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明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及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措施。运用案例分析视角,考察粤北山区S学院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角度,探索具有山区和校本特色的双创教育实施路径,能够为山区地方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理念是决定教育事业转型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需要特色理念[1]。S学院转变把双创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救命稻草”,或看成“企业家速成教育”的思想观念。2006 年S学院启动首届校园科技创新创业节,建立了英东“红三角”农业发展集团(学生模拟)公司,拉开了山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探索的序幕。2011年,正式把双创教育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加强双创教育工作。2016年正式制定《S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提出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创新与创业、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三融合”,完善“产-学-研-用-服”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感强的创新创业人才。
建立健全双创教育内部协调保障机制,能够全面引导创业活动的开展、指导和管理。S学院成立了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校长担任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实施双“一把手工程”。同时设置正处级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学院-二级学院-专兼职教师”的双创教育管理机制,总体上形成了“领导主抓、部门统筹、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双创协同育人机制。
制度建设是开展双创教育的工作规范,能够引导双创教育工作规范化开展和体系化推进。其一,实施弹性学制,满足创业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自2017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籍管理办法中规定“创业休学的时间不得超过五年,休学时间不计入修业年限。”其二,完善激励政策,调动师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审办法中提出“创新创业类业绩成果等同于其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业绩成果”。同时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学时/学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学分管理。
为保障双创教育各类系统和要素及资源的有效运行,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来协调、沟通和整合。S学院以组织机构、场地设施、经费及制度保障为依托,确保人力、财力、物力、场地等资源“四到位”,形成了“课堂(启智)—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成熟企业)”链条式的双创服务体系。如将双创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大创计划”项目等专项经费;校企合作设立“鑫金汇创业奖”,企业支持学生创业奖金100万元。
双创教育贯穿第一课堂,建设“分层次、模块化”金字塔式课程体系。第一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双创”知识普惠教育,启动“双创课程”和“课程双创”工程。2013年开设《创业基础》(2017年改为《创新创业基础》),建设省级双创优质课程3门,编著《大学生创新创业入门教程》教材。同时建设双创教育课程MOOC平台,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思维训练》等通识选修课。第二层遴选重点学生进行个性化“双创”教育,为“创业先锋班”“青创班”开设创新创业“能力、实验和实务”等模块课程。第三层支持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双创”精英教育,以创业项目为载体,为“创业先锋班”量身定做“理论类、实务类和实践类”等特色课程。
构建“大创+竞赛+创业”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其一,面向企业征集“大创项目”命题,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按照“分级组织、兴趣驱动、重在过程、培育成果”的原则,实施“大创计划”项目,完善院、校、省和国家级四级项目管理模式。其二,按照“兼顾级别、重点参与、依托专业、注重特色”的原则,建立“赛学相促、赛教相促、赛业相促”学科竞赛机制,实施学科竞赛活动。其三,实施“一院一品牌”创业项目,在“真刀真枪”实践中,使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专项能力“开枝散叶”。
实践性是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所在[2]。通过深度融合校内与校外双创资源,坚持“资源整合、实践导向、项目牵动、多维保障”原则,积极制定“孵化企业+创业指导+投融资支持”配套政策,共建校政、校企、校校、校所、国际“五协同”双创育人合作平台。如校政企合作共建首批广东省双创示范基地“韶关市智汇小镇”;依托S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主动融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校企共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创亿谷”“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和科技部颁发“粤嵌众创空间”;校所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S学院协同创新研究院”;国际上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合办国际商务(创业管理)专业,共建“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整合是实施双创教育的关键要素。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就是,内外结合、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合力[3]。其一,通过讲座培训、课程建设、教改项目、教材建设等方式,培养校内的“双创”导师队伍。其二,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和企业组建校外“双创”导师队伍,聘请校外知名学者、优秀创业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界优秀人士,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通过采用多元的校内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外双创“全明星导师团”教学资源共享。
建设文化体系是实施双创教育的重要动力。其一,通过创新创业学院网站、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带动作用。其二,鼓励发展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招募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入组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其三,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季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及青年企业家、科技名家、“她经济”女企业家、创业校友等主题讲座、论坛与沙龙,增强学生创业实务专项能力。
通过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设立“S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小院”,让“科技种子”为农民增收、农村绿色发展赋能和农业增效。科技小院专家利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乐昌张溪香芋软腐病、三华李控花错峰上市,以及农产品高品质栽培与深加工等问题,在乡镇推广柑橘全材料综合利用技术、特色马铃薯栽培技术、番茄高品质栽培技术等技术。其中药用石斛研究团队研发具有本校知识产权的石斛系列产品10余种,初步形成药用石斛产业化;食用菌研究团队探索示范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播撒“金种子”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2项,注册商标2个,并获科技部国家级“星创天地”。
一方面S学院通过发扬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文化——瑶族医药学,建立瑶医瑶药人才培养基地,以专家讲座、线上学习、线下临床实践等方式开展培训,助推瑶医瑶药“老树抽新枝”。另一方面S学院围绕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污水高效净化问题,特别是氨氮、COD、BOD、致病菌等关键指标无法彻底净化的需求,成功开发并构建“分类-集成”式石墨烯医疗污水净化新技术及成套装置,积累PCT专利7项和中国发明专利9项,在成本可控前提下,医疗污水净化效率较传统技术提高30%以上,助力绿色医疗机构建设。
依托粤北山区自然旅游资源,S学院毕业生以文旅融创为理念牵引,依托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优势,成立“S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新乡村生活学院”,形成了广东最美客栈民宿集群。旅游与地理学院以打造华南研学“红色+”品牌为契机,构建“寻、走、创、研、展”一体化的华南教育历史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推进研学旅游资源活化利用。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发挥“智库”优势,依托始兴县“九龄故里·百里画廊”与水果采摘等乡村旅游资源,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S学院引导和支持师生转化文化遗产资源,成为粤北山区文化兴市的“先行者”“践行者”。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共创企业—“奥创艺术彩绘装饰工作室”,开发墙体控湿技术与创新绘制工艺,解决山区潮湿墙体不适合作画的技术难题,参与主题墙绘活动,成为粤北山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缩影。音乐与舞蹈学院以文艺孵化为载体,与乳源瑶族自治县合作组建“金鸪鸪”瑶乡师生文艺志愿服务团队,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实施“教、学、研、演一体化”,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综上所述,双创教育不是一辆独轮车,而是一个需要融合各方面师资、资金、场地及制度等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S学院案例来看,通过深化双创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形成了“三融合 五工程”山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参与的有机链接。因此,只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培育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才能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引领就业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