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霞
(太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也较为多样。高校校史资源即高校在发展历程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总和,是高校的宝贵财富,蕴含着高校的发展脉络、办学经验、教育理念和育人原则[1]。从深入发展角度而言,校史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对高校建设和教育活动具有重要价值,表现在“留史、资政、育人”等多个方面。校史资源是高校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2]。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谈话中表明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期望,国家教育部门也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主体地位,明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并从整体层面实现教育的创新变革,在契合时代要求、符合学情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更好地助力高校培育出综合素质较强且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校史资源可发挥其重要作用,将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既是由二者在内容、形式及育人目标等层面的一致性决定的,又是提升高校育人实效所需的。与校园文化及一般性思政教育资源相比,校史资源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也能更有效地贴近大学生的学情实际,从情感态度层面拉近学生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时作为高校重要的财富,校史资源还能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的形式,并丰富教育的内容,基于“留史、资政及育人”等角度促进思政教育的高效变革。深度推进校史资源的运用,思政教育能获得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更多样的教育载体及更深层面的精神引领,进而在创新过程中持续强化教育实效。
校史资源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校史资源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载体支撑,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可密切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精神引领,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校史资源可推动思政教育的载体创新
将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可发挥资源形式多样化的创新作用,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样的教育载体,也可通过隐性教育手段深化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促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贴近当代大学生学情实际,强化教育效果。一方面,相较其他思政教育资源而言,校史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不仅可作为教育内容存在,而且可作为教育的多样化载体。借助此类教育载体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可促使教育更好地展现与大学生的密切联系,也可进一步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吸引大学生主体对教育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完成思政教育,并基于此强化教育效果[3]。另一方面,校史资源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括校本教材、校史馆、校报、校史文物、优秀校友事迹等,借助此类形式的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可进一步激发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在与大学生主体学习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完成教育活动,拓展思政教育的边界,在以史育人的基础上扩大教育范围,将思政教育置于校园发展的全程。如此,思政教育便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并在师生充分互动中进一步践行校园文化精神,发挥更深层次的育人价值。
2.校史资源可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基础
校史资源基于其存在和发展的特色,可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文化宝库。借助此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基础,在内容素材层面助力教育创新,在教育内容层面展现教育与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契合,为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内容基础,促进高效率地开展校史育人的活动。首先,作为高校建设发展历程的记录,校史资源既具备历史的特性,又与高校发展推进密切相关,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可从历史角度丰富思政教育的素材。基于此,在教育过程中,校史资源可成为教育内容的着力点,也可提升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为教育者与大学生提供探究点,从内容层面吸引大学生对教育的关注,促进双方充分互动,提升教育效果。其次,校史资源中的办学理念、校纪校风、规章制度等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可成为思政教育的德育内容,从学习生活实际角度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熏陶。高校从建立、发展一路走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专属的办学理念、学风教风及规章制度等内容,展现出高校顽强的生命力,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一致的精神涵养[4]。将此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可丰富教育的德育内容,从本校文化精神角度入手,助力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也助力教育更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更高水平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校史资源可深化思政教育的精神引领
校史资源蕴含的深厚文化精神对思政育人工作可起到精神引领作用,在明确办学方向、办学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内涵,助力更好地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道德修养。校史资源彰显着高校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高校培养人才、贡献社会的发展根基,其多样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不仅可以助力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可以深化教育的精神引领,更好地展现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这也是一般性思政教育资源所不具备的价值基础。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校史资源运用于该课程,便可将史学理论、历史发展线索和学生身边的历史史实密切联系,便于课程切实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同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熏陶作用[5]。此外,校史资源还蕴含着对思政教育者的精神引领,与普通思政教育资源相比,该资源不仅可拉近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对校内教育者产生重要影响,这是由于教育者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和引领者,自身对高校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亲近性,再加上其在思想观念层面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特色等角度的认同,将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可引导教育者深入探究资源的多样化,提升教育者参与资源挖掘及整理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蕴含的文化精神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朝着其倡导的方向前进,潜移默化地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为思政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并展现其育人价值还存在一系列阻碍因素,表现在校史资源运用顶层设计不完善、资源开发整理力度不足、展现形式单一及实践育人受限等方面。
