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功明,王海涛
(1.五凌电力贵州黔东电力有限公司,贵州 镇远 557702;2.湖南省水电智慧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
黔东电厂装机容量为2×600 MW亚临界火电机组,锅炉是亚临界“W”型火焰汽包炉。因近4年来频繁参与深度调峰,且调峰深度逐渐增大、时间延长,对设备安全性、经济性的一些影响已经凸显。
燃用设计煤种时,黔东电厂锅炉设计最低不投油稳燃负荷大于40%BMCR,随着热负荷继续下降,炉膛容积热负荷随之降低,造成炉膛温度也快速下降,而炉内煤粉的着火主要靠卷吸炉内高温烟气获得着火热,当炉内烟气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不能满足煤粉气流所需的着火热,此时若不采取稳燃措施,必将造成煤粉着火燃烧恶化,甚至锅炉灭火。
2013年1号炉A修时为防止炉内严重结焦除去约278 m2的未燃带,炉膛温度水平进一步下降,目前黔东电厂最低深度调峰负荷为170 MW(27%BMCR),远低于最低不投油稳燃负荷,给锅炉燃烧稳定带来很大的威胁。
水冷壁在四面墙各回路的流量分配上,前后墙与左、右侧墙的流量流速因设备本身原因存在一定的差距。炉内燃烧工况正常并较为稳定时,水冷壁上升管不会发生停滞现象,但当炉内热负荷低,热偏差较大时,部分水冷壁热负荷有可能降到额定热负荷的20%以下,受热较弱的管段会发生循环停滞现象,引起上升管发生超温蠕变,造成设备损坏。
随着机组启停和调峰频繁深度加大,机组负荷变化过程中,锅炉各部金属部件温度变化速度不一致,汽包、各联箱等厚壁部件温度变化慢,而各受热面及连接管壁薄温度变化快,如机组大幅度快速降负荷时,管子收缩快于厚壁联箱,将在联箱与管子的焊座上产生极大的拉应力,当结束调峰大幅度增加机组负荷时,管子膨胀快于联箱,将在焊座上产生极大的压应力,随着调峰频繁及深度加大,这种交变的热应力可能造成金属疲劳而损坏。
深度调峰期间,由于炉内燃烧弱容积热负荷低,受热面吸收辐射热份额降低,造成辐射式和半辐射式受热面吸热明显减少,引起高温过热器出口汽温下降,而主汽温度的下降又会影响再热汽温进一步下降,造成主、再热蒸汽温度严重偏离正常值,锅炉深度调峰至170 MW时,高过出口汽温度甚至会降低至500℃,较额定值低41℃,汽温的变化也会造成汽轮机金属部件产生较大应力。
随着机组负荷降低,各受热面蒸汽流量减少,对管壁的冷却能力减弱,尤其是W火焰锅炉,停运的制粉系统对应火嘴上部屏过热负荷低,而运行制粉系统对应火嘴上部屏过热负荷高,带来很大的热偏差,因蒸汽流量小,此时减温水的控制极其困难,甚至出现部分热负荷低的屏过壁温与蒸汽饱和温度一致,而热负荷高的屏过管壁已接近超温。
因W火焰锅炉宽带大,汽包长,汽包相对水容积小,汽包两侧水位计对炉内燃烧工况变化十分敏感。深度调峰期间,炉内燃烧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当出现一定的扰动(断煤、切换火嘴、调整容量风、吹扫粉管)时,可能会出现锅炉两侧燃烧时强时弱,造成汽包水位忽高忽低,而深度调峰期间四抽及冷再压力低,给水泵汽源不稳,一旦汽包水位出现大幅度波动,可能造成给水泵汽轮机汽门全开仍无法满足给水控制要求,造成汽包水位事故。
随着机组负荷的下降,SCR入口烟温可能低于320℃,造成催化剂效率极低,氨逃逸增大,空预器出口排烟温度下降至105℃以下造成低温腐蚀和铵盐堵塞。
深度调峰期间,锅炉排烟损失份额由6.4%增大至7.0%,散热损失份额由0.26%上升至0.66%,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和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随之有所降低,但远不足以弥补排烟损失和散热损失的增加,机组负荷由420 MW降至180 MW时,锅炉效率下降约0.7%左右,影响煤耗升高约2.1 g/kW·h。
