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瑞宾,王海霞
(1.山东省招远市齐山畜牧兽医站,山东 招远 265400;2.山东省招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招远 265400)
在鸡群饲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肿瘤性传染病,如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之前,先要了解各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确诊,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养殖场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鸡肿瘤性疾病以是病变部位多处出现肿瘤为共症的一类疾病的合称,具体包括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腺瘤等。其中前三种病都是由特定的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其中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还可垂直传播,具有代代相传的特性,而且禽白血病几乎波及所有鸡群,潜伏时间很长,当蛋鸡进入性成熟即开产前后才开始发病,会给养鸡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应对这三种病毒性肿瘤病加强重视,提前做好科学防范。
1.1 流行特征本病的病原为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成员之一,与细胞结合性很强,一旦感染将终生存在于鸡的多数器官,但只有毛囊中的病毒能大量复制并向外环境释放,因此污染的环境如果消毒不严,本病可长期存在并反复感染。该病的传播方式为直接以及间接传播。本病主要感染鸡,其他家禽和野禽也可感染,但不同品种和日龄鸡感染情况略有不同。其中以2~4周龄鸡最易感,肿瘤最早可发生于4周龄,出雏和育雏期内的早期感染可导致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成年鸡发病不明显或很少发病,但可长期带毒并向外排毒;母鸡比公鸡易感;散养鸡比笼养鸡感染率高很多。
1.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目前已知的马立克氏病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其中1型具有致瘤后果。按病程有急性、慢性之分;按侵害部位则有神经、内脏、眼和皮肤等型。
急性:2~3月龄的鸡群中常见发病,无太多特异表现,剖检表现为肝、脾、卵巢等器官有结节性肿瘤病变;眼观,皮肤有结节性病变,灰眼。慢性:多数由急性耐过而来,常发于3~4月龄鸡群,剖检表现为腰荐神经丛、坐骨神经肿大、增粗,组织器官有多形态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增生;眼观,病鸡行走困难,趴地不能站立。
如果鸡群感染了马立克氏病病毒,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后,病鸡常出现运动障碍,表现出肢体不全麻痹、单侧肢麻痹或瘫痪症状,也可能伴有嗉囊扩张和呼吸困难;少数病例的病变部位在眼部,瘤细胞主要浸润在虹膜,虹膜褪变为灰白色,眼肌也有浸润,导致病鸡瞳孔缩小、变形,只是目前这种病型比较少见了。因病毒主要集中毛囊上皮大量复制,皮肤毛根部呈结节状突起,皮肤表层多发生炎症和坏死。内脏型病变最为严重,可引起病鸡食欲不佳、精神沉郁,进而出现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剖检这类病死鸡,能够见到不同脏器中存在肿瘤,常见肿瘤部位为肾脏、肝脏以及卵巢等。肿瘤的发生会让相应的部位出现肿大,同时可能出现分散的肿瘤结节。
1.3 诊 断通过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及解剖变化,比较容易诊断,这是因为该病发病日龄偏小,而且同时具备内脏肿瘤和神经肿胀,若病变轻微,有可能看不到明显的肿瘤病变,可就地取材制成组织切片,镜下检查有无多形态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即可确诊。
1.4 防制措施本病无法根除,可通过免疫接种和卫生管理进行预防。病鸡应淘汰做无害化处置。要加强饲养管理,坚决执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做好粪污、羽毛的及时清理,舍内外严格进行卫生消毒,特别是需要进雏前更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在疫苗生效之前出现感染。对林下散养鸡群,发现病例后要及时淘汰,养殖环境每天要彻底消毒2次,并且要持续一周左右。其他无症状者上笼隔离饲养,直至出栏。建议养殖场采用封闭式管理,清除林下或消毒后翻土掩盖,经多次消毒后再考虑复养。对1日龄易感雏鸡选用高质量的疫苗,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主要采用的疫苗有英特威生产的HVT以及CVI988,还有北京产的CVI988/Rispens,以上疫苗都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