1.校史资源运用机制尚未健全,运用于思政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提升校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效果,需要高校重视校史资源,并对其合理化运用以及高效化推进进行宏观把控,从整体角度引领制定其运用机制。但在当前阶段,部分高校尚未制定针对校史资源运用的系统规划,校史资源运用各环节缺乏系统指导和有效规划,影响其运用效果。一方面,当前部分高校尚未在思想观念层面重视校史资源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也未针对校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来制定完善的顶层设计,导致其运用于思政教育缺乏重要依据,蕴含的育人价值无法充分展现[6]。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运用校史资源并未形成有效机制,教育者及相关负责人在推进校史资源育人时多以经验为主导,以讲授校史故事等形式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环节,相关组织体系也尚未形成。如此,校史资源运用于教育既缺乏系统引领,又缺乏必要保障,其育人价值也无法最大化展现。
2.校史资源开发整理力度不足,运用于思政教育缺乏内容支撑
对高校而言,其在发展历程中积累而成的校史资源在收集整理之初必然是凌乱的,且其开发整理工作也存在繁杂的特性。将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需要前期完成针对校史资源的系统化开发与整理,只有校史资源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形成可视化资源,才能真正为教育所用,其蕴含的育人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但在当前阶段,由于部分人员对开发整理重视程度不高,各方保障不力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除部分知名院校在校史资源整理层面取得一定成果外,国内多数高校仍存在校史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专门研究团队缺失等问题。再加上高校推进校史资源挖掘多局限于校内环境,其挖掘全面性也存在短板,无法真正从历史角度体现高校所具备的精神文化。如郎琦、张金辉和贾巨才等人在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研究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时,便通过分析当前阶段高校运用校史资源的现状,得出现阶段高校在运用校史资源及举办校史展览时,更多地关注的是高校近几年的发展与未来展望,缺乏历史沉淀,尚未充分展示出校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7]。在此背景下,推进校史资源运用于教育缺乏必要的内容支撑,其蕴含的育人价值无法充分展现。
3.校史资源展现形式较为单一,运用于思政教育形式较为固化
除校史资源挖掘力度不足外,部分高校还存在校史资源呈现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该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的形式较为固定,以教师讲授校史故事、单向的文字资料传授等为主,基于此,校史资源运用的效果无法有效提升,其蕴含的育人价值也无法深入展现。一方面,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现在仍没有建成专属的校史馆,全面展现校史文化的校本教材无法真正落实,校史资源的呈现仍以口耳相传、小型档案馆等为主,如此便无法真正支撑多样化校史资源的充分展现,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也无法推进。另一方面,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以教育者单向讲述为主,大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也无法真正契合大学生学习习惯,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无法在教育中实现入脑入心。[8]
4.校史资源育人呈理论化趋势,运用于思政教育效果难以提升
高校推进校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多强调文字内容的融入和运用,以理论讲解为主。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形成了个性化特征和主体化学习需求,偏理论讲授的教育模式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持续关注,教育效果的提升受到影响。同时,受限于高校实践教育的范围和形式,大学生参与校史资源挖掘和整理缺乏必要的载体支撑,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无法深入认同校史文化精神,无法有效践行教育理论,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进程面临阻碍,不利于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例如,辽宁科技大学多以校史馆作为校史资源的宣传媒介,但其校史馆外形设计普通,未能完全开放,再加上其展示过程较为单一,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有效吸引受众,也无法为大学生参与校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提供有效载体支撑,严重影响其运用于思政教育的顺利推进[9]。
为有效发挥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发挥校史文化精神育人的作用,高校及教育者应协同努力,探究各类阻碍因素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多角度开发高效展现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
1.完善资源运用顶层设计,健全教育运用校史资源的工作机制
为有效彰显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高校要完善校史资源育人的顶层设计,逐步健全其育人工作机制,从宏观角度把控校史资源运用的模式和机制,确保校史资源运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助力教育模式的创新,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目标。首先,高校应提升对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思想观念层面重视校史资源育人价值,同时明确校史资源与一般性思政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的不同,并更好地展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高校相关负责人和思政教育者应在密切合作的过程中意识到在教育中运用校史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深入探究本校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形成对校史资源育人价值的正确认知,为该资源在教育中的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双方应通力协作,从立德树人角度入手,在重视校史资源的基础上强化其育人价值,体现该资源融入教育的可行性。其次,高校应对资源运用进行合理规划,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指导资源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确保资源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为此,高校应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系统规划,设置专门的校史资源工作队伍,明确校史资源运用的目标、具体环节及内容形式,促进该资源运用在正确的教育方向和可行的计划,促进思政教育朝着更高水平发展[10]。同时,在完善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高校应密切校史工作者与思政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在双方协作的基础上从思政教育实际和需求入手,推动校史资源运用顶层设计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保持其育人特色的基础上展现其蕴含的育人价值。最后,高校应针对校史资源的运用设置明确的工作机制,基于当前校史资源运用在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调整和有效解决,从宏观角度保障思政教育中校史资源育人价值的充分展现。高校可在坚持校史资源育人方向性、辩证性及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在资源运用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教育体系及经费保障等层面形成机制,同时加强组织保障,既确保校史资源运用的顺利推进,又在有据可依的基础上强化校史资源育人实效,促进其高水平运用[11]。