深度调峰期间,机组负荷和蒸汽参数低,通流部分蒸汽流量小,严重偏离设计工况,汽轮机绝对效率下降明显,根据凝汽式一次中间再热汽轮机热耗计算,汽轮机180 MW时热耗较正常负荷时高约850 kJ/kW·h,影响煤耗升高约31.8 g/kW·h。
深度调峰期间,虽然辅机随负荷下降运行电流减小,也停运了部分辅机,但由于机组负荷低,必须运行辅机仍较多,厂用电率上升约5.3%,影响煤耗升高约16.2 g/kW·h。
综合上述对煤耗的影响,机组负荷由420 MW降至180 MW时,机组煤耗上升约50.1 g/kW·h。火电机组频繁大幅度深度调峰在安全和经济性方面有很大的影响,若不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对火电厂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1)根据SCR入口烟温及机组计划负荷情况,提前确定锅炉吹灰方式,机组负荷300 MW时,脱硝入口烟温在330℃~350℃之间。
(2)制粉系统定检及计划性检修工作应提前1 d安排,在非调峰期间完成计划检修及试运,确保计划参与调峰的制粉系统无缺陷运行。
(3)中班至少对B/E磨对应的原煤仓(单边,非低卡煤侧)进行降仓,若调峰负荷低于220 MW则增加1个煤仓(单边,非低卡煤侧),晚班21:00(根据计划负荷及负荷预测计划调峰3 h前)检查对应原煤仓位在裤衩下4 m,否则增大该侧给煤机煤量尽快降仓,到位后通知燃运提前加高挥发粉烟煤(视调峰时长,按25 t/h进行计算),确保调峰期间高挥发粉烟煤可用够用。
(4)检查火检及火焰电视的运行情况,发现故障或结焦联系检修处理,确保火检正常。
深度调峰期间锅炉燃烧稳定,各部热负荷均匀,基本能保证炉水循环及汽包水位稳定、屏过受热面管壁金属在正常范围,而保证炉内燃烧稳定的关键在于强化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程。深度调峰过程中,炉膛容积热负荷基本固定,要想煤粉快速着火,就要设法降低煤粉气流的着火热,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热的主要因素有:煤中的挥发粉、灰粉、水份、煤粉细度、一次风温、风量和风速。
煤的挥发粉是判别煤粉着火特性的主要指标,挥发粉高分煤,着火温度低,所需着火热少,火焰传播速度快,燃烧速度也快;灰粉在燃烧过程中不仅不能放热而且会吸热,使炉膛温度下降,煤粉气流着火推迟;水份多的煤着火热需要的就多;煤粉越细,进行燃烧反应的面积就越大,加热升温快,单位时间内煤粉吸热量越多,着火越快,并且煤粉越细,燃烧越完全;提高一次风温可减少煤粉气流的着火热,从而加快着火;一次风量越大所需着火热越多,但过小会使煤粉气流着火初期缺氧限制燃烧的发展;一次风速过高,流经着火区的容积流量大,煤粉气流着火热增加,着火推迟,一次风速过低时旋流燃烧器对高温烟气的卷吸能力减弱。通过合理的燃烧器结构设计及组织燃烧器投运组合,组织好炉内高温烟气的合理流动,使更多的高温烟气回流到煤粉气流着火区,增大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的接触周界,以增强煤粉气流与高温烟气之间的对流换热,是改善煤粉气流着火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入炉煤质:入炉煤挥发粉≥20%、水份≤10%、热值18.0 MJ/kg~22.0 MJ/kg,灰粉≤35%。
(2)煤粉细度:R90≤5%,磨煤机分离器上挡板开度约20%。
(3)粉管风速:一次风压5.5 kPa~7 kPa,粉管风速18 m/s~22 m/s,分离器压力2.8 kPa~4 kPa。
(4)煤粉浓度:乏气挡板开度≥50%,磨煤机料位≥400 Pa。
(5)炉膛温度:炉膛温度≥1 150℃,炉膛出口温度≥720℃且左右侧偏差≤40℃。
