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伟
(山东省荣成市王连畜牧兽医站,山东 荣成 64300)
羊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导致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本文介绍了基层羊链球菌病流行情况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升基层兽医对动物疫病的诊治水平,保证基层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1.1 疫病调查基层兽医需全面了解所辖范围内医院现状以及周边环境,还需了解周围环境质量以及温度变化。在发生疫病之前,需调查是否开展过动物防疫工作,与养殖户进行沟通,了解动物疾病的发生状况,调查收集相关动物疾病资料案例,是否周边存在相似病例,能够为后续动物疫病治疗提供保障。
1.2 现场调研基层兽医在了解周围环境以及疫病情况后,需对基层养殖基地进行调研,掌握该基地是否存在潜在疫病隐患;同时,在与养殖户沟通了解之后,掌握疫病动物的实际信息,包括患病动物的数量、消毒方式、发病时间以及所采取的饲养方法,是否开展动物免疫等。如果养殖户已对患病动物开展初步治疗,基层兽医也需全面了解动物感染疾病之后服用的药物以及具体药效等。
1.3 临床检查在对患病动物检测时,必须先静态观察再临床检查,检查顺序要求从远到近,在不影响动物生长的前提下,观察患病动物静态表现,包括患病动物的发病率,所处环境状况和呼吸频率等相关参数。
1.4 动态观察要求对患病动物实施驱散,使患病动物能够处于动态模式中,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生产行为以及体征变化,同时将其与健康动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1.5 指标分析(1)挑选具有明显病症的动物,测量呼吸频率以及体温,查看其是否存在肿块或异物,淋巴位置是否异常;(2)观察是否有分泌物,查看分泌物的颜色及特征;是否正常,进食是否规律,其排泄物的气味和颜色是否正常。
2.1 准确判断疫病类型(1)根据患病动物的临床表现以及病情,可预测疫病类型以及近期发展情况,分析是否属于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对周边区域进行调查研究,以掌握是否存在类似情况,通过抗菌药物分析该疾病属于哪种类型。(2)判断可能存在的疑似疾病。由于动物疫疾病类型较多,很多疾病症状比较类似,要想准确识别疫病类型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对患病动物治疗过程中,不仅需分析临床症状,同时还需解剖病死动物,断定患病位置和是否存在并发症,综合病理表现对症下药,以提高动物疫病诊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1 病理剖析如果所处地区动物患病,需结合患病动物的病理情况,找到病变部位,同时,可解剖病死动物尸体,将已死亡动物典型坏死组织剪为一定大小的样本,浸泡于福尔马林液体中,将固定后的样本进行染色,利用显微镜观察病灶组织的病理变化。诊断寄生虫病的方法是,将收集好的样本置于载玻片中,将其做成压片,经低倍显微镜进行寄生虫观察。
3.2 实验室检测判断动物疾病,尤其对传染病来说,可通过病理剖析、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诊断等多种方法,特别对一些相对复杂且特殊的疾病,一般需将样本送至实验室完成诊断,或通过人工培育分离病原体,如果该病原体为病菌感染,则需采用人工培养基将病菌分离,或接种鸡肝等多种方式分离,之后根据生物特征、动物实验、形态学鉴定与判断。
4.1 发病情况以某基层业发生的羊链球菌病为例,自2021年以来,某地区牧民以天然草场自然放牧的绵羊、山羊陆续发病死亡。该村主要以养羊为主,共有51户,全村共养绵羊和山羊分别有11306和10257只,均属于藏系土种绵羊品种,一个月后共有1540只羊发病,其中绵羊发病率为13.53%,山羊发病率为13.52%,发病羊种均有公羊和母羊,且主要为膘情较好的成年母羊,发病一周左右后陆续死亡,共计死亡羊180只。
4.2 临床症状本次发病羊中从其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反刍停止,发病初期体温逐渐升高至41℃,眼结膜充血,部分病羊眼流脓性分泌物、咽喉肿胀,呼吸困难,呼吸数为50次/min左右,心跳速度加快,达110~160次/min。粪便初期稀薄,甚至出现血液,后期较干硬,少部分怀孕母羊流产,病程较长的羊卧地不起,后续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病程为5~7d。
4.3 病理变化解剖可见,病羊主要病变为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呈现紫红色或黑紫色。明显病变为各脏器广泛出血,气管粘膜咽喉部出血,肺部极度充血,存在气肿、肺水肿和出血,肺叶则存在成片出血性紫色瘀斑,胸部腹腔中存在淡黄色积液。心脏冠状沟以及心外膜、心内膜存在小部分出血。肝脏肿大,质地较松脆,部分羊也有胆囊萎缩甚至消失。肠内充气膨胀,肠系膜严重出血。肾脏质地变软,脾脏存在部分出血。第三胃内容物较干,存在结石块,第四胃壁,水肿,胃黏膜存在出血性坏死病灶。
4.4 病原学诊断(1)采样。病死羊在处于无菌条件下进行血液,肝脏、皮等多个病灶位置采集。(2)染色和镜检。将所采集的病料制作为涂片后,利用革兰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镜检,可以发现直径为0.5~1μm呈圆形或椭圆形排列短链,不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3)分离培养病原体。将脓汁或排泄物、分泌物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中,将其置于37℃培养24h,可以发现,在血琼脂培养基中,链球菌呈现小点状且溶血不完全,将其进行48~72h培养之后,菌落直径为1cm,呈现露珠状,中心浑浊,其边缘透明,菌落呈现单凸或双凸。
