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病毒来了怎么办”

2022-12-04 05:34王丽红
幸福家庭 2022年9期
关键词:口病笔者医生

■文/王丽红

一、游戏准备

(一)游戏由来

每年的夏秋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幼儿园又是手足口病的好发场所。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如何让家长和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开展“医院”角色游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环境支持与材料投放

笔者在角色扮演区投放了药品(与家长一起收集的废旧药瓶,已做相应处理)、纱布、碘伏、体温计、玩具听诊器、废旧病历本、自制的医护人员服装、玩具针筒、消毒水、手电筒、压舌板等。

(三)幼儿的前期经验

幼儿已在健康活动中掌握了传染病毒的相关知识,知道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了解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并发症、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同时,幼儿已经掌握了看病的基本流程,即挂号、看病、取药。

二、游戏内容与过程实录

(一)第一次游戏

早上来园后,幼儿自觉地进区活动,笔者看到亦泽和川源进入了角色扮演区,亦泽穿上了医生的服装,川源穿上了护士的服装。在穿好衣服后,川源对亦泽说:“我们赶快做准备吧,病人马上就来了。”接着,他们开始忙活起来,川源将乱七八糟的药瓶摆放整齐,亦泽搬来小凳子和小桌子,将它们摆放整齐,坐在小桌子旁边等待“病人”。过了一会儿,其他活动区域都变得热闹起来了,可角色扮演区只有他们两个人,显得有些冷清。于是,笔者问刚进教室的梓蕙:“我们一起扮演妈妈和孩子去医院看病好不好?”梓蕙回答道:“好的。”笔者接着问梓蕙:“前几天我们了解了一些手足口病的知识,不如今天就扮演一个患手足口病的人吧!可是如何扮演一个患手足口病的人呢?”梓蕙马上说:“患手足口病的人的手心、脚心和口里会出现红疹,我就用红色的彩笔在手心画一些红疹吧!”笔者肯定了她的提议。在梓蕙准备好后,我们便一起走进了角色扮演区。川源立马走过来对我们说:“你们看病吗?把病历本拿上填好,医生在里面。”笔者将病历本递给梓蕙,并对她说:“你来填吧。”梓蕙在病历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梓蕙填完病历后,我们一起走到亦泽跟前,笔者对亦泽说:“医生你好,我家孩子有些不舒服,麻烦你给看看。”亦泽问梓蕙:“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梓蕙回答道:“我有点咳嗽、流鼻涕,不想吃饭,什么也不想做。”亦泽拿起体温计说:“先来测测你的体温吧!”梓蕙像模像样地将体温计夹在胳膊下面。过了一会儿,梓蕙取出体温计递给亦泽,亦泽拿起体温计看了一下说:“38℃,有点发烧,我再看看你的嘴巴。”说完,他拿起手电筒,看了看梓蕙的嘴巴,又让梓蕙把手伸出来。在看到梓蕙手上的红点后,亦泽说:“小朋友,你的手上有很多疹子,你是得了手足口病了,我给你开点药,回去多喝水。”梓蕙点了点头。笔者问亦泽:“医生,我们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情吗?孩子可以去幼儿园吗?”亦泽马上着急地说:“不可以去幼 儿园,小朋友得的是手足口病,它具有传染性,去了幼儿园会传染给其他小朋友的。”笔者继续问亦泽:“那我们在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亦泽回答道:“要多通风、讲卫生、勤洗手,小朋友用过的东西要及时消毒。”听完亦泽的回答,笔者非常满意,看来幼儿对手足口病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在第一次游戏中,笔者以病人妈妈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游戏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在游戏过程中,扮演“病人”和“护士”的幼儿比较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对手足口病的知识也掌握得很不错,并能够自主选择笔者提供的材料辅助开展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论是幼儿之间的互动,还是“看病”的过程, 都体现出了幼儿的自主性。扮演“病人”的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选择用彩笔在手心画红点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这也是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但本次游戏的玩法单一,幼儿需要在笔者的引导和提示下才能完成游戏。那么,如何让幼儿自主进行游戏呢?这是笔者接下来的引导方向。

(二)第二次游戏

在第一次游戏结束后,笔者帮助幼儿梳理开展“医院”角色游戏的方法。笔者先问幼儿:“‘医院’角色游戏里最重要的角色有哪些?”幼儿回答道:“有医生、护士和病人。”笔者继续问幼儿:“医院里会有各种各样的病人,有病情较轻的病人,有病情严重的病人,也有我们最近了解的传染病人。那么,面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医院该如何做呢?”子超回答道:“应该设置输液区,方便病情严重的病人输液。”笔者肯定了子超的回答,并在角色扮演区增加了一些材料。

