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先
(周至县水务局,陕西 周至 710400)
周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75.87 万亩,建国后,在南部沿山一带,利用各峪口河流,先后建成了黑惠渠、西骆峪、田惠渠、井泉渠、就惠渠、泥惠渠、仰天河7个自流引水灌区,成立了7 个县管灌区管理单位,总计设施面积30.2 万亩。北部平原区主要以井灌为主,初步形成了蓄、引、提门类齐全,中、小型配套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目前,全县共有中型灌区7处,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5 座,抽水站3 处,机井5732 眼。目前全县水利设施面积61万亩,其中自流灌区30.2 万亩,纯井灌区30.54 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6 万亩,其中自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6 万亩,纯井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5.5 万亩,渠井双灌区有效灌溉面积4.5 万亩,近3 年年平均实灌面积45万亩。2018 年度,周至县被西安市水务局正式确定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 号)、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7]67 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8]11 号)要求,周至县水务局及时组建成立周至县农业综合改革办公室,周至县农业综合改革办公室结合县域实际,组织研究编制了《周至县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经过周至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2018 年6 月28 日,周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了《周至县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其次,明确了改革任务,细化了实施方案。周至县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细化了全县改革任务目标,周至县将利用3年时间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面积61万亩,具体的年度任务为:2018 年完成黑惠渠灌区和井泉渠纯井灌区改革试点任务10 万亩,2019 年完成6个自流灌区和纯井灌区改革任务26万亩,2020 年完成改革任务25 万亩,计划在2020 年底之前,全面完成全县61 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任务。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需要资金的保障,工程建设需要资金,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需要资金,周至县水价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县水价改革办要求各灌区单位对灌区耕地面积、种植结构、灌溉方式、工程状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并建立水价改革工作和项目台账,在工作开展中及时协调督促,有力保障了工作任务的按期完成。
按照工程建设“强监管”的原则,周至县在逐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同时,为保证工程良性运行,县水价改革办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研究制定并出台了《周至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周至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周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晰工程产权,积极配合县小型农田水利产权改革办公室,对小型水利工程及时进行确权,办理产权证,进行产权移交,明晰了工程产权,有力保障了国有资产不流失和工程长久运行。落实管护资金,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试行)》,经初步测算,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年维修管护费用3258 万元,截止目前,已经落实各类维修管护费用2607 万元,其中,争取市财政补助工程维修管护项目资金1615 万元,水费中积累资金935 万元,县财政公共预算安排57 万元,目前年资金缺口651 万元,维修管护经费落实率达到80%。在成立协会,明确管护责任方面,全县6 个灌区已成立了6 个农民用水协会,协会下辖239个分会,全覆盖61 万亩改革区域,制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权登记、分类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收缴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明确了以农民用水协会为管护责任主体,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办法,使水价改革工作有章可循。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方面,通过对全县改革任务范围内灌溉机井及渠道的自动化测流计量设备设施安装等工程措施,截止2020年底,累计完成全县50 万亩安装建设任务,占全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总任务的82%,累计完成计量设施面积41万亩,占总计量设施建设任务的的67%,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进行传输控制,基本实现了终端用水信息化集成化管理平台。在明确灌溉用水定额方面,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中心发布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结合周至县灌区实际,为了便于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执行,用水定额按照亩次计算,通过实际调查,灌区粮、油作物用水定额为120 m3/(亩·次),经济作为用水定额为100 m3/(亩·次),各灌区在灌溉前向协会下达灌溉用水计划,灌溉期结束后核定用水总量,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在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健全农业水权制度方面,周至县农业用水6 个灌区于2018年3 月开始依据灌区所辖农户土地确权登记面积地亩数,逐组、逐户开展农户种植结构等基础数据的调查统计,同时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周至县灌溉水利用系数,完成各灌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将各灌区农业农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分解到各用水户,已完成68750户的初始水权水量登记工作,明确了初始水权,发放《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使用权证》《农业灌溉用水水权证》《农田水利设施产权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水价各灌区用水单价,不同灌区不同水价,不同管理不同报酬,达到灌溉工程建成有人管,供水对象用水有保障的目的,计价收费撬动水资源按需按量使用,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在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方面,全县6 个中型灌区农业水价以“国有骨干工程供水价格+末级渠系收费标准”的终端水价模式制定,全面完成了农业用水分级、分类和分档分时水价,合理确定了阶梯和加价幅度,促进了农业节约用水,减轻了农民用水负担,将“大锅水”转化为“商品水。