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龙肉宴”民俗活动的保护与传承

2022-12-06 14:14张明玉侯小艳黄正婷雷安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南溪龙灯舞龙

张明玉,侯小艳,黄正婷,雷安琦

(宜宾学院 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四川宜宾 64400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各行各业都期望搭乘新兴网络的快车, 加紧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以求通过互联网便捷高效的特性,获取更多的效益, 于是便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 “互联网+××”模式,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等,有些模式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互联网+民俗文化”这一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的特色民俗活动“龙肉宴”目前正处于急需保护传承的阶段,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形成“互联网+‘龙肉宴’”的模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1 南溪区江南镇“龙肉宴”民俗活动概况

南溪区江南镇的“龙肉宴” 民俗活动起源于唐朝。 当时,长江边各村的村民们在春节期间舞着“草龙”走家串巷,为各家带去祝福,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各家各户也向龙灯队献上自己的礼金,以示感谢。舞龙结束后,龙灯队用得到的礼金操办宴席,请各方群众前来共享龙神的恩泽,这场宴席便被命名为“龙肉宴”,俗称为“吃龙肉”。直到今天,南溪区江南镇仍保留着这项别具特色的传统习俗。

据了解,南溪区江南镇位于长江边的12 个村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龙灯会,龙灯会会员一般由12-28 人组成,会首每年由会员轮流担任。 “龙肉宴”是当地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龙文化活动主要是在每年正月举行,按活动的时间顺序,它依次分为“祭龙”“出龙”“烧龙”和“吃龙肉”4 个部分。

祭龙:每年春节前,各村社会在本村龙灯协会中选出一名会员担任本届龙灯协会的会首。春节过后,会首便开始砍伐上等好竹、购买麻布来制作龙灯。到了正月初七或初九,会首举着制作完成的龙灯,带领众人来到长江边举行盛大的“祭龙”仪式,请出龙神,祭拜龙神。

出龙: 每年正月初七或初九开始至正月十五晚上,是“出龙”,即进行“舞龙”活动的时间。 龙灯协会应邀前往村民家中舞龙,与邪祟进行殊死搏斗(俗称“爆龙灯”),为村民扫清厄运,带去好运。主人家也会事先准备好香蜡纸烛和祭品, 同时为感谢龙神对他们的庇护都乐意献上红包或礼金。 舞龙者所得钱财由龙灯协会会首收管,并张榜公示。

烧龙:正月十五,本届会首带领所有会员和众多村民前往长江边, 首先进行焚香秉烛烧纸化钱等仪式,同时将本届和下一届会首的名单烧去,郑重其事地送龙神回家。接着会首带领众人面江而跪,向龙神汇报本次舞龙灯的总体情况, 收管舞龙所得财物的龙灯会成员也要汇报本次工作, 告知龙神自己工作尽责尽力,没有中饱私囊。 最后用火将龙灯烧掉,表示已经送走龙神,整个“烧龙”仪式也完成了。

吃龙肉:正月十五送走龙神后,会首和会员们便将舞龙所得的礼金进行整理, 从中拿出一至两千元留给下一届会首作为来年举办活动的启动资金,其余礼金则全部用于操办“龙肉宴”。正月十六,各社区和村组会组织好当地村民承办“龙肉宴”,宴请各方群众免费享用“龙肉宴”。 每到这天,田间地头,路边檐下,摆满了桌椅挤满了人,可以说是站无空位,座无虚席,人数最多时可达三、四万人。人们认为“吃龙肉”可得到龙神保佑,或通过捐赠钱物来资助“龙肉宴”的举办,以此获得龙神保佑。 当然,如果操办“龙肉宴”所需资金不够则由当届会首无偿填补。

2 保护传承江南镇“龙肉宴”民俗活动的必要性

2.1 南溪区江南镇“龙肉宴” 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

2.1.1 体现了当地村民热情好客、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每年正月十六, 江南镇各村村民都会主动承办“龙肉宴”:协助龙灯协会购买宴席所需的食材,制作丰盛美味的佳肴,提供宴席所需的桌椅板凳,清理宴席结束后的场地……每一个环节都能轻松找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求回报,热情邀请四面八方的群众无偿享用“龙肉宴”,只为把龙神的祝福传递给更多的人,把新春的喜悦与众人分享。 江南镇“龙肉宴”不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顿饭,而是当地村民豁达乐观、慷慨好客、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的体现。

