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柱 叶秀霞 贺沙
(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龙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能显能隐、能短能长、呼风唤雨、驱邪、辟邪、祈福等,这些都是龙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舞龙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具有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舞龙文化振奋人心,增强中华儿女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泸县雨坛彩龙也是中华龙舞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泸县雨坛彩龙社会关注的越来越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之下,泸县雨坛彩龙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鉴于此,通过尝试对泸县雨坛彩龙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绩,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使泸县雨坛彩龙更好的贯彻全民健身政策建言献策。
泸县的舞龙艺术起始于唐宋时期。根据《永乐大典》记载,龙洞山位于泸县,荣昌和隆昌三地交界处,而龙洞山上有一个雨坛乡。因为雨坛乡的地理位置离河流较远,水资源缺乏,常年干旱。耍龙便成为求雨的一个仪式,在顶礼膜拜后被神话,后来演变成了民间的一种排场,生活在桥边的人一直信奉龙舞祭祀。刚开始人们祭祀用的龙是简单的由稻草扎制而成的“草把龙”求雨。“草把龙”的龙尾先是一条非常长的草帘,在龙尾最后的部分分了三个叉,并往上翘。龙身是用稻草捆成的椭圆形的球,然后用一根竹竿串起来,这样便形成了龙身。龙头是用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龙珠则是单独做一个圆形的草团。主体部分制作完成后,再对“草把龙”进行一些简单的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上面挂一些五颜六色的纸条。慢慢的那一条经常用来求雨的龙,被称为雨坛彩龙,这样就形成了彩龙的雏形。
雨坛彩龙雏形形成之后,泸县雨坛镇罗氏家族为雨坛彩龙发展与改良的传承人。一直到清末年间,一名泸县籍贯的民间艺人王世品回到泸县。因为常年在外从事艺术,因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他大胆的对“草把龙”进行改革创新。王世平结合浙江地区的板凳龙和广东赛龙的特点和技术,并运用了当时川南农耕的动作与造型。他主要改变了龙的制作技术,还有对衣子的选择。这一次的改革与创新使雨坛彩龙在制作技术和装饰,玩法上面都更上一层楼。制作更加专业化,装饰更加有个性和精美化,玩法套路也逐渐系统化,多样化。王世品并把对雨坛彩龙制作,装饰和玩法等技术手把手传承给了泸县的罗氏家族。这样以来,王世品成为雨坛彩龙的第一代传人。1919年,泸县第一条雨坛龙灯在宁静的村庄出现了。至此以后,雨坛彩龙不仅仅用来求雨,只要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雨坛彩龙都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
在对雨坛彩龙的继承的基础之上,之后传到民间艺人罗银坤这一代,罗银坤14岁就开始学习彩龙的套路玩法和技术。罗银坤作为雨坛彩龙的的第二代传人,在他负责于坛彩龙期间,泸县雨坛彩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首先是在造型上面,他根据传说中人们对龙的描述,和一些寺庙中各种对龙雕像和壁画对龙灯进行再改造。其次是龙灯的耍法套路上面,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民风习俗和生活习惯,并吸收各种艺术团的精华来丰富龙灯的耍法。在这一次的创新中,罗银坤非常强调龙的“活”。他认为要把一条龙耍活,就要求耍龙人与龙的情感,神态交融一体,手跟着眼动,眼跟随心动,手、脚、心一齐动。在参加国内很多重大活动后,雨坛龙受到国内很多专家的赞赏。后来人们把他改良过后的龙誉为“一条耍活了的龙”。1985年被国家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彩绝伦的龙舞表演艺术的雨坛彩龙被誉为 “东方活龙”。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不在拘泥于对衣食住行,对精神文明建设上面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雨坛彩龙又一次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此期间,罗银坤的后辈罗德书和罗德学跟随父亲四处学习民间龙舞技术,还吸取各地杂技艺术的精华。再一次改良,专业的舞蹈艺术家也出谋划策,这样以来使雨坛彩龙得到空前的发展。2004年新建立起一支队伍,龙舞队由政府支持,代表县、市形象外出参与表演、或者参加大型表演活动。2006年5月20日,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泸县雨坛彩龙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13日晚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联欢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泸县雨坛彩龙点龙眼。
随着雨坛彩龙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突出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明显。在泸县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政府出资成立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四川泸州雨坛彩龙演绎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后,积极的把雨坛彩龙投入到文化市场当中,起初只是承办一些简单的商家开业和庆典活动等。后来一些重大的国家级晚会和庆典,都会有雨坛彩龙的亮相。