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笑啸 陈清光 陆 灏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糖尿病研究所,上海 201203
瘿病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相关性疾病,包括瘿气(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格雷夫斯病)、瘿病眼病(格雷夫斯眼病)、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瘿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瘿瘤(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等[1-2]。临床西医诊疗体系虽已成熟规范,但存在用药单一、药物副作用多、部分治疗手段(131I、手术切除等)造成的损伤不可逆及临床非特异性症状改善不明显等问题[3-4]。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够因人施治,用药可随证加减,兼顾主证、兼证和变证,在治疗瘿病方面有着独特优势[5]。陆灏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上海市名中医丁学屏、全国名中医蔡淦等,从事内分泌方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陆灏教授熟读经典,临证推崇补土派代表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认为瘿病多为饮食、劳逸、情志等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元气亏损,中气不足,气机升降不利,日久气郁、痰凝、瘀血蕴结于颈部,发为瘿病[6-7]。治疗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为主要原则,临证变通,效果卓著。笔者随师侍诊,感悟验案,现将陆教授辨治瘿病之理论总结如下,并附医案一则,以飨读者。
李东垣在《脾胃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学术观点。陆教授历观诸篇而参之,十分推崇其“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的观点[8]2,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临床尤重顾护脾胃。陆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原因,脾胃内伤的现象普遍存在,脾胃之气既损,则元气不能充,气机升降不利,诸病之由所生。瘿病之初起多因情志内伤,《诸病源候论》中就有“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的记载[9],木失舒达,气机郁结,乘脾犯胃;或饮食劳逸失调,损伤脾胃,以致脾运失健,津液无以敷布,凝聚为痰,壅结颈部[10]。若病迁延日久,气滞痰壅,血行不畅,郁阻于内,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颈部肿大或异物感、刺痛等证候。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8]66脾胃主气机升降,居于中焦而斡旋,为人体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11]。《内外伤辨惑论》有云:“夫元气、谷气……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是六腑之元气病也。”陆教授认为脾胃在整个运化水谷的过程中,升清以滋周身,降浊以传糟粕,其病机核心为脾胃有伤,胃气不能滋养元气,以致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气郁、痰凝、瘀血等浊邪运化难散,郁结颈前。气、痰、瘀三者交阻愈深,火热愈盛,进一步加重瘿病进展。
《内外伤辨惑论》云:“气伤脏乃病……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陆教授通过对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的深入研究,认为“阴火”实质上是脾胃气虚,致中气不足,气火失调,主要指继发于脾胃内伤后“相火”“君火”,以及其他脏腑“邪火”[12-13]。正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记载:“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8]31由此可见,饮食失节、劳逸失调、情志刺激等均为阴火之因,脾胃乃伤为其本,脾虚不受令,心气至而不去,下焦相火起而代之,以致心肾不交。陆教授认为瘿病“阴火”之证是相对于“外伤风寒,六淫客邪”导致外感“有余之病”的“阳证”而言。外象似“有余”,如目赤面红、四肢烦热、遍身壮热、浑身燥热、心烦不寐、手心热甚于手背、骨髓中热;实为“不足”之病,如精神困顿、怠惰嗜卧、肢体沉重、气高而喘、烦渴不止、口唇干裂等,此乃瘿病转归关键时期。
陆灏教授基于《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建立了独特的瘿病辨治体系。《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中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治疗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治疗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炽之药[14]。“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治疗以升举脾胃为要,兼以疏肝泻火。“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治疗当以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理气之药为法。
《脾胃论》中“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以黄连(君)、黄柏(臣)、生地黄(臣)、知母(佐)、黄芩(佐)主之;“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以柴胡(君)、防风(臣)、升麻(使)、羌活(佐)主之;“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以人参(君)、黄芪(臣)、白术(佐)、甘草(使)主之;“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以干姜(君)、白术(臣)、苍术(佐)、肉桂(佐)、茯苓(佐)、泽泻(使)主之。
