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2-12-07 07:23王春晖叶晓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主体工业

王春晖,叶晓丽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世界重要大国建设发展征途中,提高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等重要发展能力的战略部署。众所周知,国家综合实力中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挖掘培育、涵养发展国防科技创新文化,在加速实现“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1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建设,由最初单纯满足国家强国安邦之需的军事工程技术研究,到国家稳定繁荣开始实施军转民政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军民融合并重,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就是伴随着这个过程不断发展的[1]。

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文化在我国建国最初几十年中,主要凝结在以“两弹一星”等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作者,为捍卫我国国家安全,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命运、民族的富强振兴、人民的幸福安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形成了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于一体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进入21 世纪,神舟飞天、“北斗”导航、蛟龙下潜等重大国防科技成就的取得,集中体现着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中科学家与国防科技工作者身上敢为创新的精神与自信能成的文化。国防科技工业文化的创新内在驱动了我国科技快速发展,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可以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与文化。但由于一段时期内,我国是计划经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一直执行计划指令,按照国家国防计划需求开展工作,在攻关创新重大项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防科技工业主体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目前还面临着军用科技创新系统和民用科技创新系统分离的格局,虽然已有趋向融合的势头,但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创新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下决心破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激发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创新文化的活力和蕴藏的巨大潜能。

在创新人才的使用、培养和保护方面,我国作为世界上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科技队伍中规模最大的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开放性呈现不对称性。尽管军品市场需求有限,然而无论民口科技单位还是生产单位,对于进入军品科研领域都充满热情和积极性,但整体上科研“民参军”的规模和速度都不尽如人意,军工企业和国防机构存在门槛障碍。有些民用行业对军工也有一定的“行业壁垒”,但相比科研“民参军”,民品科研生产领域对军工单位的开放性更强,军工单位的科研机构参与民口科研的自由度相对更大[3]。

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首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创新面临的首要形势。“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战略是近年来我国重大的国家战略之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中,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一环,直接关乎战略进程,乃至成败[4]。

其次,世界各国科技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导致世界科技创新的结构正发生变化,智能化、民用化、绿色化成为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人类发展和生存的空间正在被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拓展,全球能源发展以绿色和可持续为最终导向。各学科间、科学和技术之间、 技术和工程之间正呈现出既交叉又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增加人民生活福祉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5]。

最后,全球创新格局变迁加剧。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国家创新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突破,正逐渐超越模仿和追赶阶段,稳步迈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新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创新体正在重塑着过去由欧美国家所主导的世界创新格局。在世界创新格局变迁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的形式和路径都在发生变革。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努力占据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发展期,应着力打破对传统科技创新路径的依赖,加快科技创新战略的新布局,从模仿、跟随到引领,从引进、模仿、升级到集成、整合和原始创新,从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路径到以基础研究、 核心技术供给为主的新的科技创新路径,最终实现国防科技创新路径乃至内驱动力的根本性转变[6]。

3 美国、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3.1 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科技创新对中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明确创新主体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的角色和作用,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企业主力角色;重视基础创新,依靠研究机构抢占新兴产业高地。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也是支撑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举措,如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增加吸引优秀人才的举措;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释放创新活力;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等。此外,美国还十分注重完善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与配套体系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数据库向社会开放,鼓励稀缺实验设备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各创新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完善创新的社会投入机制,建立能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和成本的机制。

3.2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国防科技创新对中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 国家的支援将使国防工业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多元化成本;加强政府间、军工企业间、科研机构间的多主体合作,减少整合创新主体资源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制定区域性的国家国防科技创新政策,注重区域多元化,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主体的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间深度合作,强化国防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有助于新型消费品和军民两用商品的开发设计。

4 我国国防工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政府对我国国防工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引领

加强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思想引领、 战略引领、总体部署与规划、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等方面。

加强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的思想引领,必须坚持以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国防科技工业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问题出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统筹创新能力建设布局,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增强创新主体动力和创新活力,更注重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引领,必须做到坚持走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道路,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的引领作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事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可以说,发展道路无比艰辛,发展历程无比曲折,发展成果无比珍贵,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党、 我们国家关于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走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道路,需要进一步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大工程、重大专项、重要技术研发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深耕真耕,强化原始创新,寻求重点突破,以期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4.2 加强我国国防工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互动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引领和内驱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主体为载体。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间、军地间应充分调动创新的主动性,打造各创新主体互融互促互动的文化创新链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不同层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这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建立分级的国防科研生产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将国防建设需求信息分级,通过定期发布相关信息,搭建技术信息平台,让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主体各方都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国防科技工业专家和管理者相互交流,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4.3 建立跨部委联席会制度,统筹国防工业创新文化建设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不仅是单纯的器物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且是在一定的创新文化环境中展开的创新活动。创新文化是一种能够适应发展、变化和复杂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能够激发、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内部创新思想的产生,创新行为的实施,创新活动的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是创新文化中较特殊的一类,需要军方和民方、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建立跨部委联席会制度,克服体制机制阻力,充分挖掘并融合创新文化的精髓,统筹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通过唤起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以帮助培养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主体组织达到创新的目标。

统筹国防工业创新文化建设,建设宽容失败、理解失败的文化。在创新驱动阶段,应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这样才能激励敢于创新的情怀。国防工业创新活动是存在风险的,创新更可能在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及创造性尝试被奖励的情境中出现。在这种文化情境下,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正向激发,创新主体间的协作与融合才易于开展。宽容失败还需要有强大的舆论媒体的导引,对于创新行为的报道要与一般的报道区别开来,多作正面分析,这并非要掩盖失败,而是要帮助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建立起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4.4 建设国防工业创新文化研究机构,持续输出创新文化理念

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生态体系中创新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支撑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文化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一项隐性的工作,短时间内不易取得成效,但建设起来却需要长期的、艰辛的培育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专门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生态的建设,从横向与纵向,从理念到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可供可续决策的研究成果,持续输出科学的实效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文化建设理念,指导实践。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不仅是一种制度设计,也是一种有力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整体的、以社会和文化为基础的解释发展、增长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创新产生的丰厚回报,不仅依赖于某种新思想的确立或某种技术的研发,也不仅在于创新链的建立和完善,还来自创新参与者及工作机构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相互关系由最初的单向、零散、少量的联结逐渐演变为立体网络联结,关系的网络化大大推进了创新的进程和速度,最终必将沉淀形成一种文化,散播各处,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4.5 增强大学对我国国防工业创新文化建设的贡献度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加速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文化、释放创新主体活力的需要。

通过人才培养增强大学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贡献度。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功能的强化又离不开科学研究,大学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因此,要想通过人才培养增强大学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贡献,必须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全面覆盖各层次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础条件等方面进行协调和改善。另外,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创造、创新对创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科学研究增强大学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贡献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正在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大学。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原始创新能力、 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研究型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贡献非常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紧紧围绕一流学科的建设,聚焦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需要和前沿瓶颈需求的学科建设方向,汇聚以学科为导向的人才队伍。研究型大学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主体之一,要开展与军工企业的合作,探索建设技术—产业—文化的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实验研究与工程化开发的体系化对接,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创新竞争力的成果转化与技术孵化平台,在若干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工程中突破关键技术,取得创新型进展。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主体工业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论碳审计主体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