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2-12-07 00:41
乡村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战略政策农村

耿 明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两者相互支持,但在服务指向上存在差别,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从乡村振兴角度审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 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政策保障不充分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充分引导大学生走入基层、走向乡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各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及乡村振兴补贴优惠政策等。总体来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已经形成,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存在政策工具同质化、激励效果不明显、引导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1.1.1 政策工具同质化,激励效果呈现区域差异。各级地方政府为引导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大多以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用地倾斜等政策工具,为大学生提供资金、土地等资源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大学生在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但在财政资金相对薄弱、区位优势相对不足的地区,如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若仍然采取类似方式激励大学生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一则支持力度相对有限,二则对比其他发达地区吸引力又显不足。

1.1.2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激励效果有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资金[1]。现行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支持,但是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仍有一定差距,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资金需求。同时,资金获取门槛高、限制条件多、审批流程复杂、贷款补贴发放慢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政策的激励实效。

1.1.3 政策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政策的知悉度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是各地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对于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对于家乡的创新创业政策不够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 。

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凸显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重点从创新意识、创造与管理能力、市场洞察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为大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与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即应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将大学生打造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3]。然而,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价值引领不足、培养理念与手段落后、校企联合培养形式化等问题。

1.2.1 忽视价值引领,未能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家乡情怀是大学生牵挂乡村与基层,促使其回到乡村的内生动力。如何强化价值引领,将大学生服务农村与立德树人的职能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实现相统一,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但反观现实,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输、轻价值引领,未能普及当前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意义。同时,部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对于创新创业政策也不够了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1.2.2 不重视创新创业教学且手段落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有限。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往往为选修课程,未纳入大学生的通用培养计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测试机制,教育实效难以得到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学不重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通常采取课堂教学、单向灌输等方式,导致多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敷衍了事,难以实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1.2.3 校企联合培养形式化。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回应乡村振兴的需求,相关高校做出了校企联合培养实习等安排,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出现实习内容低质化、机械化,志愿服务内容与乡村实际发展需求相脱节等问题。

1.3 大学生个体认知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践行者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离开了个体的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是空中楼阁。同时,个体实践行为的发生及其效果往往取决于个体对行为对象的认知。大学生作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主体之一,其对创新创业、乡村振兴战略及两者间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和看法,决定着其创新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在实践中,受“学而优则仕”等读书文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当代大多数大学生都较少将创新创业作为择业的首选,尤为明显的是不愿从事与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其关键就在于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乡村振兴战略及两者间的内在关系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而言,一是创新创业是一项风险极大且没有稳定投资收益率的活动,因此,大学生群体普遍将创新创业项目视作一种不值得“投资”的项目;二是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狭隘地理解为“回农村工作”,并在“读书改变命运”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认为从事与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就是“低档次”的;三是将创新创业窄化为仅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活动,导致其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明显的“眼高手低”情况。

1.4 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足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4年9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km2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发布在整个社会和高校内营造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与乡村振兴战略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的出台,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大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尽管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紧密相关,却尚未有专门的政策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氛围。这便导致社会整体只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忽略了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间的内在联系及其集聚的巨大经济效能,进而导致大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氛围不佳。

2 乡村振兴视角下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

2.1 强化政策保障

2.1.1 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呼吁和引导大学生走向基层,走向乡村,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最重要的就是发挥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我国乡村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避免推动大学生走向乡村的相关政策同质化,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相关政策的实践效能。各地应结合地方实际,并立足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实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从技术培训、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创业补贴等方面提供更多帮助。

2.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政策激励效果。地方政府可综合采用物质奖励、精神激励手段,为大学生落户农村以及在农村发展提供土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并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大学生“共创”基地,帮助大学生抓住诸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数字乡村建设等新兴产业的“风口”,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打造与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项目相关的金融产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贷管理制度,简化贷款审批程序,降低贷款利率,提升贷款额度。

2.1.3 多途径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当重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相关政策的知悉度,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到乡村创新创业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同时,加强对基层优秀创新创业大学生事迹的宣传,不断强化大学生为乡村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情感认同与使命担当。

2.2 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主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蓄水池”“助推器”[4]。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服务导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统筹育人资源与力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2.1 上好高校思政课,加强价值引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发展需要的是兼具坚定的理想信念、先进的管理技术、吃苦耐劳与艰苦奋斗精神的优秀大学生,因此,要充分发挥好高校思政课作用,强化思想与价值引领。一方面,高校要增加思政课中涉及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通过课程介绍及材料宣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理解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现实依据和积极意义。同时,要让大学生坚信未来乡村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是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理想舞台,使其逐步树立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例如,定期邀请农村劳动模范、农业产业领军人物及大学生村官来校作分享报告,发挥优秀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乡村基地,建立“高校+乡村”的结对帮扶联系点,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亲身体验农业劳作,感受乡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2.2.2 更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理念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应当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重点突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思维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5]。高校应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鼓励全校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提升和改进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体系、模式与内容,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高校应加强统筹规划,促成校企联合培养,加强专业与实践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2.2.3 实化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和企业在实施联合培养项目过程中要紧贴现实需要,针对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对有志参与相关领域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以“项目+平台”的方式展开培养,并建立针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主体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校企合作形式化,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

2.3 转变大学生个体认知

大学生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关键主体之一,同时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主体之一。其对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决定着其创新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贡献度。对此,可聘请在农村农业发展领域创新创业成功的已毕业或在读大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潜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个体传递信心和经验,转变其对农村农业发展领域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激发大学生对农村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兴趣与热情。同时,要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积极吸纳大学生参与相关组织,鼓励大学生“抱团发展”,凝聚创新创业合力,增强大学生在农村农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和底气[6]。

2.4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可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及时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在农村农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7]。首先,各级政府应自上而下地针对农村农业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做出专门的制度安排,为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在农村农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提供顶层支持。其次,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最关键主体,应主动与政府、涉农企业合作探索激励大学生在农村农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机制和长效策略;政府和涉农企业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回应高校的相关安排并主动提供帮助,通过多主体协作营造利于大学生在农村农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氛围。最后,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报道大学生在农村农业领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红利、制度保障和成功案例,系统营造推动大学生在农村农业领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8]。

3 结语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存在着必然的耦合协同关系。地方政府、高校、乡村、大学生个人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提升乡村创新创业政策扶持的精准性、教育的针对性,转变大学生个体认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功开展,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战略政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政策
政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助企政策
政策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