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对乡村有了更进一步的向往与渴望。尤其是吴中的乡村,栖息于太湖边,个个有山有水,生态优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富庶,在那里,有着乡村人不羡鸳鸯不羡仙的田园生活,同时也寄寓着都市人的精神乡愁和生活理想。
沈小姐1990年出生,据说是西山林屋村最后一批分到土地的村民。面积虽然不大,但当地村民一般都会好好将这些土地利用起来,种些带有地方特色的瓜果和自给自足的蔬菜。
跟从前比,村民的生活和收入肯定有提升,大部分人日常务工为主,务农为辅。“家里土地不算多,不用全职搞,但完全靠土地生存的话,收入又太少。”一些村民选择留在西山打工,但西山就业岗位少,很多人选择每天坐公交车出岛上班。
互联网技术为精品农业的销售提供了技术支撑。村民有了淘宝、抖音、微商、朋友圈等推广渠道,东西又可以经发达的快递输送出去,绝大部分农产品不愁销路。但不会使用网络的老年人,或者家中年轻人在外务工,没时间回来的,就只能趁着周末游客入岛休闲时,在路边摆摊销售。“也有很多五六十岁的村民,一早挑担到城里卖的。”沈小姐说,自家土地面积不大,周围人的需求已完全消化掉了产出。
许多人特意跑到乡下度假。对于沈小姐来说,回村就是放松。他们平时回去的频率就很高。周一到周五上班上学,周五晚上驱车回村,周日晚上再回城,还会带走供一周消费的蔬菜水果,帮忙照顾小辈家庭的老人也回去拾掇一下,进行一些田间地头的施肥浇水管理。
沈小姐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时常回到乡村,空气好,接触大自然更多一点。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吃着放心。除非工作上学走不开,否则和她一样出生在乡村的同学们周末也会回到乡村。
作为90后村民,沈小姐是愿意长期居住在乡村的,如果附近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或机会,倘若公共服务、教育医疗资源能够再提升一些的话。“西山后来建了新的卫生院,又大又干净,也有年轻乡村医生,提供基础的乡村医疗服务。感冒、发烧之类就去卫生院看。”
周围人对他们这种在城市周边、自然风光更美丽的乡村有房有地,一年四季蔬菜水果不断的生活很是羡慕。城市工作,乡村周末居住,这才是真正的“归园田居”。
特色田园乡村的价值之一是对在地生活方式的维护。最好的保护形式,是让外来的人、乡村的人都重新认识乡村。
天池村北峰坞三面环山,山中藏山,青山绿树,葱葱茏茏。徐佩根是非遗项目㠛村砚的代表性传承人,18岁走出天池村,45岁又回到北峰坞,这是天池村下辖的一个只有23户人家的自然村。
与整个苏州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徐佩根说,这里与过去相比没有太多变化,“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淳朴,生态环境特别好。”这也意味着这里的村民过着原生态的生活。
入主竺坞山房,起初是为作品找一个展出场地,但山房渐渐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意料之外又情理之内的功能。徐佩根与村里所有村民关系融洽,93岁的老村民会时常将自己种的菜送到他那里。徐佩根也渐渐希望自己能为小山村的振兴做点什么。他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帮村民卖菜、卖土特产增加收入,疫情期间,他开着车走公路一家一户送。他成了村里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之一,比如他帮助想要归园田居的人介绍租赁。
成立的苏州竺坞山房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附近手艺人的作品展示平台,因为背靠香山古建大本营,村里有着较完善的古建手艺工种。据山房统计,2021年经山房引荐,达成800多万元营收,2022年虽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也介绍完成500多万元的营收。
竺坞山房成了天池村的文化客厅。“农家书屋”的进驻,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可以休闲、可以看书的地方,也间接实现了徐佩根在家乡拥有一家书店的愿望。竺坞山房的农家书屋获得了江苏省“发现最美农家书屋”视频组一等奖。
在徐佩根的认识里,除了书籍,还有艺术,能够改变村庄。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北峰坞的发展,让更多人到这个小山村来,他提议把北峰坞规划成艺术村,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帮助村民真正从中获利的同时,大量艺术家的进驻,也可以留住北峰坞的青山绿水。除了徐佩根,竺坞山房没有工作人员,日常的清洁卫生、书籍整理等都由志愿者来完成。竺坞山房成了网红打卡点后,每到周六周日,有大量民众到山房的后山徒步,产生的垃圾留在了山里,进山清理也成了志愿者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