这样以来,雨坛彩龙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的“四川泸州雨坛彩龙演绎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四川省文化品牌发展促进会团体会员》和首届《四川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商业化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对雨坛彩龙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很是热衷于对雨坛彩龙申报,却忽略了对雨坛彩龙本身的保护,政府部门对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做得淋漓尽致,现在的泸县一共有61个非遗资源。在申报的过程中,人们的各种行为有些本末倒置了。即使国家不断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雨传承条例。但是传统的雨坛彩龙难免会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面对物质经济的发展,雨坛彩龙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还是大有存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雨坛彩龙的发展会不会被现代精神文明同化。泸县和泸县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护的前提条件之下,制定适合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措施。
对雨坛彩龙制作技术和表演技术等的掌握,主要是泸县雨坛村的村民们,现在主要以罗氏兄弟舞龙团为代表。据了解,雨坛村的人们一般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务农上面,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会把雨坛彩龙拿来排练。舞龙队伍中基本上都是本村的村民,而且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雨坛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农村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里,都向城市搬迁,这样一来,使雨坛彩龙表演人员的选拔大大减少。导致舞龙文化无人继承的现象。其次雨坛彩龙是家族传承,传承人本身对舞龙技艺也会有所保留。与此同时,接班人的断层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习舞龙技艺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些都会导致接班人青红不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结合雨坛镇的实际情况建立和保护传承机制,并出台相应法规保护雨坛彩龙等民间艺术。如果有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就可以对雨彩龙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继承。在建档保存方面,可以更加的真实细致和全面。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地方各相关部门也会对雨坛彩龙采取各种有行和无形的保护。同时雨坛彩龙也要抓住国家政策支持的发展机遇,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顺势而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对雨坛彩龙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1年以来,国家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相关政策,支持各地区按照自己的的人文自然资源特色举办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学校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学校环境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员的结构变动很小,设施器材各方面都比较完备,能够保障我龙舞运动的有序顺利的进行。毫无疑问,学校的校本课程对雨坛彩龙发展壮大有相当大的效能。把雨坛彩龙这个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青年一代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舞龙这这一个项目还可以增强体质,培养顽强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可以将雨坛彩龙继续发展壮大。例如,在泸州的各个中小学开设舞龙特设课程,要求人人参与并制定考核标准。同时特色课程开张效果好的学校,可以评选特色龙舞学习,学校可以成立舞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这样不仅最有效,最直接的传承了雨坛彩龙这一个项目,在其中发展选取一些继承雨坛彩龙的中坚力量。还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雨坛彩龙自身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打开大门,继续吸取学习其他艺术的精华,在自己的制作工艺和技术,龙的服饰装扮,造型动作各方面都不断推陈出新。在宣传推广上面,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块,影响力大,渗透力强的特点,建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进行对雨坛彩龙的宣传,这样以来泸县还可以打造以雨坛彩龙有关的主题旅游村。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对雨坛彩龙的宣传和提高知名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对许多未知的自然现象带来的未知的恐惧与敬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雨坛彩龙就是人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而演变出来的。雨坛彩龙是农耕时代社会发展的缩影,代表了农耕文明的精华部分。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展舞龙文化,加大对舞龙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出舞龙项目在全民健身时代中的做大作用。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国舞龙文化,对贯彻全民健身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