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10年 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2022-12-05 02:01中国民族报李志伟肖静芳李寅
今日民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文 / 《中国民族报》记者 李志伟 肖静芳 李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百年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百年奋斗历史还告诉我们,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只要14 亿多中国人民始终手拉着手一起向未来,只要9500 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写好新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追求,是几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的“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重要讲话,作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宣示。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高举起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审视、谋划、部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

新时代10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10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到民族地区调研,一次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都留下了总书记的坚实足迹和深深牵挂。

“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

把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扎实深入的生动实践。

——10 年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10 年来,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踔厉奋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标识。

——10 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有序推进,各民族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10 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打造的一块“金字招牌”,各地把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了创建+脱贫攻坚、创建+东西协作、创建+产业发展、创建+社区治理等好模式。

……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一幅团结奋进的美好画卷在中华大地展开——

新冠疫情,百年一遇。56 个民族、14 亿多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生死相依,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共同战胜疫情的温馨画面。

摆脱贫困,千年梦想。各族人民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成功破解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民族和睦,融于日常。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结成数不清的“亲戚”、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在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事业中,各族人民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

……

今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当他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到“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

无数的画面,成为中华儿女亲如手足、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鲜活例证。

今天,共同团结奋斗已经深深融注于中华儿女的血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它既是我们今天获得成就的奥秘所在,也是未来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重要法宝,更是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源泉。

二、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关键节点,怎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凝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重大关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深邃的战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宏阔视野、远见卓识和雄才伟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思想之光一旦迸发,便熠熠生辉——

2014 年9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涵加以强调。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把准了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度、凝聚力的命脉。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这条正确道路在新时代最鲜明的标志。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与共”作了精辟论述: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必然要求”作了系统阐释: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思想之伟大,正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答人民之问。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底气。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

回望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在处于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靠的就是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和高度的国家认同,靠的就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回答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宏伟蓝图,正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引领各族人民团结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引导各族人民积极投身脱贫、小康和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不断增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的历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

2013年11月,湘西苗寨十八洞村。面对素未谋面的来客,苗族大姐石拔三问:“怎么称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说。寻常话语抵人心,“人民”二字重千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以人民心为心,成就了百年大党的辉煌,也决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各族人民,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奋进的中国又到了一个历史关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带领各族人民冲刺,再冲刺!

前路,关山万重。截至2012 年底,尚有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比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都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4 个,11 个位于民族地区或包含民族自治地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都在民族地区。

2018 年春节前夕,大凉山腹地。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四川昭觉县,与彝族群众围坐火塘话增收。“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话语铿锵,闻者动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诺言如山,九鼎之重。从白山黑水到茫茫草原,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炕头上、院坝里,询饥饱、问冷暖,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深入民族地区,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使命在肩,夙夜在公。精准扶贫,300 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扎根一线,一人不脱贫、一天不脱钩;东西部扶贫协作,30 个民族自治州全部纳入结对帮扶范围,“北京医生”“上海老师”“广东老板”活跃在西部山乡。

以非常之举战非常之役,以短短数载成千年之功。卫星的独特视角见证了这一变化:西部地区的夜光越变越亮,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的“三区三州”绿色在增长、道路在延伸……

天翻地覆慨而慷。作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主战场,民族地区3121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昔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时家徒四壁的石拔三家里有了液晶电视等电器,还在门前摆起了小摊;撒拉族妇女韩尕玉兰不再因儿子残疾而发愁,“拉面经济”让她攒够了娶儿媳妇的钱;藏族村民央宗从不知车厘子为何物到吃上自己种的车厘子,“那滋味甜到了心里”……

独龙江畔、毛南山乡,扬眉吐气的各族同胞将脱贫喜讯写信报告给习近平总书记,这澎湃的喜悦充满感恩,也充满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震撼寰宇的奇迹,更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耀千秋的史诗,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勠力同心、共创辉煌的伟大实践中,各族人民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已然开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从“摆脱穷日子”到“过上好日子”,变化的是压茬推进的目标和任务,不变的是共产党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情怀,以及各族人民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奋斗决心。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擘画蓝图:赴贵州考察,提出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强调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在广西考察,既关注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不忘“一碗螺蛳粉里的特色产业”……

