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志峰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2022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为指导,依据南通市初中语文教育实际,精心选择素材,引入真实情境,合理呈现,具有引领价值与甄别功能。
试卷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为宗旨,以“向上向善”为主线,以能够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字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示语文核心素养。
文以载道,语文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在语文学科的具体表现。命题者经由富有时代语境的言语、思维、审美实践,滋养学生精神。
1.紧跟时代,营造氛围鼓舞人。
整份试卷以“向上向善”为主题,以主题情境下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卷语”——“轻嗅经典fēnfāng,濡养精神力量;静听诗人轻吟,领悟交友之道……激起一股劲儿,汇聚成ángyáng奋进的洪流,向上向善,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定下全卷基调。第4题“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学校举行主题演讲活动”,第22题写作题“激起心中的那股劲”等都营造了浓烈的情境氛围。整份试卷弘扬向善向上的主旋律,鼓舞学生斗志,实现价值引领。
2.注重积累,言语实践培育人。
语文学习强调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试题注意考查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比如第1题填写词语,第2题选词填空,第3题标点符号的使用,第6题名句默写等都在一定的语境下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受到濡染熏陶,涵育素养。
3.调动思维,在辨析中提升人。
命题者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第4题的第(3)小题,要求学生比较、辨析两首歌,哪一首更加符合演讲活动的要求;第12题“文中有多件事能体现李少翁医术高明,请概括其中的两件事”,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5题的第(1)小题,“你的同学融融希望制作的风筝能参加‘筝迎新年’作品展。下面三种图案中,你推荐了最合适的一种给他,并告知了理由”,让学生的思维在辨析中得到提升。
4.五育并举,在融合中熏陶人。
融合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元素,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试题的一大亮点。比如第4题的第(3)小题,“为调动现场氛围,你准备在演讲时带领大家唱一首歌。下列两首歌曲你会选择哪一首?请说明理由”,再比如第15题的第(1)小题让学生为“筝迎新年”作品展选择一种风筝图案,并说明理由。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中,“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抬头远视,这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有益于视力”,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价值。
命题素材不仅是一篇篇阅读文本,还是宝贵的评价资源。2022年南通市中考语文卷命题素材的配置追求多样性、突出时代性、讲究典范性。
1.追求多样性。
各类文体的文本在试卷上分布合理。散文《萌芽》、人物传记《李少翁传(节选)》入选南通卷。另外,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放纸鸢”的相关情节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三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一对南通风筝博物馆作了说明;材料二对南通板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说明和评价。第4题的第(1)小题演讲主题,第(2)小题“围绕主题给演讲稿写开头(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以内)”涉及实用性文体。除此以外,试卷还选用了两段歌词,三幅风筝图片,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突出时代性。
试卷的命题材料从多个角度突出时代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二、三以及散文阅读的文本都选自新近出版的刊物。时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试卷第4题以此作为情境进行命题,这样的情境是鲜活的,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第5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考查内容也由过去的纯知识点转变为“阅读感悟”“阅读方法”。由此可见,该试卷的命制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实现了篇与本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建构读书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3.讲究典范性。
命题者讲究试卷命题材料的典范性,重视思想情感熏陶,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卷的第5题考查学生阅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方法和体悟。第6题“用课文原句填空”考查学生对经典名句的掌握情况。这些选择充分凸显了命题材料的典范性。
命题情境要契合学生与学科实际,即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于是,命题者将素养、学习、生活都融入真实而丰富的学习情境中。
1.贴切的社会生活情境。
命题者以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为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创设“南通风筝博物馆举办‘传承非遗,筝鸣蓝天’专题展览”大情境,在此基础上,又创设了具体的任务情境。这样的情境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独特的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表达及创生。命题者创设了大量的可以体现个人体验的情境。比如第8题“结合‘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说说你在交友方面得到的启示”,指向学生自我体验的表达。这样的个人体验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避免了“机械刷题”“模式答题”的现象,是评价育人的积极探索。
3.合理的学科认知情境。
命题者在考查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水平时,创设了合理的学科认知情境,比如在考查学生对常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标点符号使用时,设计了让学生在语境中辨析选择词语的试题。第10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在课外文言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期以逾月”中的“逾”;“余数患奇疾”的“数”;“会岁两大祲”的“会”;“安问糈”的“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学科知识的规律性,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
中考命题测评的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影响的是一个地区的教育生态。命题指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深入贯彻落实“双减”精神,深度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提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心。
1.强化三大文化。
命题者自觉主动落实党和国家的时代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载体,覆盖几乎所有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学生沉浸在三大优秀文化营造的浓浓氛围中。这是“课程思政”的有力举措,对引导广大师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自觉传承弘扬三大文化,意义深远。
2.指向减负增效。
考试评价的改革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方法和有效措施。第5题“整本书阅读”的第(1)小题“《艾青诗选》中有‘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的诗句。请从《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来验证这句话”,第(2)小题“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用了哪种读书方法?结合具体内容与大家分享”等,不再执着于对名著具体细节内容的考查,不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而旨在引导学生真阅读,品味经典,分享阅读体验和感受。这种考试评价方式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增强学习效能。
3.导向跨学科任务。
命题者勾连了体育、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第4题的第(3)小题“为调动现场氛围,你准备在演讲时带领大家唱一首歌。下列两首歌曲你会选择哪一首?请说明理由”,所引的两段歌词均来自初中音乐教材。这样的学科融合试题的设计,指向学生的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锻造、沟通交流等综合素养,满足学生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2022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创意情境中考查核心素养,追求课程内容、学习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突出学科育人、课程德育的价值取向,发挥出考试的评价功能与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