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音
(建设银行韶关市分行,广东 韶关 512026)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强化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 807 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资产总计达402.6 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资产的77.1%[1]。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且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足、担保不充分等问题,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强化大数据对小微企业信用的筛选,以此更好地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部分学者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详细罗列了融资问题和对策。本文基于以上经验,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探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以此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2.1.1 贷款投放偏重制造业和零售业,对其他行业支持力度不足
从商业银行A 分行近3年的数据上看,制造业、零售业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占比始终处于前两位[2]。2019年末,商业银行A 分行的小微企业制造业、零售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7 756 万元、11 711 万元,分别占各行业总余额的47%和31%;2020年末,制造业、零售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5 489 万元、17 701 万元,分别占行业总余额的28%和32%;2021年末,制造业、零售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7 023 万元、27 083 万元,分别占各行业总余额的22%和35%。相较于制造业和零售业,商业银行A 分行在其他行业的信贷支持上明显力度不足,尤其是具有发展前景且信贷不良率较低的科教文卫、高新技术等行业。不均衡的贷款偏重将影响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相应地,难以形成地区特色信贷市场,无法保障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
2.1.2 贷款线上化规模扩大,企业信贷风险随之上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银行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在线上贷款迅速增长时,与之相对应的是线上不良贷款的增加[3]。2019-2021年在线贷款的企业中,到期后成为不良贷款企业的就有4 户之多。可以预想,随着贷款线上化规模的扩大,办理线上贷款业务的企业的信贷风险也将随之增加[4]。
2.1.3 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A 分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分为优先支持、选择支持和缩小支持。其中,选择支持的信贷余额占87%,而优先支持小微企业的信贷余额仅占16%。由此可知,在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中,以选择支持为主要形式,真正优先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信贷行动较少[5]。换言之,部分商业银行为响应国家号召,仅在形式上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真正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比例不高。由此得出,当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为实现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精准、有效监测,商业银行A 分行响应总行号召,通过使用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小企业早期预警工具等科技手段,实现风险防控智能化转型[6]。在系统的推广使用中,商业银行A 分行在执行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风控系统不够重视。部分客户经理尚未树立主动查看系统信息的意识,在负责人多次提示、督导后才着手处理预警任务,导致无法在风险预警发布后的第一时间给予响应。并且信贷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系统操作者对操作流程不熟悉,未能全面掌握操作流程,只在遇到问题时现学现做,无法发挥系统的使用效果。
第二,风险信息核查过于形式化。为简化步骤,部分小微企业相关预警任务的核查、审核环节均由客户经理一人完成,其他相关人员并不了解预警情况,多人监测的要求形同虚设;客户经理仅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客户沟通,未做到全面调查和自主分析判断,最终导致审核意见简单,随意解除预警。
第三,重视响应,轻视应对。部分工作人员仅仅完成系统中的核查反馈任务,既没有重视某些风险事项,也未联系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丧失主动管控风险的最佳时机。
第一,前期调查不够深入。在商业银行A 分行的信贷活动中,存在因前期调查不到位,使风险企业成为贷款对象的情况。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部分客户经理经验不足,难以对企业的行业属性进行准确界定,无法全面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同时,对押品缓释效果的分析通常不够深入,重视担保、抵押,却忽视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对企业的担保能力估计不足,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第二,对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客户经理在办理贷款业务中,重视业绩指标,忽视了基础管理,在贷款中未充分收集贷款支付的证明材料,贷款用途的依据不足,且对资金流向的监测不到位,资金支付信息与资金用途证明材料不一致,存在资金用途不合理的风险隐患。
第三,贷后风险检查流于形式。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较为频繁,押品较多,银行未能及时按照规定流程移交权证实现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7]。定期的贷后规定动作不到位,规定频率的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难以准确、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难以及时有效地补偿信贷资金损失,影响资产质量。
3.1.1 调整其他行业小微企业支持比重
加大针对区域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多行业筛选满足地方政策要求的小微企业客户,平衡信贷结构。将创新、开放等发展理念渗透到对应的业务之中,贯彻“绿色信贷”要求,加大对涉农领域、科教文卫和高新技术领域等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以行业细分,择优支持具备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和信贷市场平稳健康发展[8]。
3.1.2 逐步降低“僵尸企业”的信贷占比
银行要落实小微企业中的“僵尸企业”清理计划,并将责任细分,纳入工作考核[9]。降低压缩行业信贷占比,引导风险客户主动退出,盘活信贷资源。控制小微企业客户的高风险因素,下调产能过剩行业和逐步压缩行业的信贷投放比例。持续对企业严格检查,包括压缩退出不达标、经营不善且缺乏偿债能力的小微企业。