2.1.2 承载了当地村民的世代生产印记和美好生活愿望

“从远古以来, 龙就是华夏文化的传统信仰,龙作为一种神兽,集聚了许多动物的特征,能够呼风唤雨, 对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独特意义。”[1]于是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将“龙”作为祭祀对象,历经千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的龙文化。江南镇以“龙肉宴”为特色的龙文化经过千年的演变,依然留存下了当地早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礼仪文化的烙印。 热情好客的江南镇村民免费宴请各方来客吃“龙肉宴”,“舞龙”活动中通过“爆龙灯”的方式为主人家消灾祈福, 都体现了当地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是对龙文化最原始的朴实特征的传承。

2.1.3 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140)扁萼苔 Radula complanata(L.)Dumort.刘胜祥等(1999);马俊改(2006);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余夏君等(2018)

“民族文化既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亦具有经济属性。”[2]同样,江南镇以“龙肉宴”为特色的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同时,也具有经济属性。所以,保护和传承“龙肉宴”这一民俗活动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如打造以体验“龙肉宴”为主的乡村旅游,利用举办“龙肉宴”的机会推销当地农副产品和新开发的龙文化旅游产品等。 这样不仅能加强“龙肉宴”的宣传力度,还可增加江南镇村民的经济收益,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2.2 江南镇“龙肉宴”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新春“龙肉宴” 民俗活动在很多地方已渐渐失传。 目前唯有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完整保留了这一习俗。 为其唯一,其保护传承才更显重要,但它的生存现状却令人担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生存状态散漫,多种隐患并存

无论是宜宾市,还是南溪区,抑或是江南镇政府,对“龙肉宴”民俗活动均重视不够,都没有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 每年的“龙肉宴”活动都因为是民间自发组织而呈现出比较散漫的状态。 政府缺乏事先的统筹兼顾和组织实施, 因此在操办宴席资金的筹备、 参与人数和规模的计划、 食材和就餐桌椅的预备、交通运输和食品卫生安全的保障、现场秩序的维持,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考虑不周、预估不足的问题,以至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影响了“龙肉宴”民俗活动的声誉,不利于它的传承发展。

2.2.2 保护措施落后,传承后继无人

江南镇“龙肉宴”的保护目前是通过当地人口口相传、代代相授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保护手段和传承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必须依赖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亲自口传身教, 但真正愿意潜心学习的人并不多。 所以,只要传承人离世,这项民俗活动就可能会失传。

2.2.3 认识不到位,发展受制约

由于当地政府没有把“龙肉宴”当成民俗文化,而只把它当成规模较大的普通民众庆新春聚餐活动看待,当地居民也没有把对“舞龙”和“龙肉宴”民俗活动的传承放到高于日常生活的地位, 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祭祀活动,所以江南镇的“舞龙”和“龙肉宴”活动对外知名度不大,对内也没有把它们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严重制约了江南镇“龙肉宴”这一民俗活动的推广和发展。

近年来, 由于人们兴趣爱好的变化和功利心的加重,舞龙在有些地方不再具有文化内涵,只作为纯粹的竞技体育运动开展; 在有的地方则成了一些人牟利赚钱的手段或扰民之恶俗。 目前江南镇的舞龙虽然没有出现类似情况, 但如不及时对它加以有效的保护传承,久而久之,难免会被不良社会风气所侵蚀而变形。

南溪区江南镇以“舞龙”和“龙肉宴”为主体活动的特色龙文化, 因其珍贵的文化经济价值和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 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介可以为江南镇“龙肉宴”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 利用互联网对南溪区江南镇“龙肉宴”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可能性

3.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3.1.1 互联网层面相关政策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发展概念。 会议指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3]这为江南镇“龙肉宴”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方案、新途径。南溪江南镇的龙文化可以“基于‘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4],与教育、旅游、虚拟软件、电商等进行融合创新,达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3.1.2 其他层面相关政策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5],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保护、 合理开发、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家重大战略”[6]。 这些文件无疑为南溪江南镇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挖掘现有龙文化资源, 对它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又进一步地开发利用, 使之为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提供政策依据。

3.2 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

为落实国家政策, 宜宾市政府在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确定了宜宾市“565”总体谋划以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加快将宜宾建成“更加安居乐业的幸福美丽城市和区域性国际旅游度假中心”“着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美丽宜宾”“着力抓好宣传文化工作,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等总体规划和工作目标都为江南镇“龙肉宴”民俗活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描绘了具体蓝图。

3.3 当地村民的热情参与

将保护传承“龙肉宴”民俗活动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一改传统的文化产业生产和销售方式”[7],利于进一步开发南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发展地方经济和拓宽村民脱贫致富途径。同时,对认真贯彻执行宜宾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确定的“565”总体谋划,将宜宾市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市也有重大意义。这样一件本身就让人喜闻乐见,再加上又利国利民的事情, 一定会得到当地村民的理解和认可,他们的全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必将为江南镇“互联网+‘龙肉宴’” 的发展模式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4 利用互联网保护与传承江南镇“龙肉宴”的途径