西南喀斯特群山间,“中国天眼”注视苍穹,“上云”企业与日俱增;南疆戈壁沙漠里,现代农业、种植业如火如荼,瓜果香飘大江南北;青藏高原之上,文旅融合闯出特色路,农牧民吃上旅游饭……从“数字经济”到“飞地经济”,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民族地区产业的“大写意”正在变为“工笔画”。

借船出海、弯道超车,民族地区跑出“加速度”,凸显后发优势:“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2020 年生产总值占全国10.2%,比重稳中有升;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283 万人,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山乡巨变,山河锦绣,铺就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壮丽画卷。追梦路上,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和衷共济,经过挑战洗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迸发出更大更强的力量!

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泱泱华夏,文昌礼隆。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拥有5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今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时指出。新疆之行,博物馆里看文物、交河故城话历史、听《玛纳斯》说唱点赞非遗,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民族优秀文化念兹在兹。

在广西,他看展览、品铜鼓,感受“三月三”对歌文化;在内蒙古,他赏乌兰牧骑排演,听《格萨(斯)尔》说唱;在贵州,他称赞苗绣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在青海,他赞叹藏毯图案琳琅满目,其编织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规模空前、创新交融倍加活跃:带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佳作迭出、精彩纷呈;各民族非遗项目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绽放更为迷人的光彩;一大批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整理、翻译研究和宣传展示;定期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的平台。

以文聚友、以文结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浇灌出更加艳丽的中华文化之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新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开展文化润疆首先要解决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向东看,源远流长、璀璨浩瀚的中华文明,铺展了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为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提供了连绵不绝的精神源泉。

库尔班·尼亚孜,“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多年前,他拿出全部积蓄,在新疆乌什县创办了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开设国学课堂、传播中华文化。学书法、打腰鼓,多彩文化显魅力,他创办的学校在当地深受欢迎。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库尔班·尼亚孜说。

海纳百川成其大,山聚土石成其伟。广袤辽阔的中华大地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织接触提供了物质基础,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了延续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提供了社会依托,从而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正是这种兼收并蓄、和而不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密码”。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庆祝建党百年前夕,来自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为她颁授的“七一勋章”。

33 年前,卓嘎从父亲肩上接过玉麦乡乡长的担子,行走在为国巡边的路上。走累了,她会仰望雪山,想起爸爸捧着亲手缝制的那面五星红旗告诉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在同样位于祖国西陲的新疆乌恰县,布茹玛汗·毛勒朵在50 多年的光阴里用双脚丈量边境线,她在帕米尔高原上刻下的10 多万块“中国石”,如界碑、如哨兵,伫立于“中国西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布茹玛汗·毛勒朵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如今,她的5 个子女继承母志,一家人无怨无悔守护着祖国边关。

树高千尺,根伸沃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从历史中奋起,在新时代激发。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精神”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航天精神”,从“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脱贫攻坚精神”……革命建设年代淬炼的红色精神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由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图谱在新时代愈发光芒万丈,汇聚起前所未有的强大中国精神。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从“共和国勋章”到“七一勋章”,从“改革先锋”到“时代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崇高的方式致敬英雄,树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标杆。

张桂梅,“燃灯校长”,以羸弱之躯在云南山乡创办免费女子高中,改变了2000 多名贫困家庭女孩的命运;黄文秀,回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倾力帮扶100 多户贫困户脱贫,青春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30 岁;王兰花,群众心中的“活雷锋”,把解决大家的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扶困解难7000 多件……

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却支撑起中华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天空,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精神之光,英雄之气,充塞天地,化及万民。

如今,卓嘎的家乡玉麦,从3 人壮大到200 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建设边境家园、守护神圣国土的行列;黄文秀生前战斗的百坭村,“90 后”大学生纷纷学成回乡,绘就乡村振兴的蓝图;王兰花“行胜于言”的执着带动30 多万人参与志愿服务,“兰花芬芳”的志愿品牌香飘宁夏吴忠的大街小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新时代一路跋山涉水、推进伟大事业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史、精神成长史。

各民族共同创造、弘扬的中华优秀文化,共同培育、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铁的雄关、如铁的征程,终究会在如铁的团结、如铁的精神面前变成坦途。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的:“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