3.1.3 平衡传统和在线贷款比例
推进线上和线下业务双向发展,打造“小微企业快贷”等企业信贷新模式。坚持小额、分散、零售化原则,以“优质客户+有效资产抵押”为基础。针对重点产品发展不均衡的网点,要借助支行网点贴近市场、服务小微的天然优势,加大支行网点对小微快贷业务的拓展力度,与辖内抵押贷款重点产品协同增长,努力提升全行小微快贷业务的整体规模,平衡好线上贷款和线下贷款的比例。
以大行业、大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共同发展。利用网络银行,加快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转型,推进“双小”战略实施,拓展小微企业信贷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小微企业占用核心企业过剩资源,利用大型企业的授信额度,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信贷业务,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
3.2.1 借助科技手段开展风险智能监控
充分发挥现有系统的技术优势,依托线上业务风险排查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组件、全面风险预警等平台和功能,强化线上、线下协同,切实将系统数据应用于日常风险识别、监测、管控工作,推进线上、线下智能化、网格化管理,提升智能风控水平。首先,严格控制客户准入。工作人员要熟练操作客户风控调查工具和信息录入系统,对于审核不通过或有过多逾期、涉诉记录的小微企业要及时排除,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其次,强化信贷审核。针对小微企业放款审核岗位,要保障专人专职,放款前严格落实贷前条件审查、合同要素填写等重点环节,关注业务关键风险点。对于无法落实专人专岗的,上收省分行集中放款。最后,充分利用各种风险智能防控平台,做好客户的风险评价和预警监测。针对小微企业状况进行风险评价,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对小微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筛查,提前排除高风险企业。同时,在放贷后,利用系统平台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监控,构建线上小微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探索线上风险资产处置新模式。
3.2.2 培育全面风控文化
银行要在内部营造风险防控文化氛围。一是积极推进信贷风险防控文化建设,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控文化建设作为风控的常态化工作。加强对从业人员系统操作能力的培训,培养主动检查系统的习惯,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提前防范风险。同时,对信贷从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规范和警示行为引导,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信贷文化。二是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进行定期检查。每季度抽查小微企业信贷档案,审查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投放合规性、贷后管理规范性等方面。对于操作风险多发的敏感领域和岗位,开展内控抽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遏制违规行为。通过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加大管控力度,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由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除了需要严格做好贷款常规化检查工作之外,还需要在贷前、贷中和贷后对企业信息、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审查。贷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小微企业的有效信息,确保企业经营、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贷中对可能发生风险的贷款进行监测,复盘业务流程的合规情况和风险来源;贷后形成规范化检查制度,做好定期重检、不良贷款清收等工作,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流程管理力度。
3.3.1 实现贷前全面性调查
全面、深入的贷前调查是银行准确分析企业信贷风险情况的关键动作之一,也是有效规避信贷风险的重要方式。一是需要全面了解客户基础信息,保证企业合法合规,全面审查借款人、抵押人资质,加强对借款人信用等级、还款能力的核实,保证借款人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流动性资产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详细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弱化以其押品作为企业偿还能力的保证,降低不必要的信贷风险。二是日常做好客户评级、风险缓释等基础工作,主动将经济资本、储备金的精细化管理融入信贷经营当中,细化风险成本控制,优化精细管理举措,提高信贷质量。
3.3.2 紧抓贷中关键点控制
银行应充分发挥信贷管理团队的作用,注重对信贷业务流程中各关键节点的控制。一是密切关注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流向。对于办理信贷业务的小微企业,监测企业及企业净资产的变化及贷款资金的去向,及时洞察企业担保能力的变化,一旦资金有较大变动,根据风险评级分类对其信贷资金方案进行调整,并及时采取压缩额度、追加抵押等措施。二是简化信贷办理工作流程。信贷风险可能发生在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减少非必需的业务环节,能够促进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地规避相关风险。
3.3.3 贷后整合客户信息并建立台账
贷后管理常态化是有效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银行应厘清贷款真实用途、定期走访客户和及时识别预警风险信息,并做出合理应对。一是加强资产管控,梳理信贷资产,做到逾期客户每天提示,做好贷款回收、展期、续贷、逾期催收等到期管理工作,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客户经理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开展贷后现场或非现场检查,包括资金流向、人事变动、管理及市场变化等,以此判断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及风险状况,并对所有授信业务建立管理台账,制定合适的贷后管理计划,定期做好贷后管理动态记录[10];三是依据风险评级指标对不同的小微企业进行分层管理,根据特定指标,筛选出存在风险的贷款,充分应用预警机制,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综上,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问题上还有很大的能动空间,需要得到相关从业人员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A 分行近3年小微企业信贷占总金额的比重等情况,将影响当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问题归纳为3 个方面,分别是当前信贷资产结构不均衡、风险防控智能化落实流于形式、信贷管理力度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加快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风险控制智能化水平、强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管理等措施,实现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以期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