(6)总风量及二次风配风:炉膛出口氧量按低限控制,但总风量应大于等于30%,保持A、C、SOFA二次风挡板全关,F挡板开度10%~20%之间,炉膛与二次风箱压差0.4 kPa~0.5 kPa之间,B/E挡板暂保持50%开度。
(7)制粉系统及燃烧器组合运行方式:若制粉系统无检修工作,机组负荷≥170 MW时暂时保持4套制粉系统运行,保留A/B/D/E或B/C/E/F制粉系统运行,有利于火嘴组合,非必要时投运燃烧器之间最多切除3支燃烧器。
(8)发现锅炉燃烧不稳果断投油稳燃。
(1)机组降至300 MW,汽压按滑压合格曲线低限控制,现场检查燃烧情况及炉膛测温≥1 200℃,退出AGC后设置降负荷速率3 MW/min~5 MW/min开始降低机组负荷。
(2)通知燃运将燃油压力提高至0.6 MPa~0.7 MPa,确保投油后稳燃效果。
(3)采用4台磨煤机运行方式,尽量保持B/E制粉系统运行,每套制粉系统投运燃烧器数量≥4个,制粉系统分离器上挡板开度调整至20%,乏气挡板开度≥50%。
(4)锅炉氧量控制在3.0%~4.5%范围内,在脱硝入口烟温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控制3.0%~3.8%,氧量过高,易造成锅炉灭火(油枪出力较低,稳燃效果相对较差)。
(5)二次风箱差压控制在0.4 kPa~0.5 kPa。燃烧较好区域风量可适当增大,燃烧较差区域风量可适当减少。燃烧器相对集中的区域F风开度应适当增大,单独燃烧器区域F风应适当减小(最小不开度不应<10%)。
(6)SCR入口烟温低于330℃,停运省煤器声波吹灰。
(7)炉膛压力设定值由-55 Pa改为-22 Pa,减少炉底漏风。
(8)机组负荷低于300 MW,并继续向目标负荷下降过程中,操作要缓慢,操作幅度要小,发现煤粉燃烧器火检强度减弱、工业电视火焰强度变差及炉膛负压波动大,要立即投油(先投入燃烧较差侧,后投其它区域),确保燃烧稳定。
(9)负荷降至300 MW以下,投入空预器连续吹灰。
(10)停运燃烧器前,应考虑燃烧器的分布情况、该燃烧器所处区域热负荷强度,确保燃烧器停运后不会影响燃烧稳定;否则,该区域应先投油,后停运燃烧器。
(11)负荷降至260 MW,尽量保持炉膛热负荷均匀(工业电视亮度基本一致,炉膛出口温度平衡,汽包水位无明显偏差,火检正常),投运燃烧器相对固定。
(12)切除6支燃烧器后,尽量通过关小容量风挡板、降低一次风压的方法逐步降低机组负荷,容量风操作幅度每次不应>5%,一次风压下降每次不应>0.2 kPa,且不允许连续操作,保证分离器压力≥2.8 kPa,粉管风速≥18 m/s。
(13)密切监视炉膛出口温度及燃烧器火检强度,确保炉膛出口温度不低于720℃,火检强度良好,否则应停止降低热负荷,查明原因调整至720℃以上后方可继续降低热负荷。
(14)负荷下降过程中,准备好运行燃烧器的油枪,随时准备投入。
(15)接近目标负荷时,暂停减燃料,待负荷到位后再进行微调,负荷到位后检查锅炉燃烧稳定,安排巡检对炉膛进行测温,并做好深度调峰各参数统计。
深度调峰措施的优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自2018年以来机组调峰能力不断增强,由最初的46%额定负荷降至28%,稳燃油耗逐年下降,由0.3 t/万kW·h降至0.008 t/万kW·h,运行参数基本稳定,设备安全可靠,未发生过设备损坏及锅炉灭火等异常事件。
W火焰锅炉本身具有较好的稳燃特性,但仍需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深度调峰期间安全稳定,在提高经济性能方面采取的措施有限,因为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本身就是牺牲部分经济性为新能源让出通道。本文提出的优化措施,能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升机组调峰能力,降低稳燃油耗,促进新能源电能消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