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琴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畜牧服务中心,黑龙江 五大连池 164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牛肉营养和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促使养牛业快速发展。在牛群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困扰,一旦有牛只发病,会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在牛群中快速扩散和传播,致使病情大面积流行,病牛出现生长速度减缓、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降低等情况。除此,病牛还会带来生物安全问题,牛肉品质降低,不仅降低养牛场的经济效益,还阻碍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养牛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及早发现病情并进行诊断治疗,确保牛群健康生长[1]。
引起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是丝状支原体,主要侵害病牛的肺脏和胸膜等组织。支原体形态小且形状多,在显微镜下观察呈螺旋体、球状、丝状等,既不属于病毒,又不是细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革兰氏染色通常是阴性,能够在一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相对其他病原体来讲,支原体在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差,在太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很快失去活性,高温或干燥条件下也难以存活,对常见的消毒药物比较敏感,生产中经过全面消毒能够达到降低牛群感染该病的目的。
1.2.1 易感动物
虽然一年四季、不同年龄的牛群都可以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但是在每年的春季和冬季牛群发病率较高,并且犊牛对支原体更加敏感。不同品种牛只对支原体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尤其是黄牛和牦牛发病率较高。感染过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牛群容易反复发作,一般呈慢性经过,没有发生过该病的养牛场一旦发病大多呈急性型,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2]。
1.2.2 传播途径
支原体的种类较多,通常发病牛和康复后的带病牛是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主要传染源,在病牛的气管、肺脏和胸膜中可以分离到支原体,病牛子宫分泌物、乳汁和粪便中携带大量的支原体,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病原,对饲料、饮水、空气等造成污染,健康牛只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摄入病原而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后的康复牛只可以长时间向环境中排放支原体,从康复1~2年的牛肺脏内仍然可以检测到支原体,并且能够在自然环境中传播给健康牛群,所以一些发病牛场往往成为疫区,很难彻底根除病情,这也是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难以防控的主要原因之一[3]。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潜伏期大约是21 d,有的牛只感染支原体后仅仅经过数天时间就开始发病,有的潜伏期长达30 d以上。潜伏期长短往往与牛只自身体质、环境条件、卫生状况和病原致病力等有直接关系。病牛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有的病牛体温升高,出现咳嗽、呼吸困难、采食量减少和反刍减缓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上述症状比较典型,根据病症可以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首次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牛群往往呈急性型,病牛体温快速升高且持续不下,体温高达40℃~42℃,精神不振、呼吸不畅、靠腹部收缩来帮助呼吸,触诊胸部表现明显疼痛感,病牛发出低声叫唤。有的鼻腔流出脓性或浆液性黏液、发出短咳声音。听诊胸部浊音、无肺泡音,心脏和脉搏跳动减弱,胸腔和腹腔发生水肿。病牛反刍减缓、采食量减少或停止采食,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明显减弱,腹部逐渐膨胀,发生腹泻或便秘现象。奶牛泌乳量减少或停止泌乳。随着病情发展,病牛体温开始降低,口吐白沫,最后衰竭而亡,整个病程15~60 d。犊牛发病后病情发展速度更快,有的会出现关节炎症状。由于犊牛自身体质弱小,对支原体更加敏感,抗病能力较差,死亡率较高。
病牛临床症状较轻,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机体消瘦、行走无力、体温时高时低、体质和免疫力降低、疲惫不堪、泌乳量减少。叩诊胸部呈实音,有的病牛会出现皮下水肿症状。针对慢性型病牛,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能够帮助病牛逐渐康复。但是病牛恢复健康后,会成为主要传染源,能够向环境中排泄长达2年的病原体,对周围健康牛群带来很大危害,也给管理防控带来一定难度。有的急性型病牛防治措施不当,也容易转变成慢性型。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见看到主要病变大多在呼吸系统。胸膜被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蓄积大量黄色积液,气管充血,肺脏肿大且有红灰色组织浸润,往往呈大理石样病变。有的病牛胸膜变厚、支气管淋巴结粘连。在剖检观察病理变化时,需要与牛巴氏杆菌病进行鉴别诊断,一般牛巴氏杆菌病在内脏器官和皮下组织有点状出血,肺脏坏死且有小病灶,但是不会出现淋巴结和肺脏浸润等病变。
通过疾病发生原因、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牛群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在临床方面该病还容易与牛结核病、巴氏杆菌病相混淆,需要进行鉴别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在实验室分离培养检查丝状支原体,才能够确诊牛群感染胸膜肺炎。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肺脏呈大理石样病变。牛结核病典型病理变化是肺脏组织器官出现干酪样坏死、钙化和结核结节等病变。牛巴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出血性败血症,相比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来看,发病急且病程短。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牛的支气管或肺泡等病变组织的分泌物,在实验室内接种在培养基上面,经过7 d时间的培养,如果在培养基上能够看到类似露珠的透明菌落,可以初步确定是支原体,然后对菌体进行瑞氏染色和镜检。如果看到呈螺旋体、球状、丝状等菌体,可以确诊牛群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另外,支原体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泰妙菌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比较敏感,实验室可以通过药敏实验进行鉴定。
