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2022-12-03 19:33福建省福州杨桥中学郭莉萍
亚太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俗风情古人情境

福建省福州杨桥中学 郭莉萍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语文课堂上有效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其展现了古人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精神价值。平时教学中,有目的性地向学生传输文化内涵不仅能丰富他们精神世界,还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让学生汲取更多文化精华。其次,神话作品是上古时期传统文化重要产物,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一些神话文学作品,鉴赏经典神话故事,不仅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平时学习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建立在想象基础上,因而拥有了想象力以后,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积极融合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除此之外,带领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利于他们身心变得更为健康,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总之,有效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策略

(一)解读教材,挖掘文化

基于道德素质每况愈下的背景,教师要全面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际教学中,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人格得到完善,道德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教材带领学生感悟作者的博大情怀、大公无私、有远大理想等优良品质,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输一些文学知识,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让他们的知识视野得以开阔。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全面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传统文化内涵开展理想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良好学习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文化品位真正得到提升。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文化认知情况,合理安排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更好地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目的。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秋思》是由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可先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元曲的文学知识,说明元曲包括了杂剧和散曲,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曲”是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在格律、字句、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当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元曲知识以后,再带领他们深入解读故事,进一步学习文学知识。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解析古诗题目,详尽说明“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可解读为秋天的思绪。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首小令的特点,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小令,给小令划分节奏。期间,先进行配乐范读:枯藤/老树/昏鸦……以保证学生读准节奏。当学生读准小令节奏以后,对他们说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同时,前三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节奏;而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出无助的感觉。”然后,组织学生完整朗读一遍小令,于朗读中深刻领悟散曲这种体裁的特点。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解读元曲知识,分析小令特点,让学生汲取一些文化精髓,增进对传统诗歌文化的认识。

(二)讲好民俗,渗透文化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导向,为了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中描绘的民俗风情,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民俗风情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感悟。具体教学中,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课外书籍、报纸等搜集有价值的民俗风情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深入解读民俗风情特点,增进对民俗风情的了解。此外,为唤醒学生对民俗风情的关注,可鼓励他们讲讲自己所了解的民俗风情,驱动他们围绕民俗风情展开深度思考,以真正落实传统文化传承目标。

《社戏》中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卷,为了让学生理解鲁镇当时的一些民俗,向他们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课前,可抓住文中体现的“消夏”“春赛”“行辈”等民俗组织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鲁镇民俗的资料;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个“讲一讲”环节,鼓励学生以讲述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了解的民俗知识。“讲一讲”环节中,有的学生主动分享古人消夏避暑法,包括晚睡早起、午间小睡、读书、听音乐、种花等,同时结合鲁镇风俗谈到若出嫁的女儿未当家,夏间要到母家去消夏。有的学生主动分享关于“春赛”的风俗故事:“旧时,在节日或神的生日,会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这叫作赛会。在鲁镇,为祈福,每年都会演出年归戏。村里有了年归戏,就需写信或派人把六亲九眷请来看戏……”还有的学生主动分享自己了解的“行辈”风俗,简要说明其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当学生讲完自己了解的民俗以后,再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课文,详尽分析课文中作者描绘的一些风俗,感受鲁镇多样的生活方式。通过讲述自己了解的民俗风情,学生将主动了解传统文化,自行探索文化。

(三)创设情境,感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中,为了使学生愿学、爱学传统文化内容,可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情境创设中,为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可在课堂导入环节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创设适合的情境,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创设导入情境,能改善沉闷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深刻感悟,可紧密联系课程教学目标创设文化探究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传统文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在《木兰诗》一课教学时,为增进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两种精神的领会,课堂上,可采取情境教学法。实际教学中,先询问学生:“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古代文学作品被搬上了大荧幕,你们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当学生回答出《花木兰》以后,为他们播放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影视片段,再伴随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音乐为学生简单介绍花木兰这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然后正式进入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内容学习中。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重点品读第二部分,深刻分析文中对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战斗生涯的高度概括,体会木兰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的精神。期间,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木兰身上的爱国情感,主动学习古人保家卫国的精神文化,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自由想象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于想象中感知木兰的英勇。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用影视片段和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到了古人的“孝”和保家卫国思想,激励了学生主动传承这种精神文化。

