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云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云南 昆明 650000)
新文科建设的要义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以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为指归,重点工作则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传统文科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本研究针对新文科建设面临的机制体制问题,以探索建设学校新文科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体系为个案,创新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完善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激励教师投入为重点的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学分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现有文科专业结构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深、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原有文科专业深入融合不足,推动文科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范式创新不够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专业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发展定位不清,专业门类大而全、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素质达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需求等问题[1]。
现有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过专过窄、跨学科教育不足等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宽广、人格发展不健全、思维方式相对单一、创新创造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人才发展多元化、知识应用综合化、知识创新常态化。宏观“规划”“自上而下”模式下高等教育内部竞争积极性不高,OBE人才培养理念落实不到位,在差异化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全方位供给一流本科教育实施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新文科建设制度性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学评价体系重定性轻定量,教学管理体系精细化不足的问题突出。现有管理体制还没有从“指挥棒”的角度引领新文科走向综合化;教师学生内生动力不足,相关的激励机制还未建立完善,教师奖惩机制、保障机制也未能健全,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不到位。
云南师范大学把内涵式发展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将“质量工程”与学校本科教学内涵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方案修订、优势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打造、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八位一体”整体联动的教学内涵建设体系。学校建立了师范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专业预警、专业综合评价、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四位一体”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出台了《云南师范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云师大40条)《云南师范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办法》《云南师范大学本科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云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云南师范大学完全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云南师范大学专业综合评价奖励办法》等17个制度文件并全面实施,构建了从招生、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等方面对专业进行评价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健全完善了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与生均本科教学业务费、学费标准、招生计划、奖励性绩效等方面挂钩,体现扶优扶强、淘汰落后的激励导向机制;实施了学生有条件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以及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等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课程等级准入评价+专业核心课程评估+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毕业生反馈性评价”的评价制度,建立“教学督导制+学生网上评教制+学生信息员制”监控制度,创新、构建和实践了标准系统、组织系统和制度系统完善的“教学双控式”过程性评价体系,制定云南师范大学教师基本工作量要求暂行规定、云南师范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核算暂行办法等,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对地方高师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
2.1 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文科教学已经成为可能。结合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建立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批面向文科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充分利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和网易云课堂、抖音、B站等互联网资源,建设一批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文科课程。通过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提升新文科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新文科要求文科教育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科人才。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产出导向,以提升文科学生国际视野为核心,以培养掌握信息化手段、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文科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设置[3]。
2.3 集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教学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构建教学大数据平台,建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据库,收集和管理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教学和学习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优势,对海量教学和学习数据进行挖掘,剖析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精准解析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为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持,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4]。
2.4 依托教学大数据平台,建立教师教学评价、奖惩制度
充分利用教学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分析方法,推动教师的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评价的精准性。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师荣誉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课程准入、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核心课程评价为组件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挂钩,以制度约束和荣誉激励激发教师教学投入,提高教改热情。
2.5 促进多学科交叉培养、扎实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本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专业发展方向,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层次教学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可以自主选择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可以自主选择跨专业课程。允许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达到转入条件的前提下转入文科专业学习。学分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文科专业学生构建综合文理学科的跨专业知识体系,培养新文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5]。
云南师范大学通过开展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文科管理实践探索,目前,已经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特色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名师、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等162项国家级质量工程和537项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3年学校牵头全省14所师范类高校加盟成立了云南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50强、地方本科院校10强。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与会专家好评。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学校连续扩招、规模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涵建设水平不高、建设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教学问题[6]。
新文科教育理念的贯彻,首要提升的是教师的观念、能力和素质,如此才能够保障教育观念落实。无论是“小班制”还是“导师制”,都对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要在大范围内推广新文科教育教学模式,则需要对高教系统的教师队伍做一个较大的调整,在教师数量、责任感及自身专业知识的交叉广度等方面,都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实行面向文科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将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新文科课堂教学,实现开放共享,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由定性向定量转化,由粗放向精细转化[7]。
要探索形成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转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创新机制,树立调结构、提质量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要创新性地融合内部外部的质量提升机制,通过预警、评估、认证、学生自主选择等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进一步完善学科和专业内涵建设,有效、快速、全面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所在区位优势,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国际素养为目标,革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文科后备人才。推进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文科专业人才综合素养。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需要在提升质量和培养综合素质两方面实施有效举措,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认知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培养目的,可在小班上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以“课题项目”为核心的研究训练与实践训练等方面实施举措,进而激发学生发挥潜力和创造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成果[8]。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推进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新文科建设是全新的话题,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提出,意义深刻,影响长远,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对当前新文科建设的粗浅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研究,为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奉献一己之力。新文科建设要促进文科与理科的跨学科交叉,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科教学全过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历史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富有文科教育特色、体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激励教师投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是新文科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坚持师范底色,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制约新文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问题,拟从课程质量、教学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建立新文科背景下的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激励教师投入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项目融合多学科背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学分制建设,以达到将教学评价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教学管理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的目的,从而提升教育质量、激励教师投入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高质量新文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