2.1 流行特征本病的病原为禽白血病病毒,是鸡群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本病几乎波及所有鸡群,但出现症状的病鸡较少。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且多发生在性成熟后,病鸡多数以产蛋量下降和蛋的品质下降才被饲养员发现。通常当鸡群进入4月龄以上时,容易发生鸡白血病。此病的高发期在鸡群开产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区间范围为18~24周龄,部分病例会发生在5周龄以及50周龄的鸡群中。死亡率一般在3%~5%。主要靠垂直传播,病毒潜伏期很长,病程缓慢,孵出雏鸡长到十几或二十几周后才会表现症状,感染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低死亡率持续时间长。
2.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患病鸡群出现消瘦、营养不良以及腹部膨大等症状,无症状感染者成年后产蛋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禽白血病病毒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A、B、C、D亚群白血病通常在蛋用型鸡群中较为多发,引发B淋巴细胞肿瘤,在病鸡的法氏囊以及肝脏等部位容易出现肿瘤,与马立克氏病类似的是在心脏以及肾脏等部位也常见肿瘤,有肿瘤的脏器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肿大。J亚群白血病在肉用型鸡群中较为多发,会引发骨髓样细胞瘤,主要是脾脏和肝脏肿大,有弥漫性肿瘤结节。
2.3 诊 断本病发病率低,病程长,而且临床症状不明显,仅靠发病月龄和脏器结节性肿大诊断比较困难。可通过病理学检查,结合肿瘤结节的分布特点及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诊断。
2.4 防制措施目前对鸡白血病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免疫,采用药物治疗也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预防方式以净化鸡群、坚持定期监测和淘汰带毒鸡,建立无病鸡群为有效措施。如果发现疑似病例,需要及时隔离并彻底消毒,对有典型症状的患病鸡群,需要做好淘汰处理工作;测定鸡雏血清,阳性者及密接者要进行淘汰处理,让日常养殖更加健康。
3.1 流行特征本病的病原为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具有传染性,可引起鸡群出现网状细胞瘤、发育障碍以及淋巴和内脏多器官肿瘤。该病以水平和垂直传播为主,但传播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疫苗污染,尤其在马立克氏病疫苗以及禽痘疫苗的使用过程中,感染几率较大。通常,此病在低日龄鸡群中较为易感,一旦感染会出现严重的免疫耐受以及免疫抑制。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以火鸡和鸡为感染对象,同时能够在鹅、鸭、鸡以及日本鹌鹑中传播。
3.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鸡群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后,在没有出现肿瘤病变之前,通常患病鸡会出现免疫抑制以及生长迟缓,表现为饲料消耗不减,体重逐渐下降,羽毛生长异常等情况。受到毒株以及鸡遗传背景的影响,容易发生急性B-淋巴细胞肿瘤,或引发T-淋巴细胞肿瘤。通常情况下,常见肿瘤存在的位置为脾脏以及肝脏,部分病例中可见腺胃肿大。如果是B-淋巴细胞肿瘤,可能出现于鸡的法氏囊,而T-淋巴细胞肿瘤可能出现于胸腺,肿瘤的分布可能是弥散性,使得脾脏及肝脏出现肿大。
3.3 诊 断本病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一般可以做出诊断。但由于本病与上述二病极易混淆,需要做血清学和病毒学诊断。当鸡群出现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检出率高的情况,需要分析感染途径是否来自种鸡垂直感染,同时对使用的生物制剂是否存在污染进行明确。
3.4 防制措施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感染会让鸡群出现对正常疫苗免疫反应缓慢的现象,导致鸡群容易发生感染,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疫苗污染,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能够占到阳性群的75%。为做好本病的预防,需要对种鸡群做合理且充分的净化,并有效检测种鸡群,及时淘汰患病鸡只。同时在疫苗制作过程中,采用SPF鸡胚化模式,保证制造活疫苗的鸡胚来源一致,全部由SPF鸡胚得来,多角度出发避免疫苗被污染。
无论对何种疾病而言,准确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及核心内容。在鸡群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肿瘤性传染病有三种,即鸡马立克氏病、鸡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为了避免以上疾病的发生,需要提高对免疫接种工作的重视,避免使用被污染的生物制剂,同时要定期进行监测,发病阳性病例及时淘汰处置,坚持净化鸡群,做好种蛋和孵化流程的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污并无害化处理。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让鸡群整体具备防御疫病的能力,以免对鸡群健康产生威胁,降低给养殖场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