疫情过后,竺坞山房组织了一些采摘游、劳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回归一天传统的乡村生活。竺坞山房更类似于一个复合业态的乡村会客厅,一个共享行业信息的平台,或许,它能发展为一个乡村生活的运营者、组织者。
艺术、民宿等的介入,可以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路径。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有的地方记忆、精神和情感。民宿与艺术相当于对乡村在地文化进行了挖掘和重构,并以更视觉化、大众化的方式向外界呈现,通过丰富而具有传播性的形象,在互联网语境下,快速突破圈层,辐射出去。
比如本次特别策划中的两家民宿。“湖与”的西山岛店是一家面朝太湖,建筑设计充满极简风格的民宿兼营咖啡店,也即是那种在互联网上一经传播就很容易“出圈”的所谓网红店。
“湖与”的主理人严逸飞是有心气儿,有冲劲,又兼具实力的年轻人。自小在镇湖、光福一带的太湖边渔村玩耍、成长,带着苏州本地人为什么不可以在本地成事的情绪,以及对太湖很深的情感迷恋,回到乡村。
“湖与”做民宿,目标客户群定位明确,品牌目标更不止步于太湖的“湖”,而期待能以“与”为文旅产品特征,走得规模化。因而,虽然对内实行酒店的管理标准,但对“湖与”来说,对外他们更想要让客人体验到民宿化的人文关怀。他们开发相关的精酿啤酒产品,想要尝试在太湖边种植咖啡,主理人也阐述了意义:“类似的文创周边,会产生带有客户黏性的文化属性类影响。”以苏州人的身份,发展带有苏州本土乡村特色的潮流文化,推动文旅产品发展。
主理人坦言,在苏州乡村做民宿、从事文旅产业,最大的不容易,在于苏州的每个区域板块都能体验到较好的文旅项目。但本土优势发挥好,还是会吸引上海、杭州、南京等周边地区有质有量的客流。他认为:“苏州的乡村是充分享受着城市化的红利的,但是苏州的城市化又需要乡村的文化属性、娱乐属性来支持。”
包下了整个山头,也就意味着太美雪绿民宿的特色之一是私密度,它背靠一片乡村密林,然而它又面朝太湖,就在湖边上,环境可谓独一无二。
苏州太湖沿岸乡村的特色,不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同时工艺美术的技艺精湛,即便是普通村民,也常常怀揣一门技艺。因而优秀的民宿,能够与所在的乡村产生良性互动,打造出一种良好的发展生态,共谋发展。
民宿位于光福邓尉村,村民本身就种植一款以“邓尉雪绿”为名的优质绿茶,这也衍生出了雪绿几款主推的茶叶,并加入了光福特产窑上桂花,甚至连桂花酱,也源自后山的桂花林。
雪绿70%至80%的员工是邓尉村村民。有的原先是绣娘或从事核雕,眼力不行后转换了行业;有的原是渔民,太湖禁捕后不再捕鱼,但他们能帮助民宿确保食材尤其湖鲜的新鲜度,尤其擅长在分辨野生与人工养殖上。在工作闲暇之余,村民员工还可以帮助民宿制作带有光福地域特色的传统食品,带领客人一同体验当地的传统技艺手工课。而农忙时节,本地员工或许需要回家帮忙,余下的外来员工可以灵活补位人力上的临时短缺。
在为游客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民宿也在努力,更好地维护乡村生态,传承乡村的优良习俗,让村民与游客都能真正感受到乡村的美好。
我们心中的乡村田园,最初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鲜翠欲滴的稻苗无边无际,或是风吹麦浪,一浪接一浪翻滚的景象呢?郭巷街道太平桥附近,近5000亩的土地望不到尽头,30多台推土机分散在各处齐齐作业。这块土地将被用于种植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试想,几个月后,成片的稻浪或麦浪将会多么壮观。5000亩土地也意味着会给本地市场带来300万斤的优质粮食产出。
眼下,这些土地要在两个月内完成平整,赶种小麦。明年五月底,收麦后再种水稻。“农时对于农作物很重要,错过了,就等来年。”湖嘉生态农业的莫泉林说。在此之前,这些3年未被种植的土地要一块块重新规划,恢复精排水沟。平整度关系到接下来一整年的种植质量,尤其水稻。
这里位于官浦村,过去都是村庄。农民变市民后,土地被集中起来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相对于原先的小块小块,大片土地种植产量上升,资源浪费减少,莫泉林说,也更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管控。
苏州本地产粮占不到苏州市场份额的10%,90%的粮食需靠外调,因而从市种站开始,即要求种植优质食味水稻,即好吃是主要的,产量还在次要。这对产中阶段的种植提出了要求,要求减肥减药,科学精准施肥。
莫泉林在临湖镇湖桥村有1500亩的种植面积,出品湖嘉大米。他在太湖边种粮十几年,经验丰富,“太湖边种植水稻,有一项地理优势,水稻需要水,优质的水质资源肯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他说,这么大的
种植面积,肯定是高度机械化,但即便这样,仍会有一部分工作需要人工完成。“农业种植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水稻、小麦、油菜等,栽培方式都不一样。在实际种植时,一年种三季或者四季农作物,每一种的种植方式、施肥方法也都不一样,不可能所有土壤都拿去检测,因而仍需凭经验把握施肥量。”
乡村,本以“农”为特色。回归乡村,就意味着除了现代社会必要的便捷性,回归自然、淳朴的简单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