在分类水价制度执行方面,灌区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制度,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在灌区末级渠系供水环节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超定额累进加价分为两档:一档水价粮油作物0.41元/m3,经济作物0.448元/m3;二挡水价粮油作物0.435元/m3,经济作物0.481元/m3。定额内执行一档,超定额用水量执行二档水价。在强化政策出台,制定奖补措施方面,为鼓励灌区群众节约用水,组织研究并印发了《农
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奖励办法》和《农业灌溉用水补贴办法》的通知,制定了补贴标准和奖励办法,拟通过各项政策制定,明确定额内灌溉用水价格、精准补贴标准、节水奖励标准和超定额用水累计加价标准,节水量由各用水户向协会申报,灌区供水单位审核,区县水利和财政部门共同核定,有力保障了有关农业奖补资金政策的落实。在计量设施实施方面,截止2020 年底,累计完成50 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在各个灌区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办理了取水许可证。同时,为了保证水价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各灌区单位分别启动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工作,积极与县民政部门联系对接,协调辖区内各镇、村,制定了协会章程、管理制度等,召开了协会成立大会,分别成立了黑惠渠管理站、泥惠渠管理站、就惠渠管理站、西骆峪水库管理站、井泉渠管理站、仰天河水库管理站等6 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各灌区单位分别办理了用水《取水许可证》。周至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与县发改委联系协商,开展供水成本监审工作,县发改委对成本监审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做了详细安排。6个灌区管理单位按照县发改委的要求,对灌区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提供了前期资料。县发改委对各灌区提供资料进行了认真审查,并深入6个灌区,对灌区水利设施进行了现场查看,对各灌区实际情况及管理状况有了详细了解,截止目前6个灌区供水成本监审工作已全面完成。积极开展经验交流,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各灌区单位在黑惠渠和井泉渠两个试点单位进行考察学习,现场参观了两个试点单位渠道和机井安装的计量设施,各灌区单位相互交流了学习经验,对全县的农业水价改革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接受群众的监督,寻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中的不足,周至县水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群众满意度调查表,表内涵盖了关于工程产权的划定、水费征收、水费管理、工程管护及协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等全方面的问题。为保证调查问卷内容真实有效,并具有广泛性,通过逐村下发,让村民现场填写,并附指印及联系电话。此次共印制群众满意度调查表300份,下发300份,收回300份,其中填写内容有效分数为300份,群众满意度95%。
1)因上级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地方财政力量较为薄弱,全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计量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从计量设施建设情况看,各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达的计量设施安装任务均未全部完成,如果按照上级部门计划,试点县的目标任务难以完成,因灌区灌溉用水计量设备短缺,导致水费难以征收,进而也影响到全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整体进展和改革成效,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面的财政倾斜和支持。
2)由于县域农业耕地面积大,除近年来已新建的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区外,其他水利设施项目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普遍存在井台、井房、管道等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灌区末级渠系年久失修,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现象,导致渠系易发生渠系水下渗、破坏、淤积严重,灌溉水资源被严重浪费等问题,应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护机制,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做到谁受益,谁管护,得到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
3)县级发改、财政,农业、水利四部门虽然制定了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完善,而且财政上也未明确落实奖补资金,建议各级部门齐心协力,逐步完善制定有利于县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的用水精准补贴实施细则和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并制定长期政策,逐年落实奖补资金投入,确保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奖补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总而言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牵扯面广、工作难度大,周至县是农业大县,县级财政力量薄弱,农业特别是猕猴桃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的发展的基础保证无外乎就是水资源,所以,只有实现水价的合理分配,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合理地解决,并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最终才可以实现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也可以为工业及其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