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 宋亚洲 张 永 张 博 李 想 王 亮
1.河北金融学院体育教育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51
2.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体育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6
3.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河北 保定 071000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受到了严重影响。[1]其中,鹰爪翻子拳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遗保护项目之一,在传承方面也受到了严重冲击。通过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访谈了解到,传承人口述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极为关键环节。[2]为了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非遗,本文从传承人口述史出发,以鹰爪翻子拳为例,于2021年12月20日在河北雄县对鹰爪翻子拳第三代主要传承人陈志刚先生进行了深度采访,从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存在困境以及新时代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通过研究鹰爪翻子拳社会化传承的实践路径,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鹰爪翻子拳是我国著名武术大师陈子正先生经过三十年悉心研究、创编发展而成。鹰爪翻子拳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于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非遗保护项目。[3]据陈志刚先生口述,在历史沿革与发展方面,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关于鹰爪翻子拳最初的起源众说纷纭。据记载,清代和尚道济法师将其传与河北雄县孤庄头人刘仕俊(1820-1900年),号“杆子刘”。初习翻子拳名家尹万全,后师从道济法成学习岳氏散手、鹰爪功以及内功行气之法,精研数年。同治五年至北京首传此艺,设馆授徒。《北京武术档案》记载其徒均习练岳氏散手,刘仕俊为鹰爪翻子拳引进的奠基人。[4]其中,刘成有(1850~1926年),孤庄头人,三十岁时,拜于岳氏散手传人刘仕俊门下得其全艺,为得意弟子。经过多年悉心研究,吸收翻子拳精华并对岳氏散手进行整理,从而揭开鹰爪翻子拳的改编序幕。
陈子正(1878~1933年),自幼跟刘成有刻苦学艺,民国八年(1919年),应陈公哲等邀请赴上海中央精武会任教,兼任副会长,被誉为中央精武会四大名师。陈子正晚年,总结多年与人搏击经验,将一百零八路散手去粗取精,吸纳少林、翻子拳的一些技法,编创“鹰爪五十路连拳”,形成现在延传下来的鹰爪翻子拳。在此期间,鹰爪翻子拳一直吸取各门派武术之精华,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技击层面,鹰爪翻子拳已进入逐渐完善时期。
自鹰爪翻子门派创立后,陈子正先生与他众多徒弟在全国各地进行广泛传播。当时,主要代表人物先后有陈国庆、刘法孟等人。[4]其中,陈国庆(1896~1986年),雄县李林庄人,功夫精湛。陈正才,雄县李林庄人,1949年出生,自幼与叔父陈国庆习武,是鹰爪翻子拳主要传人之一。陈志刚(1969~),1984年拜陈正才为师,深得鹰爪翻子拳精髓。目前,陈志刚先生作为鹰爪翻子拳第三代主要传人,中国武术一级裁判、雄县武术协会秘书长以及当代武术进校园较早发起人,为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鹰爪翻子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
在古代,要想学习传统技艺,必须要经过拜师学艺,鹰爪翻子拳也一直沿袭这种师徒传承方式。据传承人陈志刚先生口述,师傅在选择收徒时,一般要对拜师者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较长时间的考察,才能决定是否择其为徒。师徒讲究的是一个缘分,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弟子入门后,多了一份责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5]目前,陈志刚先生已收入20多位弟子。其拜师程序主要有:顶帖拜师、行叩拜礼、改口敬茶、互赠信物、师傅赠语、合影留念。
陈志刚先生谈到,陈子正是我国近代著名武术家、教育家,他从事武术传承二十多年,踏遍祖国各地,桃李满天下。此外,他是近代最早把武术课引入学校、引进课堂的武术教育先驱。作为精武会四大名师之一,他长期任职于上海精武会,走上海,赴南洋,重振精武,在近代武术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4]他的弟子郭成尧在北京国术馆大学、商学院、北京师范等校任教,由述孔在齐齐哈尔(市武协主席,政协委员),孙成之、余斌在东北,杨炳文在河北,刘法孟在广东,鲍希勇在湖南等地任教。2007年,为继承和弘扬鹰爪翻子拳,保定雄县文体局的领导以及陈志刚先生一同发起,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最开始在雄县第二小学、雄县昝岗镇中学、雄县古庄头小学等六个试验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当时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教学,基本每周上四节课,一年下来学校以及师生反响较好,之后开始对雄县30多所中小学进行全面开展。直至2019年,雄县武术进校园活动才停止下来。10多年的武术进校园活动,对于鹰爪翻子拳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志刚先生提到,社会传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开办的武馆、武术学校、武术培训班等机构进行传承。目前,据他所知在雄县开办此类武术教学机构大概30多个,主要教授对象以青少年居多,遍布雄县各个地方。此类武术教学机构,多是以教授鹰爪翻子拳为主,此外,还教授形意拳、阴阳八卦掌、太极拳、螳螂拳、少林拳等功法。二是在公园、社区等场所进行传承,这部分习练者大部分以中老年人居多,主要以练习太极拳、健身功法为主,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练习鹰爪翻子拳。三是通过举办国家级鹰爪翻子拳交流赛及专题培训进行传承。近两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虽有谋划,但未能实现。此外,陈志刚先生正在组建雄安新区武术表演队,将一些老拳师组织起来,统一服装,寻找政企平台进行展演和文化传承。