4.5 防治措施(1)及时隔离病羊。针对发病羊群,需单独进行饲养,并加强治和管护,不断提升羊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对发病牧户、羊群周边的水源可用草木灰和生石灰进行消毒,羊粪可进行堆积发酵,羊圈可用1%福尔马林进行彻底消毒。针对牧场周围的尸体、皮毛等污物需彻底清除,采用焚烧或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限制和封锁感染疫病的羊群活动,强化羊群的卫生防护,以防止疫情扩散。(2)可采取对症治疗,对发病羊群,从肌肉部位注射青霉素、磺胺嘧啶钠等药物,2次/d,同时,可口服健胃助消化的药物,以进行辅助治疗。(3)预防接种。对本次发病的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即羊链球菌弱毒菌苗,按照常规剂量,可在每只羊尾部位置注射1mL,接种之后7d,如果无羊群发病或死亡,则表明本次疫情获得有效控制。
4.6 诊治结果经过对羊链球菌病对症治疗以及强化饲养管理,做好预防接种等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本轮疫病。当前,全村共养殖羊约11386只,其中发病率为27.05%,治愈率为88.3%,死亡率约11.7%。
4.7 讨 论通过该动物疫病流行情况统计可以发现,在自然条件下,该病主要感染绵羊,其次为山羊,各组织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病原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本病例羊早期未能够及时做好临床诊断,且未采取有效隔离管控措施,导致疫病出现大范围传播。为有效控制本病流行,需彻底消灭疫源,净化疫区。(2)该疾病发生与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冬末春初、天气寒冷和大风雪后。通过对该病例临床诊断发现,该病多发于1~3月气候相对恶劣的时期,再加上连续干旱且当地牧场生长状态不良,羊抵抗力较弱.表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是与季节性特征以及天气变化具有明显关系。该病是危害地方畜牧业的急性传染病,一般呈现地方性流行。(3)对该病的诊治,应遵循早、快、严的原则,及早期诊,尽快治疗,严格消毒。对基层不具备实验室条件的场,出现疫情,可结合临床特征、病理解剖变化、流行季节特点,做出早期诊断,快速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发病羊做好隔离治疗,严格消毒,以防出现疫情扩散,能够快速控制本病例大面积流行和蔓延。针对本病例临床研究发现,该地区羊发病死亡近3个月未能获得有效控制,主要由于当地基层兽医没有及早进行确诊,停止用药,病情出现反复。在无法控制死亡的基础上上报有关部门,耽误疫病的早期治疗阶段。本病流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该疫病诊治经验,对一些常发病地区,需坚持每年采用链球菌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升免疫接种效果,并定期强化对混牧的补免和检疫工作,尤其对以养殖为主的牧区来说,要求高度重视羊链球菌疫苗免疫注射工作,防止出现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5.1 疾病治疗方式根据疾病治疗情况,应挑选合适药物,同时,保证在规定范围内按剂量使用药物,并监测用药效果,以验证对该病的治疗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感染动物的治疗效果及病情,及时调整药量,以明确治疗方向,强化治疗力度。在动物防疫过程中,基层兽医需叮嘱养殖户,应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按时清扫养殖基地。在喂食过程中,应针对患病动物给予一定营养成分的饲料,以利于康复。如果诊治效果不明显或动物疾病没有好转,表明之前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存在问题,需停止用药,重新进行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如果基层兽医无法把握动物病情,需向养殖户准确说明问题,同时可向上级有关部门寻求技术支持。
5.2 疫病防控措施(1)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根据动物防疫关规定,应对当前疫病防控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制定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案,同时,还需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使其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在开展防疫过程中,需高质量完成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对于管理者,需明确本次防疫的责任,需将每一位工作人员职责落到实处,以确保防疫效果,完善现有的巡防体系,以提升疫情监督管理力度,做好有效应急管理方案。(2)做好饲料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需定时查看动物的饮食情况,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记录动物的日常饮食、排泄以及生长状态,一旦出现动物疫病,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感染扩大;同时,工作人员还需适当投喂饲料,比如对长时间产蛋的母鸡,需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及时为其补充体力,以保证健康生长。(3)强化资金力度投入。为能够促进畜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定期投入资金,尤其是动物疫病防疫工作也需一定的资金支持。为能够有效治理动物疫病,当前很多地区由于动物疫病发生概率较高,甚至存在一些新型的动物疾病,对此要求强化疫苗的研发力度,强化疫病监控。地方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以保证动物疫病的管控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更好地促进基层畜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