提高管理水平是防控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首要措施。日常生产中需要改善牛群饲料营养,保证牛只摄入机体的营养均衡且充足,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牛群不同生长阶段,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在关键生长时期或容易发病季节,可以在饲料中适当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从而提高牛群自身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规模化养牛场需要采取自繁自养模式,尽量不要从外地引种,减少携带病原体的风险。从外面引种时,必须经过动物检疫部门的严格检疫,并且对当地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严禁从疫区引种,避免引入发病牛只。在引种过程中需要做好生物安全和检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隔离和封锁,避免疫情发生扩散和蔓延。即使牛群没有任何症状也需要隔离饲养30 d,确定没有病情后才能与大群混合饲养[4]。
养牛场应该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疫苗,目前养牛场一般选择牛肺疫兔化弱毒苗和和绵羊化弱毒苗,成年牛接种剂量是2 mL,犊牛接种剂量为1 mL,接种途径为肌肉注射,连续给牛群接种3~5年,每年接种1次,能够有效净化环境中的野毒,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在免疫接种30 d后,需要对牛只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抗体水平较低,需要补充免疫,或者调整免疫程序,有利于提高免疫接种效果,减少外界病原体对牛群产生的危害。如果牛群受到支原体的威胁,需要紧急接种兔化弱毒铝胶苗,以此提高牛群自身抗体水平,增强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避免牛群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支原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差,对常用的消毒药物比较敏感,所以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对防控支原体有明显效果。建议对牛场的厂区道路和地面使用2%~3%的火碱溶液进行喷洒消毒,一定要正确掌握火碱溶液的浓度,浓度过低或过高都影响消毒效果。运动场地可以用生石灰消毒,还可以起到吸收水分的作用。牛舍墙壁可以使用生石灰水进行刷拭消毒。使用0.1%季铵盐溶液或百毒杀溶液带牛消毒。对于料槽或水槽选用1%~2%的来苏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在厂区门口和牛舍门口设置消毒池,对进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处理,切记定期更换消毒液,保证消毒液药效良好。
牛群生活在温度、湿度合适和空气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提高自身体质和免疫力,增强对外界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寒冷冬季,牛只呼吸道黏膜容易受到损伤,给外界支原体的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容易诱发牛群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相反在炎热的夏季,外界高温难耐,牛只被覆厚厚的毛皮,难以将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极易产生热应激,新陈代谢紊乱,机体电解质失去平衡,免疫力和抗病力明显下降,也容易诱发牛传染性胸膜肺炎[5]。
在牛群饲养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外界天气变化,随时调节牛舍通风和供暖设施,保证温度相对稳定,不要发生过大变化。加强通风管理,结合饮水管理,有利于调节牛舍湿度,能够抑制支原体的繁殖速度,减少牛只摄入支原体的机会。随着牛群的生长,随时进行分群管理,保证饲养密度合理,减少单位面积内蓄积的废弃物数量,避免牛群相互之间发生竞争而产生损伤。
相对家禽来讲,牛群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在饲养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应激情况,如突然更换饲料、温度差异大、长期运输、过度劳役、鞭打驱赶、环境噪音等。通常在应激情况下,机体内分泌失调,体质和免疫力大大降低,给外界病原体的入侵营造了良好的机会,牛群也容易暴发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因此,应在维持生活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各种应激,更换饲料过程中应该过渡饲喂7 d,促使肠道逐渐适应营养成分的改变。按照操作规程认真完成饲喂工作,尽量减少噪音给牛群带来的应激。根据牛群体况合理使用,减少劳役给牛只带来的体质下降情况。
饲养人员应该提高责任心,在驱赶牛群进行活动或挤奶过程中,动作要轻缓,声音要亲切,避免呵斥或鞭打牛只而引起应激反应。另外,在更换饲料或免疫接种等应激情况下,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VC或黄芪多糖,以增加牛群免疫力,减少应激给牛群带来的不良反应。加强牛群的运动量能够明显提高其体质和抗病力,建议活动2 h/d,还可以通过晒太阳来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6]。
一旦发现牛只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需要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情传播开来。对病牛生活过的圈舍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最好将消毒后的牛舍空置7~14 d,再让健康牛群进入,对病牛活动场所使用火碱溶液进行全面消毒,1次/d,连续消毒7~14 d。将病牛粪便和垫料等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对病死牛只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病牛或死牛销售到市场[6]。治疗时,可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减轻相应症状。临床方面经常用新砷矾钠明结合5%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注射,使用剂量为0.01 g/(kg体重),注射1次/d,连续注射2~3 d。对于咳嗽症状明显的病牛,选用头孢、双黄连注射液和磺胺类药物结合5%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注射,注射1次/d,连续注射3 d,治疗效果明显。对于慢性型病牛,可以使用中草药来治疗,一般选用干草、杏仁、金银花和板蓝根等中草药,可以起到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效果良好。病牛治疗过程中,需要改善饲料营养和生活环境,提高牛只体质和抗病力,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潜伏期较长,康复的病牛还会向环境中长期排泄病原体,致使病情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根除,给健康牛群带来严重威胁,在疾病防控方面也形成一定压力。因此,做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日常生产中需要提高营养管理、加强免疫接种和卫生消毒、供给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和增加牛群活动量,从而提高牛群自身体质,减少环境中病原体的侵扰,有效降低牛群的发病率。一旦牛群发生该病,应经过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尽量降低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给牛群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