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载人航天精神树起一座“特别”的太空丰碑

2022-12-05 13:27刘岩刘淮宇
人民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神舟载人飞船

刘岩 刘淮宇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都与航天事业有关。这些精神是航天人在航天实践活动中孕育出的精神法宝。

2022年恰逢党的二十大召开,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那些航天人曾经奋斗、战斗过的地方,追寻红色印记,追忆鲜为人知的往事,一起探寻航天人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跨越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2年是航天大年,除了中国宇航发射次数将再创新高外,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中国空间站即将完成在轨建造——中国人将真正拥有一个镌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烙印的太空家园。

2022年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仅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是树立起一座“特别”的丰碑,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而逐渐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曾说,载人航天精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特别”二字,“特别”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

特别能吃苦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步之艰苦,用“白手起家”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落后美俄几十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想要从“追跑”到“并跑”甚至到“领跑”,必然要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优解——苦,是吃定了。

盛夏时节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绿树成荫,柏油马路笔直地延伸至各个厂房,身穿各色工装的航天人在厂房间穿梭,一派忙而不乱的景象。时间倒退30年,那时的条件没有现在这样优渥。

现年83岁的陈灼华是五院最早一批参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选址的人员之一,后来,他还受邀参加了海南新建发射场选址论证评审工作。

2022年7月,在我国最年轻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来这里观看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的陈灼华回忆起自己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点点滴滴。

“‘921’工程立项之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条件和如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想打个电话都要请基地机关的同志帮忙,不像现在手机人人都有。”陈灼华回忆,1993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选点建设为载人航天服务的发射塔架。在进行大量勘测后,载人航天发射场最终选取了既离生活区不远又相对安全的区域。随后,各大系统配套建筑开始在此施工,经年累月,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是全国各方面大力协同取得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工位、厂房等的建设方面,时间进度要求很紧。工程建设指挥部带着建设施工单位的人员采取“三班倒”“人停机不停”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推进工程进度。施工人员困了,就裹着大衣打个盹儿;饿了,就泡包方便面;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也是家常便饭。

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航天员群体同样是胸怀航天报国之志、矢志献身航天事业的杰出代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太空之前,不敢直视送行人群中的女儿。她婆娑的泪眼,感动了所有人。“妈妈会给你摘一颗天上的星星。”王亚平这样安慰女儿。

王亚平从太空回来后,女儿收到了妈妈摘回来的“星星”。“妈妈摘的‘星星’本来就是假的……我得将来自己去天空侦查一下,去太空上给妈妈摘一颗巨大的星星!”在王亚平的亲身示范下,梦想的种子开始在女儿的心中发芽。

在载人航天队伍中,大家说得最多的词是“团队”“我们”,只要有“团队”和“我们”,再多的苦也吃得下。正如八院神舟飞船副总师张崇峰讲的那样:“我们天天如履薄冰,我们非常明白,从事载人航天这份事业,要耐得住寂寞,要远离浮躁。”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战斗”,是载人航天队伍始终如一的坚毅恪守。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高于一切。在打造第一个神舟飞船返回舱时,技术人员一起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机件、每一个时间进度节点,都逐一排列出来,制定出的计划流程打印在纸上长度超过5米。这种精细化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加快了飞船的研制进度。

与此同时,仅用4年的时间,载人航天工程的基础建设就获得了重大进展,一座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城在北京唐家岭拔地而起。

2011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飞船,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这在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任务实施前,2010年11月的一天,八院负责对接机构研发设计的副主任设计师靳宗向等人在上海做试验时,发现神舟九号对接机构上的一个传感器捕获信号没出现。他们当时就想,作为同型号的神舟八号会不会也有同样的问题?

那时,神舟八号已经运抵北京,处于总装待命状态,但由于当时无法判断传感器两个触点的相对位置是否完全符合标准,他们当机立断,将对接机构运回上海重新拆卸检查。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解决了可能存在的隐患。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在工程立项之初就加入了这支队伍,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非凡历程。

担任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时,杨宏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无论是在AIT,还是在实验室,他都身兼数职,主持着各项工作。凭借着务实、稳健、细致的工作作风,他将神舟飞船的技术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13个分系统、643台设备、40万条语句、82个软件、10万多只元器件无一差错。

即便现在已经担任了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也从未停止过学习、创新的步伐。他积极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大胆应用“以太网”“WIFI”等技术,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空间站智能化水平和平台综合性能。

从飞船研制之初,到如今中国空间站即将建造完成,载人航天的每一点进步,无不体现着载人航天队伍追求一流产品质量、一流科学管理、一流技术水平的境界和不停战斗的情怀。

特别能攻关

载人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这项工程不仅综合性强、协作面广、技术难度高、风险大,而且总工程研制周期长,任务十分艰巨。

