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2022-12-07 06:45孙喜杰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学生

孙喜杰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生,是湖北省首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在校生达1000余人,2019年获批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是省属高校唯一一家拥有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编导专业,在省内首创“微电影班”开展卓越艺术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行业及社会需求,以立足黄冈,面向湖北,建设华中地区传媒教育品牌专业和产学融合示范基地为宗旨,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应用型编导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如在2021年首届主播大赛专业活动中,师生走进田间地头,在黄冈市罗田县燕儿谷开展直播带货演练,以专业助农,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向用户介绍罗田当地的特产美食,以行动助农兴农,呈现了一场青春洋溢、精彩纷呈的直播实战,同时构建起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关注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及时代热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地方高校传媒教育,本着服务地方的原则,多年来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武汉城市圈建设及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不断践行“红专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根据行业和岗位需求,确立了传媒工具使用、视听语言认知、编剧导演、艺术创新与媒介融合、团队协作“五能力”人才培养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类型丰富、相互支撑、阶梯递进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形成“能力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拓展课程思政维度,传播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的理念对接到传媒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实现传媒技能提升与思想教育的协同发展,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021年,在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在深入学习百年党史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并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有效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为此师生借助大别山地缘优势,以革命精神为价值引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影视创作为手段传承及传播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多次的论述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当前,大学本科教育通识课程已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平时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红色主题演讲等方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然而生于和平年代,沐浴在祖国春风中且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依旧是模糊的,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也难以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共创的微视频作品《王金初的金句与初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及以“艺”抗疫的主题公益《爱的长城》《龙魂》《把爱留在黄冈》等MV作品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刊载,彰显专业品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中增强红色信念的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革命精神、抗疫精神浸入心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英勇无畏、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精神引领,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面开展学科竞赛项目课程化建设,在实战的场景中完善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此外,编导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多数从事信息传播,这与党的新闻舆论传播、文艺创作等工作密切相关,他们的思想观念会以作品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影响受众的思想、认知及情感,从这一点来讲,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不仅要与行业市场需求紧密连接,更要注重与课程思政元素的紧密结合。如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围绕诚实守信,善言善行善心,理想照耀中国等公益命题创作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思政理念与教学内容相互浸润的教学方式,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也进一步促进学生脑力、脚力、眼力、笔力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传媒实践技能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同频共振,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有效地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构建“三抓三化”的能力培养路径

在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传媒教育也步入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在媒介变革的大环境下,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行业需求与学生就业创业的良性互动是传媒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引领下,在课程思政教育不断的探索中,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能力培养的路径更加明晰。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步构建起“平台(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社团+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训及创新创业条件,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同时确立平台抓项目、社团抓活动、企业抓创新创业和项目课程化、活动项目化、创新创业体系化的“三抓三化”能力培养路径。

(一)平台抓项目,项目课程化

教育以人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的根本。2014年以来,我们依托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逐步建立了学科专业竞赛项目化规范运行和保障机制,形成以多形式的学科专业竞赛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教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实验室项目为抓手,实现竞赛项目驱动,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创作的运作机制。构建了数媒工具使用、视听语言认知、编剧导演、艺术创新与媒体融合、团队协作的“五能力”培养体系,保障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新文科的背景下,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逐步将实验课程项目进行分类、整合,形成有步骤、分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中心的平台资源完成微视频、微电影、影视广告、剧情片等各类视听作品的创作,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从而最终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

平台除了抓好教学计划内实践项目外,鼓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过探索,学科竞赛项目实施规范的课程化运作,实施项目课程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课程教学中落实竞赛项目指导老师和学生创作团队,确保项目有目标、有计划、有过程、有结论、有评价。如自2017年开始,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项目植入《电视节目策划》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企业命题进行真题真做,在策划、拍摄、制作、包装等过程中全方位落实“五能力”培养,并通过作品创作检验学生“五能力”情况。通过平台抓项目,项目课程化的运作,实施“案例任务驱动”的教法和“项目任务驱动”的学法,让师生在“真题真做”中彼此成就。从教师层面,创新了教学手段、成绩评价体系;激发了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教学质量。从学生层面,拓宽了专业视野,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提升了专业自信,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总之,实践中逐步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改革目的,落实了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社团抓活动,活动项目化

