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视角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2-12-06 06:04:54朱坤林钟帅康谷媛媛
粮食问题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南省粮食

◎朱坤林 钟帅康 谷媛媛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粮食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新形势下, 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新冠疫情的反复性、 灾难性气候的频发性等给河南省粮食产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 河南省如何实现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 实现由 “大粮仓” 向 “大厨房” 转变, 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 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产量稳步提高。 河南省粮食产能稳定, 粮食产量连续 5 年超 1300 亿斤, 如图 1 所示。 其中,河南省2021 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308.84 亿斤,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58%。 另外, 在播种面积上, 常年保持在1067 万公顷以上, 其中,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达505.3 万公顷, 为粮食丰产提供了前提。

图1 2017-2021 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单位: 亿斤)

二是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2020 年, 河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474.161 万公顷, 其中,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073.88 万公顷, 小麦种植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少;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400.281 万公顷,同比增加6.093 万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三是生产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近几年, 河南省在农田水利建设、 生态绿色生产等方面取得较大提升。 分指标来看: 相比 1978 年, 2020 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0463.71 万千瓦, 增加了十倍多,灌溉面积也由3722.67 千公顷增加到5586.93 千公顷。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效果显著, 化肥施用量、 农药以及塑料薄膜使用量自2015 年来均有较大降幅。

(二) 粮食收购储备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收购方面, 河南省严格贯彻国家粮食收购政策, 因地制宜制定收购方案, 积极发挥政策托底作用。 如, 2021 年出台了 《河南省 2021 年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工作方案》, 保障农民的种粮权益。 另外, 河南省内各地价格监测部门及时发布信息, 反映市场价格, 稳定市场信号。 发放专项信用贷款, 提供粮食收购资金。 全面应用“一卡通” 系统, 依据售粮人交粮的实际情况,如实录入数量、 水分、 杂质、 食品安全指标检测数据等内容, 方便后期粮食售收储管理。

巨大的粮食生产能力要求有巨大的粮食仓容能力与之搭配, 加之粮食对储存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 中央和河南省政府格外重视。 面对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新修订的 《河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 应运而生, 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目前, 河南省已建立完备高效的粮食储备体系, 涵盖省市县三个行政区域和政府企业两个市场主体, 标准仓房容量居全国第一, 社会储量层级丰富。 储备结构方面, 不断优化现有品种库存布局, 并加入新的粮食品种充实储备库。

(三) 粮食加工品牌规模不断壮大

为满足人们对粮食的多样化需求, 河南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 通过政策倾斜、 金融扶持加快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完备建设, 延伸粮食品牌价值链, 保障加工产业供应链。 近年来, 河南省充分利用本土优质粮油资源, 深加工粮食产品,培育壮大三全、 思念、 白象等一批知名粮油品牌,使得粮油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 目前河南省共拥有 “河南好粮油” 产品 184 个, “中国好粮油” 产品36 个, 产品覆盖面广, 极大丰富了人们多样化的粮食需求。 另外, 河南省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庞大, 达1700 多家。

(四) 粮食消费保障能力自给有余

河南省粮食消费量常年稳定在800-900 亿斤, 而粮食产量维持在千亿斤以上, 相比之下有较大剩余, 粮食自给能力居全国前列, 口粮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 年河南省年末常住人口为9941 万人,稳居全国第三, 人均粮食产量、 消费量分别为686.6 公斤、 150.9 公斤, 均高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和消费量 474 公斤、 141.2 公斤。 另外, 粮食消费结构方面, 饲料和工业用粮比例逐年增加,口粮和种子用粮比例则出现较小幅度的下降。

二、 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 粮食生产要素供给趋紧

从粮食自身来看, 粮食的生产对气候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极为重要。 未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寒恶劣天气的增加, 土壤退化、 地下水超采等人为问题的频发, 河南省面临的可持续性生产危机将加重。

从长期看, 河南省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 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 粮食消费不断增加的紧迫局面。 目前, 河南省大部分耕地还处于 “待提升” 状态。 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公报显示, 截至2021 年, 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为1077.2 万公顷,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05.3万公顷, 占比46.9%, 距离农业高质量发展仍有一段距离。 另外, 河南省水资源并不丰富。 据河南省水利局数据显示, 2020 年河南省水资源总量为408.6 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 1.3%, 人均、 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411.9 立方米、 253.7 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 亩均水平的18.4%、 14.1%。 农业灌溉设施普及率低、 灌溉模式和管理方式落后, 进一步制约着农业用水效率的提升。

从社会经济要素供给来看, 随着城镇化、 人口老龄化及疫情常态化的交叉影响, 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劳动力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欠缺, 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管理人员需求大。资本投入与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导致农业基础投资建设不足, 严重影响粮食基本生产。

(二) 粮食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一是良种研发不足。 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关注增加粮食产量, 对良种研发、 培育投入力量不足。 二是农业机械研发普及力度不够。 首先是未能有效研发适应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的机械; 其次在一些偏远、 交通不便的地区, 在粮食种植、 收割、 运输等环节仍采用传统的人力或落后的小机械作业, 效率低下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粮食损耗。 2019 年,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与同时期的其他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大省还存在差距, 主产区的产粮大省, 如山东省、 黑龙江省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64.56%、67.1%和69.1%; 主销区的粮食消费大省, 如广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8%。

