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实现高水平保护和修复 *

2022-12-06 12:22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中华环境 2022年10期
关键词:林田湖保护地生物

文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得到各地党委政府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截至2021年,全国有362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136个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改革任务落地、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实践样本,初步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4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顶层设计,突出各示范创建的示范引领特色,不断推动示范创建管理文件和建设指标提档升级,适时启动新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和谐宜居、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民城市典范。

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一是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十三五”期间,推动三批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纳入试点范围,工程范围涉及24个省(区、市)约111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涵盖祁连山、贺兰山、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方丘陵山区、长白山森林带等“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区,以及河北省雄安新区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十四五”期间,确定辽宁辽河流域等19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对河北、山西、黑龙江等6省(区)开展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重点绩效评价情况约谈,推动工程实施。

二是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和标准技术规范体系。2020年,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明确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总体要求、工程内容、技术要求等,全面指导和规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坚决防止生态保护修复中形式主义行为的通知》,通过强化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等,推动各地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切实担负起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行为的责任。2022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同时组织编制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相关技术标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规范化和制度化。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

一是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筑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中国海警局,连续五年在全国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累计巡查自然保护地456个、重点问题点位4044个,有力督促查处整改一大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明显提高,截至2021年底,需整改的重点问题点位5650个,已整改完成5350个,整改完成率为94.7%。

二是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先后出台《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等相关标准;建立天地一体化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人类活动变化遥感监测,对于问题突出的自然保护地加密监测频次或开展专项监测,并将相关问题线索推送给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建设并启用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初步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国家与地方协同、“天空地”协同,提高监管效率。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我国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逐步纳入各级各类的规划计划中。“十四五”规划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举措和成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成为全面推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法制建设。近10年来,颁布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修订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奠定基础。

三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近万处,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超过1.7亿公顷,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四是迁地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建立了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 200 个,保存植物 2.3 万余种,系统收集保存了兰科植物等濒危植物种质资源。普陀鹅耳枥、华盖木、峨眉含笑等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初步摆脱了灭绝风险。2022年,国务院在北京批准设立了首个国家植物园,标志着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五是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初步形成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立了749个观测样区,完成了180多种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评估,34450种高等植物、4357种脊椎动物和9302种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有效支撑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制修订,构建了全国2376个县级行政单元、观测样线长超过3.4万公里的物种分布数据库。

六是引领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在我国云南昆明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习近平主席和8位缔约国领导人出席领导人峰会。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出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东道国举措,会议通过《昆明宣言》,为国际社会携手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大信心和政治推动力。大会宣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成就,全面提升了社会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林田湖保护地生物
生物多样性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丽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
我国自然保护地法立法体系的构建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三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探讨地质环境与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的深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