(四)深入研究,对比文化

以往单篇阅读教学削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悟,实际教学中,为有效传承传统文化,要重视开展比较阅读,于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内涵。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寻求多篇文章中传统文化的连接点或共同点,再进行文化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同时,在比较阅读中,为了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感,要重视拓展课外阅读素材,请学生自主搜集课外阅读资料,对比分析课内外文本中传输的传统文化,由此深化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好传统文化内涵,以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背影》一课教学时,为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进他们对浓浓亲情的感受,可开展比较阅读,将《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放在一起,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两篇文章,准确勾画出表现人物、时间、地点的句子,并画出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当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引导他们深入研究文中塑造的父亲、母亲形象。期间,通过深入研究文本内容,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学生分析出《背影》塑造了一个细心、体贴、关爱儿子、坚强的慈父形象,而《回忆我的母亲》塑造了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接着,可于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亲情表达方式。期间,学生品析出与西方不同,这两篇作品中的亲情表达方式都是含蓄而内敛的,其是中华民族亲情表达方式的突出特点。最后,可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取材角度的不同。比较阅读中,学生分析出《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而《回忆我的母亲》则围绕母亲的勤劳俭朴和母亲的逐步觉醒抒发了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深入研究中,通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增进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悟,为传统文化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小组合作,探知文化

日常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可将学生组建成非正式群体,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共同研究传统文化内容,充分调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布置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以保证他们有目的性地展开文化探知活动,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探究活动中。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要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诗歌比赛、办刊物等一系列小组比拼活动,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为他们打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给予学生适当引导,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文化探知任务。

例如,在《太空一日》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让学生树立起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课堂上,可先以“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课学习中。新课学习期间,可先引导学生自由浏览课文,根据各部分小标题解读主要内容,当学生浏览完课文以后,围绕课文传输的精神文化开展教学。期间,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以“我感受到了……”的句式相互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小组交流中,有的小组成员积极表达道:“我感受到了英雄杨利伟的严谨科学态度。”有的小组成员表达道:“我感受到了杨利伟为国献身的精神。”还有的小组成员主动表达道:“我感受到了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的无限深情。”接着,可继续引导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太空一日中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结合杨利伟遇到的五次意外情况分析他的英雄形象。然后,可要求学生着重分析杨利伟遇到危险时的表现,谈谈对自己的启发。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动品析杨利伟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主动探知文中传播的精神文化内涵,从中实现对其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承。

(六)专题教学,理解文化

专题教学是具有综合性和情境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典型任务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阐述,锻炼他们的综合性能力。平时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专题活动中,更利于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际教学中,为高效传承传统文化,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开展教学,并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唤醒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情境创设中,要重视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个人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等适合的情境,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专题教学中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教学主线,明确理解文化是关键。另外,要重视根据专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以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如在语文课教学中为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革命战争时期历史的了解。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课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再根据新闻特征厘清内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当学生对三路大军渡江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围绕这段历史开展一次“赓续红色血脉”的专题活动。活动中,先为学生简单介绍中国红军的历史,重点介绍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重要历史。接着,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直观展示关于渡江战役的红色历史资料,包括影像资料、实物史料、图文展览等,再带领学生一同观看红色电影《打过长江去》,一起重温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统一舍生取义、无私拼搏的动人故事。最后,鼓励学生一同分享自己了解的渡江战役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再现渡江前线的动人历史,于历史重温中激起学生奋进新时代的豪情。专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增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还能对红军精神形成深刻认识。

(七)课外延伸,传承文化

以往教学中局限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始终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平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教师要改变以往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形式,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同时,为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受,可在语文课教学中专门设置一个“传统文化周”,定期与学生分享优秀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礼仪、曲艺等传统文化,以保证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好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一课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古人家庭和亲情观念,将古人的优良美德发扬光大,课堂上,可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义,再分组讨论“‘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具体分析中,可引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探析,质疑体会古人温馨、和睦、融洽、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古人家庭和亲情观念以后,为引导他们积极传承古人思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可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次“中华传统智慧:古人的家庭观”征文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谈谈自己对古人家庭观的理解。期间,有的学生透过女方“安”有丁才“宁”,从“安”“宁”构字看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观,并结合《诗经·桃夭》中描绘的女子出嫁时的情境分析出古人无女不成家的理念。有的学生结合“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的古人观点来谈自己对古人家庭观的理解,深刻分析出在古人看来,教孩子做人道理是教育孩子的宗旨。还有的学生结合古人训“家庭有三项,家兴人也旺”来谈自己对古人家庭观的认识。通过参与这样的征文活动,学生将主动传承古人家庭和亲情观,吸取古人智慧,从中实现健康成长。

综上可知,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间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传承传统文化,深入解读教材中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同时,以分享民俗风情、创设情境、对比文化、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再通过重新组合教材,利用教材开展专题教学,组织丰富课外活动,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目的。

猜你喜欢
民俗风情古人情境
好玩的古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护患情境会话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电视剧《三国》中的酒韵与民俗风情
贝锦三夫《武陵王》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