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埃弗雷特

2022-12-06 11:01☉苗
读者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学术界弗雷物理学家

☉苗 千

到了20世纪40年代,当时在美国生活的爱因斯坦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科学界,成为一位世界性的偶像人物。1942年,一个只有12岁的美国少年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声称自己解决了一个物理学难题。而爱因斯坦居然认真地给这个名叫休·埃弗雷特三世的男孩写信解释:“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抗拒的力与不可移动的物体。”

我们难以估量收到来自爱因斯坦的回信给当时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埃弗雷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埃弗雷特在大学里就展示出不凡的数学天赋,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后获得奖学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他最初选的是数学系,随后便转入物理学系,跟随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研究量子力学。

正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研究期间,埃弗雷特对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微观世界中的规律为什么与宏观世界的如此不同?为什么人们对微观粒子的行为只能进行概率性的解释?所谓描述粒子行为的波函数,究竟是一种数学抽象,还是一种物理实在?可以说,这些问题至今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而埃弗雷特在研究中灵光闪现,对量子力学提出了著名的“多重宇宙解释”。他认为所谓的波函数并不会因为人的测量而坍缩,而是会随着测量而“分裂”出新的宇宙。

这种对量子力学的全新理解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但导师约翰·惠勒初见这个结果却对其大为赞赏。他不仅支持当时只有27岁的埃弗雷特将这个想法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更是全力支持他将论文进行编辑之后发表在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刊物之一——《现代物理评论》上。

对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来说,我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乐观的事业开局,但随后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发表在《现代物理评论》上的论文,尽管在编辑的建议下删掉了令人感到不安的“分裂”一词,但仍然在学术界反应冷淡。人们普遍认为这属于异想天开,根本不算是严肃的学术理论。埃弗雷特在1959年与量子力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尼尔斯·波尔见面时,满心希望对方能够认可自己的理论。但波尔对于量子力学早已有了自己的诠释,也就是被当时学术界认为正统的所谓“哥本哈根诠释”,自然不会对这个全新的解释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而导师惠勒也迅速对多重宇宙理论失去了兴趣。所谓的“多重宇宙理论”刚刚诞生,便被学术界抛弃。备受打击的埃弗雷特并没有留在学术界继续发展,转而进入能够发挥他数学特长的军工领域进行更实际的研究工作。终其一生,埃弗雷特似乎都没有从被学术界冷淡对待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在之后的生活中,埃弗雷特似乎都是在失落和压抑中度过的。他生活习惯极差,每日不离烟酒,这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最终他在1982年因为心脏病发作去世。他的儿子回忆道:“父亲不曾跟我提起有关他的理论的片言只语,他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里。”

我们至今也很难为埃弗雷特的“多重宇宙理论”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个理论一直没有被物理学界完全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埃弗雷特去世之后,“多重宇宙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的重视。不仅在微观领域,就是在宇宙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多重宇宙理论。《科学美国人》杂志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将埃弗雷特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而约翰·惠勒对于多重宇宙理论的态度也再次发生了改变。2001年,在惠勒参与编写的量子力学百年纪念论文中,他将多重宇宙理论视为对量子力学的最佳解释。之后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已经95岁高龄的惠勒回忆埃弗雷特:“没有人理睬他的理论,这让埃弗雷特十分沮丧,也许还有点愤愤不平。真希望当时我能和他一起坚持这项研究。他提出的那些问题非常重要。”

一位科学家没有科学发现,固然是一种失败,但如果过于领先于时代,导致提出的理论无法被周围的人理解和认可,往往也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厄运。

人的一生相较于历史的波澜壮阔,难免显得微不足道。科学家与他们所坚持和追寻的理论往往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人生,也就能多一分理解和包容。

猜你喜欢
学术界弗雷物理学家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再见,史蒂芬·霍金
异同
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文献综述 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
坏脾气的稻草人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三)
最美的“瑟巴比”
什么是观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