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理原,侯丽英,李修明 ,谭海波*
(1.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235)
临床实习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影像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由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加深其对职业操守和人文关怀认知与内化的时期,也是大学教育阶段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后一个强化期[1-2]。这一阶段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影像医学队伍的人文素质。然而,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影像医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逐步由解剖影像进入功能影像、分子影像时代,不仅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的精准性,对现代医学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万能”“技术至善”主义的张扬,导致了人文精神在影像医学中逐渐边缘化,医疗行为变得机械化,影像科医生关注的只是疾病的诊断,而忽视了影像医学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甚至出现一些非人性化的现象,如“只见病,不见人”“只看图说话,不对患者说话”等。因此,在影像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实习阶段加强影像医学生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影像医学生实习阶段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探索。
影像诊断需要借助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由于医技人员与患者之间有仪器设备“第三者”介入,医患之间常常缺乏必要的交流,多表现为检查期间患者只与操作仪器设备的技师“一过性”见面,而与诊断医生“不见面”。在影像医学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设备操作及诊断技术等专业方面的技能训练,忽略了指导学生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及体征的必要检查,特别是随着电子文档在医院的广泛应用,患者的相关资料从电脑上就可以查看,而无需面对面地询问患者,进而使学生离患者越来越远,甚至出现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只有“人机对话、看图说话,不与患者对话”“见图不见人”的情况,医患关系被仪器设备所物化。
影像检查的特殊性,使得在检查前常常是医患不见面、检查时“一过性”见面,医患沟通机会少且时间较短。然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在影像科工作中却是十分必要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影像科检查的房间往往比较封闭,有时在暗室进行,并且检查期间常常是医患独处,有些部位的检查需要患者脱掉外裤或解开内衣,但由于检查的患者较多,带教教师为了尽快完成对患者的检查,来不及和患者做更多的交流,常以命令的口气让患者脱掉衣服,或者给患者摆放体位时动作不够轻柔,忽视患者的感受。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男医生检查女患者时,往往会给患者造成人格未得到尊重的感觉,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充分的医患交流、沟通是顺利完成影像检查、保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然而,在影像医学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疾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诊断思维、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较少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何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等,进而造成学生缺乏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
在临床教学中“病”与“人”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带教时教师只关注患者患有何种疾病及这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把患者当作某种疾病的载体,而忽略了患者是有七情六欲、有尊严的人。当患者被选为示教对象时,往往事前缺乏与患者必要的沟通,甚至在患者不情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即便征得患者同意,教学时也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于影像科不像临床科室一样有单独的问诊室,常常在候诊大厅当众询问患者的病情、不良嗜好、家族史等,让患者十分尴尬。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一种影像科只有冷冰冰的现代化医学影像设备,缺乏温度、缺乏人文关怀的感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扫描速度越来越快,检查期间患者的配合度对于图像质量来讲非常重要,然而,部分患者因对检查过程不了解,心里紧张、恐惧,从而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移动、幽闭恐惧症等情况,使检查不能顺利完成时,加之医患之间有仪器设备相隔,相互接触的空间小、时间短,交流机会少,带教教师常常忽略了对患者必要的人文关怀,往往以命令的口气要求患者停止动作,而没有指导学生提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也忽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更无从谈起掌握疏导患者紧张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影像医学生与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实践教育环境和条件有许多不同,影像医学生主要是进行辅助检查和辅助诊断的学习实践,基本上没有教学查房、医疗查房,很少面对危重疑难病例,进行死亡病历讨论、临床医学案例分析[3]。但医技人员所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并不少,所以带教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以影响实习生,并从影像检查的以下3 个阶段培养影像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患者第一次来做影像学检查时,对检查过程不了解,特别是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属于功能影像学检查,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因此,在患者或者家属前来预约影像检查时,带教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患者或其家属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但是,带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时,要指导他们注意沟通艺术与方法。
首先,要与患者平等交流,医生应该平等地与患者交流,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尊严、自主权与知情权。医学影像检查使用的多是高科技仪器设备,虽然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检查费用昂贵的特点。另外,有些检查项目对患者而言有一定风险,如有些检查不适合孕妇和备孕者,所以在告诉患者所做检查项目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将各种风险及费用讲清楚。在患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量力而行,由患者自己做决定,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
其次,检查前的沟通要做到个体化,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进而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例如:做PET 检查时为了避免骨骼肌显影以及血糖水平升高影响图像质量,一般要求患者检查前禁食6 小时,如果患者前来预约检查时仅仅告诉他不能吃饭,就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误会。因为对某些地方的人来说,不吃饭仅仅意味着不吃米饭,但可以吃包子或者面条等;另有某些患者会认为检查前虽然不能吃饭但可以吃水果和糖等。因此,带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情感类型、承受能力、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进行个体化沟通,正确地将与检查相关的信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并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的切身关怀。
患者到科室就诊时,出于对疾病及放射性的恐惧往往比较紧张,带教教师应带领实习生主动、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消除患者顾虑。此外,检查前如需静脉注入放射性核素或者增强显像剂时,对患者态度要和蔼,操作要轻柔、迅速、准确,保证一次性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上检查床之前,告知患者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协助患者摆好体位。由于MR 及PET 检查时间相对长,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幽闭恐惧症,有时难以配合完成检查,此时不要指责患者,而应慢慢引导,在符合防护要求、不影响检查的同时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家属在旁陪护等方式,消除患者恐惧,完成检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机检查前患者如需要换衣服,要教育学生尊重患者隐私,可让患者在更衣室换好检查服或者检查床旁设置帘子、患者身上覆盖床单等。做敏感部位的检查时要预先告知患者,征求和尊重患者的意见,做到知情同意。医技人员一定要举止端庄,不得随便谈笑,尊重患者的人格,男医生检查女患者乳房、腹部和妇科时要戴手套,并有第三人在场。放射科医技人员无权检查女性患者会阴部,更不能利用暗室特殊条件猥亵异性。否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4]。
影像检查,特别是MR 及PET 的检查,面对的常常是其他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疑难杂症或者肿瘤患者,检查图像多、信息量大,必须花费较长时间认真细致查看,一定要教育学生诊断时高度负责、一丝不苟,描述图像必须客观、真实,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在保证报告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快地发放检查报告。对于一些急需知道结果的重症患者或者第二天需要手术的患者,应尽量争取当天发放报告。对于取报告不方便的外地患者,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快递报告的方式。
另外,由于某些影像检查属于昂贵的高科技检查项目,患者及其家属对其期望值较高,拿到报告时急需知道检查结果,鉴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往往读不懂报告,此时,医生应该就报告内容给患者家属认真解读,并提出初步建议,但要做好医疗保密工作:一方面,是对患者保密,特别是恶性肿瘤的诊断,但是可以告诉患者家属,由其家属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在适当时机告知患者,避免患者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和严重打击;另一方面,是对与治疗无关人员的保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总之,影像医学生是未来治病救人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其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既有高超医术,又有温度、有情怀的医生,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医学人文教育又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今天我们在医学生身上播下人文的种子,终将绽放在其今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