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着力点

2022-12-05 23:09余展洪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精神

王 浩 余展洪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伟大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激发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奋进的力量,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历史需要铭记,精神在于传承,在教学过程中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思政课讲出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情感温度,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也要有历史视野。“高校思政课必须在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1]为此,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使当代大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育人养分”,既可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又可以增强其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一)价值原则: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品格

构建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价值体系,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建构精神文化家园,是当代大学生能够堪当时代重任的基础和前提。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改变世界”的旨趣和深刻改变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故事,融入思政课相关专题教学中。用红色故事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学生在生动可感的党史故事中共情体验,感悟百年大党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密码。同时,要讲好共产党在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故事,使之内化为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实现思政课以理服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的目标。

(二)价值目标: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忠诚与实干

“权为民所赋”就应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坚守初心、履行使命的生动实践与事迹展示,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行动引导力、团队凝聚力”[2],能够成为思政课厚重、鲜活的教材。但是如何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论”,对思政课教师来说需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支撑,把思政小课堂与共产党百年历史大课堂结合起来,把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时以生命赴使命的事实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焦裕禄、王进喜等为代表的建设者人物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即使在自身条件有限、力量薄弱的时候,注重自身精神建设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书写百年历史辉煌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思政课要把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忠诚实干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提升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为民”意识,更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无私奉献的人生观。

(三)价值动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底色和内核

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以博大的胸怀关照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肉体生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达到不朽和永恒”。[3]谢文锦、萧楚女、陈延年、周文雍和陈铁军等人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典型代表。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4]这些彰显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牺牲的精神成为厚重的思政课教材,对于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和情感共鸣具有重要意义。“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无论激战平型关、血战台儿庄,还是长沙会战、百团大战,一切与困难所作的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既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意志的比拼。”[5]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便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讲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故事,使青年学子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动力。

(四)价值主体: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和情怀

从本质上说,忠于党与忠于人民是一致的。革命战争时期,面对严酷的斗争,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叛变者有之,腐化堕落者也有之,当时的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正是由于无数个革命志士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才守住了江山,赢得了民心。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它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改善民生始终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高校思政课,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讲好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忠诚与担当,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讲好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医疗卫生、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故事。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内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转化为上下求索的实际行动,使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忠诚干净担当知行合一。

二、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应该适应青年学子思想特点,立足学生的思想状况。由于伟大建党精神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因此在内容供给、形式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应当贴近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教学改革相统一的工作思路,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现实层面的自觉追求。为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结合”,整合四种课堂生态,为“怎么讲”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打造“耦合课堂”。两者的结合点在于思政,核心都是育人,都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伟大建党精神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为此,高校要提高思政课程的时代性、感染力和实效性,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以事实、案例、素材、故事、图片等回应学生。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使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深植到大学生价值观中。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虽然是主渠道,但是要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也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协同育人格局。为此,高校各类其他课程要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为契机,挖掘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史料来支撑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以“专业课+党史”的模式让专业课更有内涵和温度。如把经济学课程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将动态博弈的理论与历史战役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与建党百年绘出红色信仰相结合、创新创业课程与共产党百年创业奋斗史相结合等,用党史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学生,激活学生专业学习研究的使命感,引导学生用知识和技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打造“理实课堂”。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在教学中讲好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要从宏观讲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历史故事,还要从微观讲好感人的家国故事,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述听得懂的道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实践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达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丰富内容,拓展形式。课外实践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走进党史纪念馆、革命博物馆、历史档案馆、展览馆等教育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其由被动教育转为自我教育;二是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等红色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结合清明节、“七一”“八一”、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策划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课内实践方面,结合青年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研练课堂开展实践教学,运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方式转化红色话语体系,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朗诵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等。

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数字课堂”。要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加强理论宣讲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建设师生学习共同体,让直接习得转化为深层内化,增强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实效性。一是以数字马院建设为平台,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构建线上线下资料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素材供给”;同时用短视频、微电影、网络文章、纪录片等新型媒介形式讲好建党故事,延伸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功能,实现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二是利用VR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教育,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比如通过红色资源虚拟平台建设建成主体数字博物馆,把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斗争的故事还原虚拟场景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生积极的变化;三是要设置议题,通过主题讨论、“弹幕互动”“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利用大数据技术生成线上学情,为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精准画像,更好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

观点与案例举证相结合,打造“史料实证”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7]当前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从观点到观点的现象,在挖掘具有说服力的案例素材以支撑课堂观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学内容供给往往是结论先行,缺乏“案例支撑”的说理,最终使思政课的获得感大打折扣。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的是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在讲好“理”的同时讲好“据”,才能做到以“理”服人。要坚持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讲好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把课前收集整理的影像资料、日记信件、图书报刊等党史史料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这些人证、物证,为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史料支撑,以实在历史事实赢得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优势。

三、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率先垂范、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也离不开青年学子的内化认同,为此必须紧紧抓住“谁来讲”这一关键点。

领导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做好引领者的角色,要强化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意识,带头走进课堂,助力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向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精神动力转化。书记和校长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传承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辨明是非,举旗定向,为发挥好建党精神的育人效果形成头雁效应,“更好发挥党委对全校思政工作的牵引、带动和支撑作用。”[8]与专职思政教师搭班配对、联合备课,或带头组织更多名教授加盟,组成走班式的“教授讲师团”,跨界交融共同上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第一课。学校是文化精神传承的主要阵地,是塑造大学生人生观的主要场所,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更应该高擎伟大建党精神文化的大旗,在融入思政课的同时,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传承和延展大学精神,在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家国认同与学校认同更好统一起来。

教师主导。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道者,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夯实自身党史知识储备。一是要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9]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思政课教师要讲好历史事实并通过过去与当下、国内与国际的比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并内化为自己思想与行动自觉,通过讲好典型党员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加深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指向,同时讲好共产党人的斗争故事可以增强正面情绪感染力,共同的历史记忆唤起大学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还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背后蕴藏的“理”,为此必须以案例为支撑,从制度优势、综合国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方面进行阐释。二是要接地气、有生气。增强伟大建党精神感召力,针对青年学生现实思想困惑和模糊认识,通过忆党史、话光荣传统、讲创新理论,强化互动交流,解开思想扣子。要紧跟时代增强穿透力,既在大讲堂“漫灌”,又用微党课“滴灌”;既用通俗化、形象化的生动语言,又用富有时代气息、时代元素的平台手段,切实让伟大建党精神可听可感、入心入脑。

学生参与。“青年一代作为新时代主力,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先锋队’,青年能否补足精神之钙,事关中国未来之脊梁。”[10]当前,“社会思潮的攻击、侮辱英雄模范言行的出现,其本质意图就是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消解人们共同的思想基础。”[11]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的混乱影响,高校思政课以讲好伟大建党精神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愿组成“参讲团队”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进行选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和智力支持,做到时政热点和学生观点的统一,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求知”,激发学生主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自觉性;把英雄人物、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融入学生讲思政课的内容中,讲好他们为国家奋斗的故事,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12],在增进情感认同的同时,增进政治认同、价值认同。要探索完善伟大建党精神育人的长效机制,以学生讲思政课为契机,发挥榜样人物的引领作用,在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把榜样力量转化为青年学子的生动实践,推动高校思政课在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