次辽泽,瘗隋人战亡者。”赏罚分明,辽东道行军总管有罪,伏诛。“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级,以一子袭。…以太牢祭死事者”[19]平壤道行军总管张文干有罪,伏诛。契苾何力讨高丽时,“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韦弘机补给资粮有功,得到了高宗的封赏。

3 唐对战败高句丽处置的决策

3.1 高句丽故地和遗民的安置

平灭高句丽之后,如何处置高句丽故地领土和遗民,是摆在唐朝胜利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便无法巩固胜利的战果,将二十余年的军事努力付之东流。高句丽故地和遗民的安置,充分彰显了唐朝统治者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宽广的民族胸怀。

很好的安置了百济、高句丽遗民。唐太宗凯旋后,部分高句丽俘虏“先集幽州,将以赏军士,上悯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高句丽遗民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自由,安定了民心,统治东北得到加强,胜利果实得到保护。

中原王朝的强大感召力:中原王朝雄厚的实力,以及唐丽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二者文化上趋同,容易接纳。唐朝废除高句丽的重刑,对于长期生活在高句丽后期暴政下的高句丽百姓而言,很得人心。优待降兵降将:唐太宗对于战争中投降的将领,仍赐以官职,或赏赐大量物品。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使百济、高句丽民众能够尽快安定下来。

在平灭高句丽之后,唐朝以高句丽故地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用来管理高句丽遗民。先后有薛仁贵、高侃、屈突诠、泉男生、高连、裴玄珪、高德武、唐休璟、薛讷等至少20 位官员担任安东都护[20],为唐朝管理高句丽战后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高句丽遗民的内迁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句丽遗民问题,唐朝采取了将高句丽遗民内迁中原诸地的方式,先后移民高句丽遗民达107.6 万余口[21]。高句丽遗民移居中原逐步享受中原百姓一样的待遇,使其能够安居乐业,同时训练高句丽士兵,使其拥有武装力量,既可以为唐朝所用,又可以保卫自己。

对于内附的蕃胡,《唐六典》 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亦定为九等……若夷缭之户,皆从半输。”[22]可见,在税收上予以照顾。“若有征行,令自备鞍马,过三十日已上者,免当年输羊。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城傍羁縻州要承担一定的兵役“若有征行,令自备鞍马”,这种义务兵役若超过30天,就会获得“免当年输羊”的补偿.但这种兵役征行仅限于内附蕃胡的第一代,第二代即视同内地编户,与内地编户承担同样的兵役。

唐朝采取问贫伸冤,存恤百姓,安治理的政策对待入附的蕃户,形同百姓,这对于高句丽等投降的藩附国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秦、成、岷、渭、河、兰六州有高丽、羌兵,皆令当州上佐一人专知统押,每年两度教练,使知部伍,如有警急,即令赴援。诸州城傍子弟亦常令教习,每年秋集本军,春则放散。”[26]高句丽兵具有府兵性质,是唐朝兵源之一。高句丽还因此具有了自卫权,可见唐朝对其的信任,便于高句丽遗民安心在唐朝生活。唐朝还积极推行通婚的政策,吸纳高句丽降人纳入中原人口之中,“泉氏家族与高藏一族的婚姻都经历着从部族内婚到通婚中原大族的变化。”[23]

综上所述,唐朝能够获得对高句丽战争的胜利,精心准备,汲取战争经验,各方面意见有重要作用。凸显唐太宗本人的决策决断能力。唐朝在东亚的统治得到了加强,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但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唐朝战胜高句丽,消除了来自东北的隐患,防止了高句丽继续做大,疆域继续扩张,本身也是维护中原王朝自身的疆域安全。

总之,百济、高句丽占有中原故地,唐朝没有放弃对领土主权的伸张,实际采取的是与新罗联盟的政策。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的努力,唐朝先后平定百济、高句丽,收回了中原故土。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往来,互相都有受益。古代中国标榜自己为“正统”“中心”,而分布在周边的地区、国家则被称为“蛮夷”,形成一种“统而不治”带有鲜明藩属关系的中心——外围权力结构模式。这种统治比较松散,更多的是礼仪性质的。唐朝在旧有的统治传统之下,还通过通婚、册封、互市,以及设国子学等方式,从政治、文化等方面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朝贡关系体制,对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影响。

猜你喜欢
百济新罗高句丽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24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东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