鹰爪翻子拳社会化传承当前存在的困境,陈志刚先生提到以下六个方面:(1)传承形式较为单一,多是以传统的师徒、学校与社会传承为主。(2)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传承人工作指引缺乏培训,并存在后代继承人供给不足现象。(3)地方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遗政策以及资金支持较少。(4)目前,鹰爪翻子拳等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需进行自救。(5)校园传承仅通过课堂传承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传承内容以及方式还不够深化。(6)竞赛机制较为传统,竞赛主体较为单一,群众参与性不高。
在“互联网 +”时代,应积极打造多样的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鹰爪翻子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可以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短视频(抖音、快手、火山等)、开发APP 客户端、录制网络视频课等方式进行传承。[6]当然,对于大部分传承人来说,年龄相对较大,接触新鲜事物较慢,需要有专业团队进行策划与运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国家级非遗梅花拳”,将梅花拳的历史源流、拳理、拳法进行展示与直播。另外,抖音个人平台,注册的形意拳账号,通过每天传承人直播教学,已吸引了近百万粉丝。因此,通过“互联网+”形式,可以更好地向公众弘扬和传承鹰爪翻子拳。
地方政府应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项目的重视程度。政府应继续加强经费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确保经费发送有效到位。同时,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应扶持政策,鼓励鹰爪翻子拳非遗项目进行商业合作创造经济价值。[7]在促进非遗社会化传承的工作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应鼓励社会各界对于鹰爪翻子拳的支持,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扶持政策促进非遗社会化传承。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鹰爪翻子拳,政府还需要加强管控,对传承人以及传承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确保传承得以有效开展。
鹰爪翻子拳现有的体育社会组织主要以武术协会、培训机构等形式来组织教学和开展活动。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中,鹰爪翻子拳非遗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商会的参与,为发展注入市场经济活力。同时,要努力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的组织结构建设,开发鹰爪翻子拳的经济效益。[8]另外,要充分抓住校企合作机会,建立鹰爪翻子拳传承基地、鹰爪翻子拳文化研究所等场所,为其社会化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平台。通过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其稳定性、多样性才会逐渐增强,鹰爪翻子拳的社会化传承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鹰爪翻子拳在当地中小学校园开展已经有10年时间,已举办鹰爪翻子拳进校园、学校武术段位制等活动,成效显著。新时代鹰爪翻子拳校园社会化传承对自身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内容上要有针对性修改,既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鹰爪翻子拳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要逐步强化,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目标制订。[9]与此同时,校园传承不单单课堂上要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要涵盖鹰爪翻子拳非遗文化,通过社团组织、体育运动会、校园文化展等活动来展示鹰爪翻子拳风采,让学生们在鹰爪翻子拳文化熏陶下,更好地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非遗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强健体魄与文明精神的同时,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0]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非遗社会化传承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从注重形式多样,强化“互联网 + ”;借助政府力量,发挥管控效能;壮大社会组织,增强政企合作;深化校园传承,扩宽文化建设等四方面进行社会化传承,以期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