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辉,李之水,刘雪
(1.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00;2.临洮县洮阳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临洮 730500)
甘肃省在《2022年甘肃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甘牧医〔2022〕7号)文件指出“要清醒认识非洲猪瘟防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常态化防控,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各项制度,强化联防联控,做好疫情处置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及时果断处置突发疫情”。看来甘肃省的动物疫情防控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任务十分艰巨。
畜牧业是礼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礼县养猪业的发展形势较好,饲养方式转变,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饲养量和产值快速增长,规模养殖场发展尤其突出,但是,猪的疫病已成为制约礼县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县畜牧兽医部门高度重视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强制免疫工作扎实有效,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下降,而猪圆环病、伪狂犬、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副嗜血杆菌、气喘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常见猪传染病的防治主要由畜主个人承担,往往养殖户因忽视疫苗注射而诱发疾病。叠加畜主个人经济条件、管理水平、饲养技术等方面因素影响,各个养殖场的防治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了改变这种对养猪产业发展不利的现状,使常见猪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疾病就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过程。在动物饲养过程中,开展动物疫病预防可以减轻疫病发生,减少养殖户因动物疫病发生而产生的损失,保持畜群规模稳定和持续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古人提出的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积累及经验总结,对防控动物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礼县蓬勃发展的畜禽养殖业逐渐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为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肉、蛋、奶等农业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重中之重。目前,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病、牛皮肤性结节病的危害不小,非洲猪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生猪生产结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必须坚持打持久战的工作,需要得到长期关注和系统性的规划。在现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下,动物疫情防控形式更加严峻、防控能力亟待加强,“未病先防”,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水平,有效阻断动物疫情的传播链条,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黄帝内经》“治未病”概念首次被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也就是说治病最好在疾病还没有发生或者疾病发生的潜在原因形成阶段,就要做到中医理论的“未病先防”。
《难经》提出“治未病”这一理论之后,中医遂把养生防病作为中医理论的主导思想,通过几千年中医名家的完善逐步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预防治疗体系,并扩展为三个维度,即“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哲思,即用养生的方法预防疾病发生潜在因素的产生,“既病防变”的积极应对哲思,既包括了临床医学又包括了保健医学,“愈后防复”的康复医学哲思。
在动物疫病防控对策研究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其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反映了政府的防疫政策体系、法律法规完善层面。朱文华等[1]提出健全完善监管体制,改变动物疫病防控思维方式,加强实验室疫病监测,提高技术服务保障,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等。李坚等[2]通过分析新时代畜禽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物流运行支撑体系建设,建立网络销售动物产品疫情风险评估建议。尹怀磊[3]在分析非洲猪瘟等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从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层面,提出在政府层面要完善防体系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技术能力培训,在养殖畜主层面要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意识和主体责任等策略,应对新形势下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
在动物疫病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是疫苗对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评价,政府防疫机构体系、防疫队伍建设和动物防疫资金投入等和养殖场户畜主防疫主体责任落实的防疫意识、畜禽养殖健康管理等方面。黄德洪[4]提出,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动物防疫工作,但在基层落实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防控效果堪忧,其影响因素主要有防疫经费投入较少,疫苗存在质量等隐患。郑子胜[5]提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缺位,防疫经费的投入不足以及疫病监测工作能力不足。陈秋燕等[6]认为当前动物疫病防控依旧是畜牧业生产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从产地到屠宰的全过程管理不规范和养殖管理落后是主要原因。万禄平[7]认为目前规模生猪养殖场经常面临猪亚健康问题,对猪营养的重视程度、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滥用主要影响因素。张桂新等[8]通过实地调研山西等地区蛋鸡禽流感发生情况,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诸多影响畜主防疫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主要因素有防控意识和生物安全。姚晚春[9]对家禽养殖畜主疫苗注射防疫、鸡舍消毒灭源和疫情申报、扑杀配合行为运用统计描述、二元回归和Logistic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现有家禽扑杀补偿政策存在缺陷,存在多个因素影响家禽养殖畜主防控行为,补偿指标的不同对家禽养殖畜牧防控行为影响有差异。