(三) 国际国内粮食流通不畅

国际国内粮食循环的关键在于流通渠道的通畅。 现阶段下, 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受国际粮食资源的影响增强, 而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基地, 受国际粮食资源贸易往来的影响更大。 首先, 金融危机、 政治、 地缘冲突、 疫情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给国际粮食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带来了不确定性。 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的频发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粮食的生产与供给。 其次, 国际粮食流通效率不高。 以日本丸红、 三菱为例, 在全球布局粮食全产业链, 经营粮食生产、 收购、 流通、 加工等方面, 通过集团化、 专业化运营, 大大提高粮食贸易的高效运作。 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跨国粮企在全球粮食产业链布局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最后, 国内国际粮食承接不畅。 以发达国家为例, 粮食运输覆盖陆海空、 全天候, 作业标准化、 机械化程度高, 装卸效率高。 而中国部分地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如高标准枢纽港口等, 粮食装卸配套设施落后, 机械化、 作业标准化程度低, 无法有效承接国际粮食资源的流入。

(四) 粮食产出比较收益较低

一是粮食种植比较收益不高。 受疫情和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 国内油价和化肥价格也不断上涨, 小农户从粮食种植中所获收益越来越少, 粮食种植积极性下降, 不少地区, 土地出现撂荒、 非粮化和非农化现象。 2019 年河南省每亩的小麦产值为977.98 元, 扣除种子、 化肥等成本后, 每亩净收益为414.34 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 人均种粮收入不及1/5。

二是政策助粮效应减弱。 随着粮食收购政策的调整和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的进入, 政策性粮食收购比例将不断下降, 市场化收购比例将不断上升, 而市场化收购又以价格为导向, 不免会出现逐利趋势, 损害农户的利益。 我国目前有2 亿多小农户, 河南省有2000 万个, 如果在粮食收购旺季价格过度下降, 下一周期的粮食生产就难以维持, 进而危及粮食安全。

三、 粮食安全视角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整合资源, 保障粮食生产力

首先是稳粮食播种面积, 限制耕地的非粮功能, 明确耕地只能用于粮食生产遏制耕地 “非粮化” 现象, 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提升耕地地力。其次加强粮食生产要素保障。 一是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保障粮食生产者的相关利益, 提升粮食从业人员的补贴, 促进人才要素向农村地区回流。二是要持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 通过财政、 金融等手段,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 实现乡村公路全面硬化, 因地制宜推广新型灌溉技术。 三是, 通过 5G 技术、 遥感技术、 天气监测平台, 对天气进行及时、 精准预测, 降低恶劣天气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二) 科技兴粮, 提升粮食创新力

科技兴, 则产业兴, 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科技进步。 加大良种研发力度, 与高校开展合作, 建立良种繁育实验室, 建设繁育和推广基地,从源头上保障河南省粮食产业安全。 利用现代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种植方式, 加大农机普及, 提高粮食产量, 打造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 利用5G、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升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 打造河南 “智慧粮仓”。 高质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促进粮食产业振兴的前提。 引进优秀的粮食科研人才, 解决后顾之忧, 注重产学研, 培育本土粮食科研团队。 加大对农民的种粮技术培训, 鼓励有知识、 有能力的新型农民承包土地, 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三) 三产融合, 延长粮食产业链

依托河南省特色农业资源, 发展产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通过产业融合, 增强产业上下游的纵向衔接, 区分产业内部横向间的独特性。 促进一三产业融合, 利用数字经济, 促进服务业向农业的渗透, 建立农业电商平台, 带动地方特色粮食产业发展; 促进一二产业融合, 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农业, 加大农机普及, 深加工粮食产品, 开拓粮食品牌; 促进二三产业融合, 创建一批农业加工教育示范园和旅游观光园, 展示特色粮食产品和先进生产管理模式, 以旅游、 创新带动粮食加工业发展。 河南省应着力培养壮大粮食核心产区, 发挥核心产区的带动作用, 促进粮食产前种植、 产中加工、 产后服务深度融合, 综合开发区域内粮食资源, 提升竞争力。

(四) 协调内外, 促进粮食大循环

新时期河南省应在保障粮食内生供给稳定的同时, 适度进口, 利用国际粮食资源来满足粮食消费需求。 加快省内内河港口建设, 完善装卸基础设施, 提高粮食内外循环效率。 建立国际粮食市场风险预警反应机制, 及时规避粮食贸易风险。 培育本土跨国粮商, 对标国际四大粮商, 鼓励大型粮食企业开展纵向业务、 强化对粮食收购、 加工、 贸易、分销等多环节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管理。 鼓励更多的粮油加工企业积极走出去, 壮大品牌效应。

(五) 节本增收, 调动农民积极性

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 河南省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是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国家农业政策, 灵活调整稻谷、 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对农户种植粮食进行种子、 化肥、 农机补贴, 降低种粮成本。 并根据本省农情, 灵活运用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工具, 提高粮食种植保费保险补贴比例, 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降低粮食生产受市场、 自然双重风险的影响。 二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拓宽增收路径。 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助农活动, 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 提升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种植本领。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妥善解决无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加快建设政府主导、 市场辅助的助农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服务农民、 农村、 农业的效率水平。

猜你喜欢
河南省粮食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 00:30:14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