专为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长二F火箭是“长二捆”火箭的改进加强型,它因肩负载人使命而与“长二捆”火箭有很大差别,必须先确定安全性、可靠性指标,再根据这些目标来进行火箭设计。

当时,长征系列火箭才发射二十几次,技术积累和经验积累还远远不够。加之经费投入有限,研制载人火箭过程中哪些是必须要做的试验、哪些可以省去不做,上人前需要试验飞行几次等,这些都是需要反复研究论证的问题。

在时任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等领导专家的带领下,结合当时的国情和经费情况,火箭研制队伍明确了火箭载人需解决的三大技术问题——提高可靠性指标、确保航天员安全和发射载人飞船的适应性。

“载人航天任务要出成果是10年、8年以后的事,工程立项初期选择了载人航天,可以说就是选择了寂寞,去发射场执行任务的机会、出国的机会可能就会很少。”一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直言。

从载人火箭研制任务下达的那一刻起,一院一部35号楼办公室的灯光就没有在正常下班时间熄灭过。研读资料、讨论问题甚至大声辩论,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载人航天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高技术领域蹚出中国人的一条路。

现任一院长二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那时是负责火箭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研制的牵头人。彼时,该领域在国内是一片空白,涉及多项难题,荆木春和同事可参考的技术资料非常有限,具体方案的实现完全要靠自己在探索中研究解决。

为此,在方案论证阶段,荆木春几乎天天加班熬夜,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可行性报告的准备工作。随后,荆木春和同事结合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实际情况,一次次修正、复核、改进,最终形成了故障诊断和逃逸途径的雏形,为中国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神舟飞船方面,很多最初参与研制的老专家甚至连飞船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但奋力攻关之下,硬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之路。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续奋斗——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先后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可以说,载人航天队伍笃守“成功才是硬道理”的奋斗信条,用不懈攻关的行动践行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承诺。航天科技集团原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张宏显说:“我真切地感受到,载人航天精神是对航天人坚守不渝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特质的集中反映,实实在在地推动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特别能奉献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航天系统开始组建技术班子,任命戚发轫为飞船总设计师。任命刚一周,张宏显突然接到戚发轫打来的电话:“接到五院人事部门电话通知,今年年龄到了,准备退休。我这个总师还怎么当?”

“当时担任着型号总师、副总师、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同志几乎全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1995年左右,载人航天正处于初样研制的关键时刻,这批技术骨干都要退休,根本解决不了老带新的接班问题。”张宏显回忆说。

怎么办?航天总部机关提出建议,只要技术骨干满足“工作需要、本人愿意、身体健康”3个要求,就一律工作到把航天员送上天以后再退休。与此同时,为骨干们增加多个副手,以便选拔接班人,实行“传帮带”。

收到这个消息的老同志们顿觉眼前一片明朗——他们非常愿意将毕生的精力奉献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这样一来,载人航天技术骨干队伍更加稳定,同时还完成了新老交替和过渡,45岁以下担任工程各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职务的各级技术骨干所占比例超过80%。一个更加富有朝气、富有战斗力的新梯队形成了。

这群执着奉献的航天人也一直经受着“中国人没有技术和能力承担载人航天工程”的质疑。他们将这些质疑化作前进的动力,为了民族的渴望和国家的重托,倾心尽力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神箭”“神舟”。

然而,2003年,正当作为国家“天字第一号”任务的神舟五号飞船全力以赴准备下半年发射时,非典来袭。为不拖进度,所有人吃住在工作单位,全身心奉献在紧张的工作当中。

那时的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大家忍住思念不回家、不与家人见面,全然不顾安危,最终换来神舟五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近些年。2020年初,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射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研制人员再次传承发扬抗击非典时期的奉献精神,在发射场坚守100多天,圆满完成了任务。

一直讲奉献,难道没有外界的诱惑吗?当然,诱惑一直存在。

“猎头”们擅长用车子、房子、票子等丰厚条件诱惑航天人,但是他们抵挡住了这些诱惑,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事业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实际行动坚定地传承着祖国至上的基因底色。

如果留心观察,你就能发现,在航天系统之外,还有很多人喜欢将4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写在墙上、挂在嘴边、记在心里,并不只是因为它简单、顺口,而是它那看似简洁却十分深刻的内涵时时刻刻提醒着大家,要向着个人期待、向着美好未来,行走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的足迹。

(原载于《中国航天报》,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神舟载人飞船
二手飞船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乘上勇气的飞船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飞船可重复使用的那些门道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十一号与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