第二次“医院”角色游戏开始了,笔者发现子超开始分配任务了,他说:“亦泽,你前几天扮演过医生,今天就继续扮演医生吧。”艺轩表示不同意:“为什么天天都是他,我们也想扮演医生。”于是,子超对艺轩说:“那就换着来,今天你来扮演医生,明天再换其他人。”随后,子超对其他幼儿说:“陈蕊扮演护士,其他人扮演病人。”在子超安排好后,幼儿就开始游戏了,艺轩坐在椅子上准备接诊,陈蕊请大家排队挂号、填写病历,并让挂好号的幼儿到艺轩那去看病。笔者看到在上次游戏中扮演“病人”的梓慧进去找艺轩了,手上也像上次一样点了红点。过了一会儿,笔者听到梓慧对艺轩说自己很不舒服,咳嗽,浑身没力气。艺轩看到梓慧手上的红点后,马上严肃地说这是传染病,让其他“病人”注意,不要和梓慧有身体接触,并对陈蕊说:“这个病人需要隔离观察。”于是,梓慧被带到输液区隔离,艺轩开了药交给陈蕊,并告诉陈蕊要先戴上手套和口罩才能给梓慧输液。在准备输液时,梓慧表现得有点害怕,陈蕊安慰道:“你的病会传染,需要及时治疗,你一定要勇敢哦!”梓慧点了点头。于是,陈蕊开始输液,艺轩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看病”。这时,月月说:“我刚才和梓慧挨着,她的病肯定传染给我了。医生,我该怎么办?”其他几名幼儿也说刚才和梓慧有接触,担心自己被传染了。艺轩说:“大家别慌,挨着不一定就会被传染。”这时,有名幼儿问艺轩:“我们该怎么预防传染病呢?”艺轩回答道:“勤洗手、勤换衣、多通风,用过的物品及时消毒。”大家纷纷点头,可可对艺轩说:“医生,梓慧不能和普通病人住在一个病房,她的病会传染给别人的。”艺轩回答道:“我们只有普通病房。”可可说:“那你们应该开设个特殊病房。”

在第二次游戏中,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游戏,并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同时,幼儿能通过协商、交流的方式合理分工与合作,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对比第一次游戏有了较大的进步。

三、活动价值和反思

教师引导幼儿开展关于医院的角色游戏,可以促使幼儿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上述游戏中,笔者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迁移到游戏中,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丰富了幼儿的社会认知,在游戏中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游戏水平,他们总是以高于日常的水平来尝试新的游戏行为。在以上游戏中,从刚开始简单地呈现医院的看病流程,到后来出现传染病时的处理方式无不体现着幼儿的好奇与探究行为。幼儿结合自己的认知提出传染病人不能和普通病人住在一个病房,并建议开设特殊病房。于是,特殊病房的设施设备有哪些、医生和护士需要做哪些防护措施等便成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内容。幼儿通过探索这些内容可以开发出新的游戏,从而提升自己的游戏水平。

在以上游戏中,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角色分工明确、表演逼真,能体现出医生和护士的职责,能运用合适的语言与同伴进行友好的交流,做到商量、征求意见、相互配合,并能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游戏水平等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笔者认为,教师判断自己的介入是否有效有三大检验标准。第一,是否尊重幼儿的意愿。在第一次角色游戏中,笔者是在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以病人妈妈的身份介入的,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很好地推进了游戏的开展。第二,能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在第一次角色游戏中,笔者将教学目标融入游戏,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熟悉的传染病病毒知识开展游戏,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在第二次游戏中,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关注传染病,促使幼儿开发新的玩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新经验。第三,幼儿是否积极响应。在两次角色游戏中,笔者发现幼儿都能做到积极回应,主动了解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扮演“医生”的幼儿还会提醒其他幼儿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心情愉悦,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与发展。由此可见,笔者的介入是成功的。

此外,笔者发现每投放一种新材料,幼儿就会不停地使用,而忽略实际情况。例如,在“医院”角色游戏中,笔者投放了输液的用具,此后不管“病人”的病情如何,扮演“医生”的幼儿都会让“护士”给“病人”输液。针对类似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让幼儿知道看病要对症下药。

在以后的游戏中,笔者准备和幼儿利用皱纹纸制作一些药丸,装在药瓶里,增加“药房配药师”这一角色,让“医院”角色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在第二次游戏中,幼儿提出传染病人不能和普通病人住在一起,要开设特殊病房。基于此,在后续的游戏中,笔者会通过课件、视频等帮助幼儿了解隔离病房应该具备的设施设备,促使幼儿开发“医院”角色游戏的新玩法,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口病笔者医生
最美医生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老师,别走……
孩子“口腔溃疡”警惕手足口病惹祸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