陆教授取李东垣“‘诸甘温药’或‘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之法,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益脾胃,兼消阴火。概“阴火”之病机为脾胃亏虚、脾不升清,令精微不能上呈心肺,心肺阴虚生热,精微下流,闭塞下焦,酿成湿热,扰动相火[15],故寄其阳生阴长,阳旺阴血生,使阴火得灭。其次,风药质地清扬,适脾气升发之性而助脾运。《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载:“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8]11故风药升散之性亦有泻阴火以滋肝胆之效。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易受湿邪,《脾胃论》曰:“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8]12风药能治湿性重浊黏腻,宣畅三焦,故辅之柴胡、升麻、防风等风药,可以升阳、泻火、除湿同治[16]。陆教授强调“权衡之法”,随证加减,酌情配以甘、苦、寒药等。如阴火发越者另佐黄芩、黄连清上焦君火,生地、黄柏平相火以滋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若久病则入血分或伤及血络[17],并四物汤以养血,桃仁、红花、苏木活血。诸药合用,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上下相通,阴阳相交,荣养于身,百骸俱安[18]。
患者,32 岁,女,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021 年7 月28 日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主诉:阵发性心悸半月。现病史:患者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1 年余,平素口服赛治片10 mg qd。半月来因熬夜加班后心悸时作,烦热,动辄汗出,口渴,乏力易困,夜寐欠安,纳可,二便尚调,舌红苔薄,脉细弦。西医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断:瘿病之瘿气(气阴两虚,心神不安证)。治法:益气养阴,凝心安神。处方:党参15 g、生黄芪15 g、生白术30 g、北沙参15 g、玄参15 g、炙鳖甲15 g、夏枯草15 g、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9 g、香附9 g、白芥子30 g、僵蚕9 g、生牡蛎30 g、百合15 g、知母12 g、菝葜30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28 剂,1 剂/d,分两次水煎服。
二诊(2021 年8 月25 日):症情稍缓,乏力仍存,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党参15 g、生黄芪15 g、生白术30 g、炙甘草9 g、柴胡9 g、升麻9 g、防风9 g、细辛3 g、黄连9 g、干姜6 g、知母12 g、黄柏9 g、肉桂6 g。28 剂,1 剂/d,分两次水煎服。
三诊(2021 年9 月29 日):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稳定,心悸,乏力改善,舌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减干姜,加川芎10 g、白芍15 g、当归15 g、生地黄15 g、红花6 g、苏木9 g。28 剂,1 剂/d,分两次水煎服。
按语:陆教授认为该患者素体气虚,加之熬夜工作损耗阴液,导致气阴两亏之象,迁延数日,虚火内生,热灼津液,故见烦热,口渴;热扰心神,故见夜寐欠安;血脉失利,内阻于心,故见心悸。舌虽红,脉却非洪大,结合患者临床烦热口渴,心悸难寐之症可知此乃“阴火”。瘿病发作期,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故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治以清热养阴,健脾宁心。陆灏教授以白术为君,党参、生黄芪为臣健脾益气,补脾之源,以泻心之阴火,佐以北沙参、玄参健脾清热、养阴生津,以缓肺胃津亏之口渴;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软坚散结,潜阳安神[19-21];当归、白芍、柴胡、香附理气养血,通利血脉;白芥子、僵蚕理气化痰,散结通络,中温脾阳以杜生痰之源[22];百合、知母清热滋阴,宁心安神;菝葜、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23-25],三者叠用,既能增清热解毒之功,亦可调节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
二诊热象已除,仅见乏力,胃纳欠佳,遂缓清热之力,以健脾助运为主则,参、芪、术为基。其中白术为君,黄芪、党参为臣,并佐柴胡、升麻、防风顾护脾之升发以助运,并取辛温升散之细辛同助脾运;黄连、干姜辛开苦降,共奏宣畅气机、交通阴阳之功;知母、黄柏、肉桂配伍,交通心肾,清心火,而滋肾水,预防阴火再次发育。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亦助脾运。
三诊患者诸症皆平,是以减干姜,防温燥太过。考虑前症有虚火耗损阴血之虞,故以补血活血之品缓之,加四物汤以养血营阴,同时佐以红花、苏木活血以防血蓄成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26]。夏枯草在《滇南本草》中有“治目珠肿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的记载,故佐之以清泻肝之火热,散瘀之热结[27],预防突眼及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三诊后患者症情稳定,嘱控制饮食,调畅情志,避免高强度工作,定期门诊随访。
陆教授治疗瘿病,常定一方,临证加减活其用,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为主要治则,同时益元气而营阴血,能兼顾从证、变证,灵活化裁,始终秉承“药必应症,凝练精准”的原则[28],其注重区分疾病所处时期证型差异,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法。发作期,若阴虚火热之象显著,则先治其标,以清热滋阴为重,兼顾脾胃;若临床热象不显,则重其本,以顾护脾胃为纲,升发清阳为要。通过补脾胃、升清阳、助元气,使清升郁解,虚热自消。缓解期,则在健脾、益阴基础上兼顾理气活血,取通利之意,以达补而不滞的目的,同时还能做到未病先防,及早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出现。陆教授治疗瘿病,虽一方而随证变幻,活一方而活诸病,其思其法,效如桴鼓。笔者研习陆教授瘿病临证经验,望今之感悟日后更多效验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