4.1 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改变“龙肉宴”活动现有状态

南溪江南镇以“龙肉宴”为特色的龙文化目前生存状态散漫,多种隐患并存,但如果我们把它放置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媒介平台和技术就能改变其生存状态。如通过微信、QQ、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江南镇各个村“龙肉宴”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让来宾自由选择地点参加,并提前在网上预定席位,扫码进入就餐区域对号入座就餐。 这样既便于食材和餐具的计划安排,又便于现场管理,不至于让来宾兴致勃勃来,空着肚子去。

主办方以网上预约人数为参考,对江南镇“龙肉宴”活动的开展进行预判,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投入物力和监管人力的力度,确保治安、交通和食品卫生安全。 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工作统计类App 将各村的私家车辆、志愿者、工作人员等进行分类统计,以便在政府公交运力和警力有限的情况下调动各村的民用车辆,发动志愿者,增派食卫专业人员参与相应的各项管理和服务。

4.2 利用互联网保护和培养传承人

江南镇“龙肉宴”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必须依靠人的传承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保护现有传承人、培养后续传承人也就成了保护与传承江南镇“龙肉宴”的关键和基础环节。

第一,利用互联网对现有传承人进行保护。建立江南镇“龙肉宴”传承人保护名录,防止传统保护模式中传承人“自生自灭”的情况发生;同时利用互联网打造江南镇龙文化传承人的“名人效应”,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传承背后的故事。 这样可以赋予现有传承人更多的社会存在感和责任感,为现有传承人继续传承江南镇“龙肉宴”注入活力和内驱力。

第二,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挖掘、培养后续传承人。年轻一代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主力军,而连接年轻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互联网,想要挖掘、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根本在于要让年轻人从思想上接受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可深入挖掘、整合、改编江南镇的龙文化,融合互联网新媒体,形成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视频、文本、游戏等内容,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向青年群体展示, 或将其作为文化教育资源提供给当地广大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素材。

4.3 利用互联网加强江南镇龙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江南镇以“龙肉宴”为特色的龙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 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有助于解决人们对江南镇龙文化认识不足、 经费不足和难以留住传承人等方面的问题。

其一,利用抖音、微博、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对江南镇与“龙肉宴”相关的舞龙过程、“龙肉宴”的制作过程和“吃龙肉”的盛况进行直播宣传,在扩大宣传的同时还能通过直播获得打赏, 这一方式解决了江南镇龙文化保护传承资金不足的问题。

其二,对江南镇与“龙肉宴”相关的历史故事、传承人故事、 当地村民的生活进行深度挖掘并合理改编成动画、短视频、纪录片等投放到各大网络平台,以此来宣传江南镇龙文化真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增强人们对江南镇龙文化的认知。

其三,利用电商平台售卖带有“龙肉宴”元素包装的江南镇农副产品,在增加当地村民收入的同时,也扩大了“龙肉宴”的影响。

总之,将互联网与江南镇“龙肉宴”民俗活动进行深度融合, 其创新之处在于打破江南镇龙文化保护与传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公众可以随时浏览、获取南溪江南镇龙文化的相关信息,增强对江南镇龙文化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增加江南镇村民的收入,推动江南镇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江南镇“龙肉宴”民俗活动的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

5 江南镇“龙肉宴”民俗活动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5.1 利于保护当地极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国舞龙活动多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当前,南溪江南镇的“龙肉宴”活动并没有扰民,甚至还大受欢迎。 这种宴请四面八方宾客免费“吃龙肉”的民俗活动,保留了龙文化最原始的朴实内涵,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对江南镇龙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延续, 是对华夏文明核心品质的彰显, 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重大意义。

5.2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舞龙和“龙肉宴”活动丰富了江南镇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农耕生活外的活动形式。整个舞龙活动及“龙肉宴”活动表达了人们消灾保平安,乞求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因此传承这一民俗活动不仅在于它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更因为它是顺应村民内心美好期望的产物。

5.3 利于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将南溪江南镇的“龙肉宴”活动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发展与龙文化相关的产业,能够创新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双向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把“龙肉宴”民俗活动置于“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保护传承,有利于建设乡风文明,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 同时,对扩大江南镇影响,提高南溪区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也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南溪龙灯舞龙
干杯!
去北陵公园怎么走?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龙灯
最后放手的人最疼
客家文化探索——江西南康“耍龙灯”习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