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娣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还要求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2],而统编教材的编写,正是紧扣这一时代性要求,以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为纽带,从不同的角度,以不一样的篇章组合单元内容,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以“洞察与批判”为主题,所选篇目皆属于小说题材,且中外结合,文白相兼,形式多样,意蕴深刻。若想深入领会课文的深刻意蕴,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置情境、合理确定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设置情境、确定活动之前,首先应该要明晰的是,把握文章思想之深刻、情志之深远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着力点,如若不然,一切就有流于形式之嫌。思想之深刻、情志之深远在先,情境与活动在后,核心素养方可彰显,立德树人方能成为可能。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脱离现实这一土壤,亦不能与时代脱轨,正如诗人白居易所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时代,有不一样的文学样貌,或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是针砭时弊,直击人性的丑恶,或是描摹生命,感知生命的伟大与渺小。
“洞察与批判”这一主题单元选择了鲁迅的《祝福》、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蒲松龄的《促织》以及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中外为纬,以古今为经,编织成时代之网,聚焦世间百态,洞察人性丑恶,感知生命脉搏,批判社会现实。为更好地呈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下面将按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的顺序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初步了解其思想之深刻、情志之深远。
元末明初,施耐庵以北宋年间由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基本模型,再创作成《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文章以“刺配沧州”“街上寻仇”“接管草料场”“怒杀仇敌”为主要内容,展现了林冲由“忍”到“狠”的转变,也完成了其由“林教头”到“豹子头”的蜕变,其中可以感知的是在封建官僚制度内的林冲最终却跳出来反抗封建官僚制度的无奈与坚决,以小见大,窥见“官逼民反”的宏大主题。当然,这“反”,是反抗,而这种“‘反抗’体现了捍卫生命尊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面对邪恶势力不畏惧、不退缩,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坚守正义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3]。
康熙年间,蒲松龄根据明朝宣德年间“敕苏州府知府况钟,比者令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用心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4]”故事改编成文。文章聚焦成名一家,成名及其家族命运的兴衰,在于皇帝的喜好,在于一只小小的蟋蟀,真是“成也蟋蟀,败也蟋蟀”。一只蟋蟀,可使人倾家荡产,性命全无;一只蟋蟀,亦可使官员晋级高升、春风得意。真是可悲可叹,悲其人命竟然不如一只虫,叹其治世表象下帝王的自私、不恤民与吏治的黑暗。
1924年,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仍然荼毒着封闭落后的农村,尤其是妇女,受尽了剥削与压迫,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层打击。随着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呐喊,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了鲁迅先生格外关心关注的问题,《祝福》便应运而生。《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悲惨,惨在自我的人生境遇,年轻丧夫,继而被迫改嫁,不久又丧子被赶;更惨在面对她的悲惨的境遇,他人对其的态度,鲁四老爷的鄙夷,柳妈的“揶揄”,其余人的冷漠。正是这一切,一步步地将祥林嫂逼进了死亡的深渊。而这一悲剧的深刻之处在于世人以“封建礼教”为武器,还自以为是正义善良的化身,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绞杀”于“封建礼教”这一武器之下,更可悲的是,那一群看客,冷漠无情还洋洋得意,殊不知,有朝一日,他们也会成为“剧中人”。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性的。
1898年,俄国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沙皇政府为了竭尽全力维护其摇摇欲坠的专制统治,反对任何自由和革新的行为。当时,俄国大地被恐怖的、窒息的氛围笼罩着,随处可见“别利科夫”,契诃夫以独特视角审视着这一切,呈现了一个作家的批判与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批判层次的解读可以围绕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哲学批判[5]”,社会批判直面社会,揭示沙皇专制的弊端与黑暗,暴露人性的丑恶与畸形;文化批判直击文化,批判阻止文化前进的反动势力和落后思想;哲学批判则是直指人生存的根本意义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引起思考与反省。当然,作者对别利科夫不是一味地进行批判,在批判之余也寄予了深切同情,别利科夫用守旧、迂腐辖制别人,让周围的人恐惧、窒息的同时,也在禁锢自我,葬送自己的幸福,甚至是生命,他是可恨的,又是可怜的,而这一悲剧,又是社会的产物,有其必然性。