社团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目前有三皮影音工作室、飞扬工作室、话艺社等17个学生社团。其中较有品牌影响力的是2002年创立的三皮影音工作室,其名称来源于PIONEER(开拓者)、PARTERNER(合作者),PRODUCER(创造者)三个英文单词,也形象地描述了这个学生社团的责任和追求。在各类专业及大型活动中,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青春,用专业的摄录设备记录美好生活。学生社团的建设以专业化为根本要求,各社团的年度活动彰显专业特色,如每年开展的语言文化艺术节及11·8记者节等常规专业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创新能力。为更好的发挥社团的传帮带作用,社团建设中采取师徒制,通过摄影比赛、微电影比赛、短视频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有品牌影响力的社团,依托自身专业的摄录设备及人才资源优势,承接校级各类与专业有关的宣传、展览等活动,将活动进行项目化的运作,逐步建立成熟的项目团队。如三皮影音工作室曾全面负责二十二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第九届中国农民春晚、新生入学典礼、毕业生毕业典礼及重大节庆活动的直播。同时,由该社团与微电影班师生联合创作的《黄师影响力》栏目已在黄冈电视台播出18期,社会反响较好。社团抓活动,活动项目化的运作,将项目实战视为教学最生动的现场,在实战中提升师生的创作能力。

(三)联合企业抓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体系化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有序开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和青年一代的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中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精神价值追求。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对媒体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部署,为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稳就业要求,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省、市、县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进课堂,师生进企业的“双进”格局,建立联合培养、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友好合作,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创业与就业。

目前,学院与湖北卫视、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黄冈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经过多方考察,选择一批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如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永州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罗田燕儿谷生态农庄等2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和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打通专业与职业对接的鸿沟。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同时依托社团成立湖北三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湖北新线传媒有限公司等共6家,实现了学生未毕业先就业的愿景,创新创业体系化逐渐形成。

四、整合课内外资源,开启育人新思路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既需要校企校地等优质的外部资源环境,也需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因势而动的深化改革。实践证明,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团队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反复研讨,目的就是将教学内容优化,满足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将《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广告策划》《微电影创作》等课程建立课程群,教师团队在授课前进行深入研讨,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体现梯度分层,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师专业能力的不同,分解教学任务,教师团队在策划、摄制、后期等阶段进行分工合作,最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内,教师团队将学科竞赛融进课堂,融进培养方案,融进毕业设计,形成以“三融”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学院品牌。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纳入多门课程的常规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与权重,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多年来,教学团队以此为核心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及教学改革,已获批3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10余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通过课程群的联动、项目化的综合创作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衡,使学生的学术思维、创新思维、科研及艺术创造力显著提升,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课外,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合作,开辟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如上文提到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黄冈市罗田县燕儿谷基地进行合作,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力乡村经济。目前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师生正共创微电影以助力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青春力量。如果说校园内的学生活动是第二课堂,那么走出校园的实战则是第三课堂,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行业市场的需求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实践性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显著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编导专业的教师却呈现出具备较高学历及理论水平却缺乏实践能力的现实窘境。创作类课程及学科专业竞赛的指导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必定要开拓专业视野,掌握国内外行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与前沿内容,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逐渐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为此,近年来学院不断落实相应的举措。如鼓励实践技能较强的教师以社团为中心,通过项目化训练,培养优秀的学生创作团队;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微电影班,进行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派遣专业教师到相关媒体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参加专业培训;鼓励支持10多余名青年教师进修博士学位等。系列举措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提供新思维、新理念、新动力。随着专业竞赛项目课程化的推进,强化学院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意识,促进各专业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教师团队建设的意识,如今教师团队已建有《影视作品分析》《广播电视导论》《影像语言》等省级精品课程,形成年龄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团队。

六、完善评价机制,形成“三位一体、五阶螺旋”的质量保障体系

新文科建设对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将带来评价机制的改革。如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模式构建以实践项目、竞赛项目完成质量为主,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为辅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体系。评价方式的改变,旨在引导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用并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成果评价方式(项目验收、作品评分)取代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契合新文科建设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更好的评价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我们构建了决策组织、咨询组织、学习组织“三位一体”及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反馈和质量改进“五阶螺旋”闭环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现场考查,由“三员”(督导员、信息员、考勤员)、“三查”(期初、期中、期末)、“三评”(学生、同行、督导员及领导),及第三方机构专项调研,形成全程监控和综合评价的“三三三+”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结语

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了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目标。近五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较稳定,在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湖北卫视等媒体就业人数增加,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学生创办企业50余家,有3人荣获湖北省“长江学子”创业奖,1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今后,学院将继续强基固本,创新教学体系,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建成一批“金课”,造就高效课堂。同时广纳人才,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发挥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动、师生联动、多学科联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积极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学生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