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
期刊是知识传播的一个平台,学术期刊就是报道最新科技成果的一个窗口和平台。衡量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有两方面:时效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就是“高水平”:能够真正代表科技界某个领域的最新成果。近30年来,我国的重要科研成果大多首发于国外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学术“自留地”日渐贫瘠,对致力于打造科技强国的中国而言,是亟须破解的现实问题。
2013年,《纳米研究(英文版)》设立了国际性的纳米研究奖。这项奖项由《纳米研究(英文版)》编委会成员进行提名,评奖委员会评选,表彰在纳米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进而推动纳米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目前,奖项已发展成为国际纳米科技领域主要奖项之一,赢得了学术界的关注。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探索,是国内期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
当然,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对国内办刊的支持。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发动了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这项行动计划意味着政府层面更加重视、投入更大。
办刊需要投入。如果办刊人的待遇越来越好,或者我们能够吸引最优秀的办刊人——就像吸引优秀的科学家那样,我相信国内期刊发展的效果会更好。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我国能源现状是富煤、少油、缺气,尽管煤炭储量较为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寻找新型可持续的能源,迫在眉睫。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仍需要很多的技术创新,包括发电方式、电网运输和储能等,这十分重要,但又是十分艰难的,需要多方配合、系统协作,我相信未来一定找出解决方案。
未来,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推动现有技术,保证化石能源作为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分布式能源,颠覆性技术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革命性转变的保证。
从0到1的原创突破,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比如,你有了世界首次的原创思想,能否变为现实?能否得到行业认可、社会接纳?成本高的时候如何降成本……这需要长期稳定坚持、久久为功。因此,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同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需要科学突破,但也蕴藏着巨大商机。此外,还需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使得领域发展后继有人。
重视基础研究、原创的思想和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跟着别人跑,在核心技术方面被“卡脖子”,才能够在科学发展史上留下我们的印迹,也能够有真正的颠覆性技术产生。
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源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引发的大范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革命。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应运而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各国正着手进行精细化、体系化的政策制度布局,政策关注点从经济领域拓展至政府、社会、生态环境乃至文化文明等其他众多领域。政策着力点深入到数据基础制度与数字基础设施等更底层。
在我国,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选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布局重点方向,有关新基建、东数西算和数据交易所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构建方面的进一步战略部署也正在酝酿之中。
与此同时,在数字经济领域,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已经进入深水区,遇到诸多“硬骨头”问题亟须攻克。目前,我们对数字经济一些相关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待深化。例如,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的地位已形成广泛共识,然而,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发挥作用,无论在制度还是技术方面,都尚处于探索阶段。要想真正透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攻克其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必要站在人类历史长河和全球大格局层面进行大跨度的审视,也必须从多学科、跨领域的多个视角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杨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
现如今,锂硫电池的发展已进入“从基础研究进入工程化”的阶段,必须改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主导,才能做好以下4件要事:
一、用安时级别软包装电池代替扣式电池。扣式电池可在手套箱中操作,但是锂硫扣式电池中正极载硫量低而电解液用量高,难以反映材料的真实水平,对于推动实用化作用有限。
锂硫电池的正极高载硫下容量的发挥、电解液的减量、电池一致性等与实用相关的问题,都需要在安时级别软包装的平台上进行研究,这就要企业大量投入建立露点极低的干房。
二、利用已有技术,对锂硫电池作集成开发。锂硫电池的基础研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利。大型企业有雄厚的实力收集、采购国内、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利,最快地加以消化、集成。
三、组建相当规模的高水平开发队伍。大型企业深知开发一款新型电池需要多大规模的队伍。人少了不行。何况,锂硫电池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电池的特殊性和技术难关,要选聘通晓锂硫电池知识的人才。
四、坚持长时间的刻苦攻关。大型企业能够改变目前分散性、游击式、接力式、出文章为主的现象,能够稳定队伍不断线、持续提高水平;并有实力向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配套”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