1912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萧条衰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暗无天日的社会与痛苦不堪的生活,让一些敏锐的艺术家察觉到社会的荒诞无序,开始进行批判,揭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下小人物所遭受的灵魂和生理上的双重摧残,《变形记》就是典型的代表,而文中的主人格里高尔又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之下的社会典型。卡夫卡通过人“异化”成甲壳虫这一荒诞的形式,呈现了当时赤裸裸的社会现实,格里高尔虽然“异化”成甲壳虫,却依旧保有“人心”,存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但他的家人与同事,在他异化成甲壳虫后,对待他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一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有冷漠自私,也有格里高尔的孤独与无助。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呈现了世间百态,有封建官僚制度之下林冲的反抗,也有封建科举制度里成名一生的沉浮,还有封建礼教对底层妇女的荼毒与戕害,更有沙皇专制制度对人思想的禁锢,资本主义社会的冷漠与自私、人的孤独与无助。而这背后,寄寓了作者的批判讽刺,或是同情怜悯。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感知这一切,体悟人性与生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认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统编教材组建了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划分了不同的人文主题,在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的引导下,确定了不同的单元篇章,增加了课本的“厚度”,加深了内容的“深度”,强化了人文的“温度”。如此,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相应改变。改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即是“向‘学习活动’靠拢,教师备课时,应当根据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和课文的形式及内容要求,考虑如何设置‘任务驱动’。有的可以是整个单元预设若干情境和任务;有的可以一课(可能是一组课文)设定一个情境、一个任务”[6]。
何为情境?课标对“情境”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7]而王宁则认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8]
一言以蔽之,情境应是真实的,言外之意,情境是可以实现的,且是有意义的,而意义的指向则是有利于任务的设计、活动的完成等等。真实的语境,才有可能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情境不仅应该是真实的,还应该是和任务、与活动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是活动展开的重要依凭,恰切的活动是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任务设计是高中语文教材的核心追求。每个单元内容都对应这一个学习任务群,所以核心任务是单元教学的纲,对单元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等起到统领作用。一般来说,教材中每个单元导语第三段的第一句阐述的都是此单元的核心任务。而前边的引入语可以是创设的情境,单元导语可以视为教材提供的整体学习情境,课文视为教材选择的具体学习情境。
而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活动来完成。“活动”是高中课标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据不完全统计,“活动”一词在课标中至少出现98次。“活动”地位如此之高,那么,到底什么是“活动”呢?王宁是这样解释的,“新课标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9]。因此,活动不仅仅是指过去所讲的朗诵比赛、演讲辩论、新闻采访、参观旅游,现在所讲的活动具备了活动性、整合性、延展性等特点,对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明确情境、活动、任务的内涵及其关系,对教学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只有情境足够真实,活动足够合理,核心任务才有可能得以顺利完成。而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核心任务是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完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核心任务,在具体教学时,可以设置如下情境与活动。
在《祝福》教学的第二课时,导入时可以设置如下情境: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春天,是希望,是温暖,是幸福。可有人却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何以见得?请你找出依据来证明或是反驳他。
提示:浏览文章,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或者是季节的词,并梳理在此期间祥林嫂的遭遇。
设置这一情境,一则可以披文入情,动情则入境。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春天和没有春天的对比中初步感知祥林嫂不幸且悲惨的境遇。二则可以设疑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寻找答案的目的去阅读课文。尤其是长文,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单梳理出祥林嫂人生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春天时,即“初春之时,丈夫去世”“孟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时,爱子离世”“迎春之时,寂然死去”,初步就可以佐证开头所说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整合梳理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诸多“突发事件”,更深入地感受祥林嫂的遭遇与不幸,紧接着可以设置如下活动,即按要求填空,示例如下:
如果___就好了,如此,__;可惜,__,她的不幸,让我感受到了___。
教师示范:如果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没有突然因病离她而去就好了,如此日子虽然清苦,但至少会安稳些;可惜祥林突然离她而去,她的不幸,让我感受到了死亡对于死者不是不幸,对于生者才是不幸。
填空活动可操作性强,在限定方向的同时,又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生发出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同情,为后面理解作者的批判、完成核心任务做铺垫。特摘录一些学生的课堂反馈:
如果阿毛没有被狼叼走就好了,如此,生活虽然很艰难,但至少有个念想,可惜儿子阿毛突然离她而去,她的不幸,让我感受到了艰苦的生活并非一种不幸,失去挂念才是一种灾难。
如果祥林嫂没有被迫改嫁就好了,如此,即使要每天干活,也不必受到别人的嫌弃,可惜,她有一个恶毒的婆婆,她的悲惨遭遇让我感受到了黑暗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毒害。
如果祥林嫂的阿毛还在就好了,这样即使她没了丈夫,至少在世间还有牵挂。祥林嫂的悲剧让我明白,对世界的绝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步跌入深渊使她只剩离开世间的勇气。
如果祥林嫂没有死于“祝福”之时就好了。那样,纵然死去,也不会在死后还要遭人破骂,不得安宁。可惜没有如果,祥林嫂终死于“祝福”之时。她的不幸我感受到了,在热闹幸福的日子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到幸福。
鲁迅先生的《祝福》实在经典,又是独立成篇,所以选择单篇教学,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其余的不再赘述。单篇教学如此,群文阅读亦是如此。个人认为,开展群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支点,就是比较阅读,这里的比较,可以是相同点,也可以是不同点,可以是一个问题的不同阐述,也可以是“殊途同归”。通常,比较的结果最后常常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统编教材的教学,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思考的结果是一个比较实用且常见的选择。而比较阅读的进行,可以是在对两篇或是三篇文章有整体理解和把握后的一个整合归纳,也可以就某一问题、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以表格比较的形式完成,在这里,可以就前者做一个尝试。
以《促织》与《变形记》为例,两文相同点不言而喻,作者皆是以看似荒诞实则真实的笔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人“异化”成虫的故事,但其背后的不同点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比较。为了让学生对两篇文章有一个整体且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设置如下表格作为课堂的一个展示作业,与此同时可以设计一个评价量化表:
比较项变形之状变形之特点变形之因变形之手法变形之家人态度(前后)变形之结局变形之本质(主题)《促织》 《变形记》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反馈:
比较项变形之状《促织》蟋蟀(促织)变形之特点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轻快敏捷,骁勇善战《变形记》甲壳虫吓人,笨重,懒散行动困难,脊背坚硬犹如铁甲变形之因家庭欠债恼工作压力大变形之手法心理、细节、外貌、荒诞变形之家人态度(前后)蟋蟀遭其扑死惊悸溺井而亡愧疚化蟋蟀夸张、动作、语言、细节、突转、巧合、荒诞、借古讽今等变形前:母骂子业根,父怒去索儿变形后:视若珍宝,将献公堂变形前:母喊柔声,父敲轻拳,妹轻怨声变形后:母惊逃离,父拳露敌
变形之结局变形之本质(主题)成名以促织,乐得功与名成子因变虫,今始苏耳批判媚上陷民的贪官虐吏的奴性意识、世表象下帝王的自私、不恤民与吏治的黑暗格里高尔身披甲鲜血淋漓赶进房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与自私,对小人物的孤独与无助的同情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求索的路途中,有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在指引。情境、活动、任务是不能避而不谈的问题,只有正视它,读懂它,方能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行稳致远。当然,不能忽略,或者说不能偏离的一点是,须思想在先,情志要先行,因为思想让情境更深刻,情志让活动更深远,立德树人才是根本。
注释:
[1][2][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 2 页,第 9页,第56页,第2页。
[3]陆洁等:《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落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育科学论坛》,2022年第7期,第13页。
[4]佚名:《皇明诏令》,《续修四库全书·第4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5]肖瑶:《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2013 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柳东林,第28页。
[6]温儒敏:《守正创新用好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第54页。
[8][9]《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19 年第1 期,第5 页,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