2.加大校史资源挖掘力度,奠定其融入教育的多样化内容基础
校史资源的多样性内容和特征,是其运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基础。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尚未重视校史资源挖掘或挖掘不充分导致校史资源多样化发展受阻、资源无法充分展现的现状,高校应加大校史资源挖掘力度,从内容层面夯实其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基础,也为更全面地展现校史资源育人价值提供便利。首先,高校应在校史资源运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扩大资源征集途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进校史资源挖掘。高校应保持独特视角,重视对珍贵校史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将挖掘视角扩散至全社会范围,通过购买、网络资源查询、校友访谈、口述史研究等弥补在校园环境内开展资源挖掘的空缺,全面地提升校史资源挖掘成效。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注意安排的合理化,对重点校史资源开展选择性挖掘和收集,在保持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推进资源挖掘,减轻资源挖掘压力,在重点区域深入挖掘,更高效地推进资源挖掘。其次,高校应组建专门的校史资源挖掘队伍,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挖掘的作用。为此,高校应将校史工作负责人、思政教育者、历史专业教师、学者、辅导员等多元主体充分纳入校史资源挖掘主体,在多方协作中更有效地开展资源挖掘。在专门队伍建设中,高校应关注挖掘主体的多样性和全面化,并为其设置合理的领导者,确保校史资源挖掘工作的高效顺利推进;同时还应注意密切各方主体之间的联系,在充分互动融合中全面化推进校史资源挖掘,力求实现校史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共同进步,也发挥各类主体的多样化作用,促进校史资源更好地展现自身的独特育人价值,以便更好地从本校特有的历史资源角度助力思政教育创新。最后,高校应关注学生在挖掘校史资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挖掘效果。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与校史资源挖掘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评奖评优等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展现校史资源与大学生之间天然的联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大学生在教育者引领下自觉查阅校史档案和互联网资料,并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积极分享、展示,实现校史资源的充分挖掘[12]。在全面加大校史资源挖掘力度的背景下,将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可获得更多样的内容基础,展现其育人价值也更加便利。
3.丰富校史资源呈现方式,促进其运用于思政教育的形式创新
在充分挖掘整理校史资源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思政教育,展现其育人价值,高校需要进一步丰富校史资源的呈现方式,创新其运用于思政教育的形式,全面地提升其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应关注校史资源的呈现方式,借助校史馆、校本教材等形式丰富校史资源的呈现,为多角度地展现校史资源的多样化内容提供便利。为此,高校应在校史资源开发整理顶层设计中融入校史馆建设规划,重视校本教材的完善,从宏观层面引领校史资源挖掘和建设整体进程,为专业队伍挖掘校史资源提供方向引导,为资源挖掘提供有效承载。高校应明确校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特殊性,深入立足办学实际,围绕校园发展历史沿革,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史馆展览规划,为在校师生提供直观感受校园发展历史的便利途径,并通过校本教材的记载和编纂,更充分地展现学校的教育成就和办学特色。校史馆的建设和校本教材的编纂,在充分承载多样化校史资源的同时,还可成为高校的宣传品牌,更广泛地传播校史资源蕴含的文化精神,也为其被更好地运用于思政教育奠定基础[13]。另一方面,高校及相关负责人和教育者应树立创新理念,丰富资源运用形式。各类参与者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创新资源运用形式,将校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融入思政教育全程,在贴近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强化校史资源育人效果,通过图像、音频、视频及数字化信息等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展现校史资源,以使大学生主体能更关注思政教育中的校史资源,更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基于此,思政教育效果能更深入学生内心,校史资源育人价值也能得到充分展现。
4.构建校史育人实践体系,通过实践育人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展现其育人价值,发挥其培养人才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也需关注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通过校史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多样化实践,强化大学生对校史文化精神的深刻认同,助力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一方面,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实践育人对校史资源在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为全面深入落实实践育人创设良好条件。高校可依托宣传部、校史馆等机构,组建专门的实践育人管理者队伍,并在专业人才的引领下打造实践育人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史资源挖掘整理及实践教育的途径。同时,高校可借助思政教育的实践育人体系,充分融入校史资源,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展现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例如,高校可组织学生担当校史馆的讲解员和校史资源整理的志愿者,以学生直接参与的形式完成校史资源的实践育人。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校史、校情讲解和校史档案的整理抢救工作,接受校史文化精神的熏陶,在实践中接受高效教育[14]。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据本校校史资源挖掘及育人现状,成立与校史资源教育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校史资源挖掘及融入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参与多样化思政教育的渠道,在师生充分互动中展现校史资源运用于教育的价值,表现校史资源特有的育人属性。例如,高校可成立校史理论研究社团、校史讲解社团等,既丰富校园环境中的校史文化精神,又为大学生主体提供参与校史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实践途径,在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中进一步强化校史资源的育人作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