4.1.1 基层动物检疫队伍力量弱化
甘肃省机构改革对县乡两级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冲击较大,原有体系及工作管理协调机制受到较大影响,部分乡镇只有1人负责动物防疫工作,但是基层防疫工作面宽、任务量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带来了不利影响,缺人成为制约县乡两级动物防疫工作的主要矛盾。
4.1.2 检疫监督与畜禽屠宰监管职能弱化
甘肃省机构改革后,礼县将日常监管、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划转多个部门,管理层级多、协调配合不顺畅,效能低,客观上弱化了动物检疫监督、畜禽屠宰监管工作。
4.1.3 缺乏持续性的人才激励机制
县乡两级动物防疫机构人员在同级机构里是弱势部门,在人才引进和个人晋升方面,没有持续性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源头没有人进来,单位留不住人员。
4.2.1 动物疫病防控意识不足
目前,随着规模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养殖理念的深入,大部分养殖户逐渐对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养殖户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疫病防控方面的专业培训,难以对疫病防控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难以及时发现疫病发生的苗头,给疫病的及时控制和扑灭带来影响。
4.2.2 养殖环境差、养殖技术落后
大部分生猪饲养场户都是农民出生,大部分靠经验养殖,饲养管理手段单一。大部分养殖场存在场址选址不合理、环境卫生消毒防护形同虚设、饲料营养管理不科学、兽药疫苗滥用等情况,确认科学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专业知识。
4.2.3 流通规范意识较弱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农村地区养殖场户没有主动申报检疫意识,调运动物随意流动性大,不能规范流通,存在调运动物无检疫证明,不能及时开展疫病检测和落地监管,给养殖大环境造成了疫病传播的不稳定因素,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动物疫病防控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礼县财政资金紧张,目前投入的资金难以满足现阶段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体系建设、防疫物资采购、疫情监测、动物防疫监管等工作需要,使当地动物疫病防控存在隐患和漏洞。
畜牧兽医部门主管领导要积极向上级领导反映,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争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理顺动物防疫机制体制。要加强动物防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引进动物防疫专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上升渠道,保证基层能干好事,能留住人。
首先县政府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向上级监管部门申请工作经费,同时要让经费落到基层动物防疫部门,从设施设备建设、疫情监测、疫苗采购、调运监管等方面抓好资金落实,有针对性的解决动物疫情防控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养殖场户是动物疫病防控的主体,基层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加强与养殖场户的沟通和配合,才能促进动物疫病工作合理有效开展。一方面要利用基层畜牧兽医站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经常性对养殖场开展养殖技术,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另一方面要建立辖区动物养殖档案,摸清动物存栏底数,要根据辖区养殖实际情况,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建立疫情应急预案。最后,要掌握辖区动物调运实际,做出栏动物产地检疫、调入动物落地监管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积极有效应对疫病的发生。
5.4.1 加强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
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减少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的机会,创造不利于病原的生长环境,阻断场内的交叉感染,主要建立猪场选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和猪场日常管理生物安全体系评分系统。
5.4.2 规范规模猪场动物福利
猪场发病的自身原因是动物免疫紊乱,间接原因是动物福利(动物如何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满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不足造成的。围绕动物福利,一要做好外部环境,包括环境、兽医服务等方面,二要科学养殖提高饲料饲养,做好饲养护理工作,提高猪自身免疫力,并做好免疫监测和预防。
5.4.3 加强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管理
要根据本场内产房与产床数量、母猪数量和结构以及猪栏情况,制定养猪生产的目标、标准和计划,并做好猪分类健康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没有漏洞,按照各阶段养猪的细节流程,在保证猪稳定、健康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收益。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治未病”理念、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和防控行为等做了比较广泛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开展规模养殖户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根据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出养猪治未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