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喜
强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山区高填方地基处理水平,保证地基的承载力。相较于传统的地基夯实,强夯技术的冲击力较大,对保证夯实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夯实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地质状况考察,一些不稳定的地基层不宜使用强夯技术,会破坏土地结构,影响地基稳定性。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地质情况进行施工,以防施工不当,影响施工效果。
贵州省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院)及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183 534 m2,地上面积136 780 m2,地下面积46 754 m2,总楼栋13 栋,结构为框架结构。根据区域地貌特征,所建工程位于杭瑞高速路北侧,属于山地地貌,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场地主要由空地、果林组成,地形起伏较大。钻探地面高程1 357.81 ~1 400.20 m,地形相对高差为42.39 m。拟建场地的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无光缆、电线穿过,场区附近有居民用的电线。
通过对该区域地质实地勘察,发现该区域的下岩层结构简单,并未出现多岩层,地质比较稳定,结合地质资料,该区域并未出现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通过实地勘探,发现该区域岩层为单斜岩层。
该区域主要有四层岩层,其中下层基岩为泥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为素填土、红粘土,地下岩层稳固。此外,还对地下岩层结构情况进行了勘察,发现没有大的断裂层通过,地下岩层分布均匀,未出现岩层空白区域。
针对一些填土地段,需要采用强夯工艺确保地基满足工程建设标准,其中桩基础、边坡段的普通地基压实系数要大于0.97。为了保证强夯质量,需要规范工艺流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施工,具体的施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包括人员技术交底、机械设备就位、准备原材料等工作内容,这些准备工作均应做好。第二,基底处理。基底填土工作完成后,保证表面平整,没有大型的块状杂物。第三,回填并压实。回填1 m 土层后夯实,保证夯实的紧密性。第四,分层填筑。与传统的分层地基碾压不同,尤其是山区地基填方时,容易出现地基不稳定的现象,导致边坡稳固性较差,因此需要采用强夯法进行分层夯实,以保证夯实质量和夯实的紧密性。第五,夯实处理并验收。经过强夯处理后,对所夯实的地基进行验收,确保符合规定的标准。
强夯工艺的主要操作方法包括强夯试夯、施工放样、施工夯击、夯坑回填等操作方法。
(1)强夯试夯。强夯试夯方法是确定地基夯实参数的重要方法,在试夯时需要建立夯实区域,夯实区域不宜过小,应大于400 m2。此外,试夯并不是在最初强夯阶段进行,而是在填筑高度达4 m后进行试夯,在试夯时应采用信息化的施工方式,将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保证所确定的参数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参数。
(2)施工放样。施工放样是保证强夯施工质量的首要条件,在强夯施工之前,需要根据夯实场地进行实际测量,并确定强夯中心线,并对所测量的夯点进行编号,保证夯实施工顺利进行。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放样时,如果和试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应重新试夯。
(3)施工夯击。施工夯击不是任意、无目的地夯击,每一个夯击均应满足高度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夯锤的停顿,当夯锤到达一定高度时,不应立即落下,而应稍作停留,然后在夯锤稳定之后再提升,脱钩之后再落下。此外在落锤的时候,均需保证平稳,如果落锤有倾斜,需要填平之后,才能进行下次夯击[1]。
(4)夯坑回填。夯坑回填指的是在完成夯实工作后,要对夯坑进行填充,主要使用推土机填充,需要注意的是,土体填充的高度应不低于10 cm,同时高于5 cm。此外,防抗回填后需要进行施工监测,确保夯实到位,对于发现不符合标准的问题应及时修正,确保符合夯实要求[2]。
2.2.1 强夯试夯
采用振动碾压法填筑边坡高度在达到4 m 时需检测填土压实度,若未达到要求,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补强;采用堆填法分层填筑,每次厚度50 cm,采用振动碾压法进行碾压,填筑厚度达到4 m后进行试夯;选取不小于20 m×20 m 的区域作为试夯区,按试夯确定的夯击参数进行强夯处理[3]。强夯施工属信息化动态施工,应按试验区检测成果确定参数,根据施工及周边实际作适当调整。
2.2.2 设计强夯参数
施工遍数:二遍点夯,满夯一遍。夯点布置:点夯采用5 m×5 m 正方形布置,满夯按1/4 锤印搭接。夯击击数:点夯8 ~12 击,满夯2 击。
第一遍:点夯,能级4 000 kN·m,正方形布置,夯点间距2D(暂定为5 m×5 m)。插孔布点,以最后两击贯入度≤10 cm 作为控制击数,且不宜小于12 击。第一遍夯完后,将夯点用填料填平,进行第二遍夯[4]。
第二遍:能级采用4 000 kN·m,正方形布点,夯点间距为5 m×5 m。以最后两击贯入度≤10 cm 作为控制击数,且不宜小于8 击。
第三遍:满夯一遍采用1 500 kN·m,锤印搭接1/4,每点3 击。
根据现场回填土的实际性状,按照规范确定每遍夯完后的休止期。图1 为强夯处理施工点夯布置图,图2 为填挖交界处强夯剖面图,图3 为边坡段强夯处理平面布置图,图4 为边坡段强夯处理剖面图,图5 为满夯处理平面布置图。
图1 强夯处理施工点夯布置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填挖交界处强夯剖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3 边坡段强夯处理平面布置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4 边坡段强夯处理剖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5 满夯处理平面布置图(来源:作者自绘)
2.2.3 施工观测
第一,观测、记录、分析每夯点每击夯沉量、累计夯沉量(坑深)、夯坑体积、地面隆起量、相邻夯坑的侧挤情况、夯后地面平均下沉量。绘制N-s 单点夯击关系曲线,进行隆起、侧挤计算,确定饱和夯击能和最佳夯击能及最佳单点夯击数。第二,观测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分析确定间歇时间。第三,深层变形测试,确定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第四,深层水平位移测,提供强夯时,水平挤压位移变形的安全距离。第五,强夯振动影响测试,提出强夯对振动影响最小的安全距离和相应的工程措施与建议。
选取不小于20 m×20 m 的区域作为试夯区,按试夯确定的夯击参数进行强夯处理。强夯施工属信息化动态施工,应按试验区检测成果确定参数,根据施工及周边建筑实际情况,可作适当调整。单击夯击能:点夯能级10 000 kN·m,满夯能级1500 kN·m。有效加固深度为:12 m。施工遍数:二遍点夯,满夯一遍。夯点布置:点夯采用7 m×7 m 正方形布置,满夯按1/4 锤印搭接。夯击击数:点夯8 ~12 击,满夯2 击。
第一遍:点夯,能级10 000 kN·m,正方形布置,夯点间距2D(暂定为7 m×7 m)。插孔布点,以最后两击贯入度≤20 cm 作为控制击数,且不宜小于12 击。第一遍夯完后,将夯点用填料填平,进行第二遍夯。
第二遍:能级采用10 000 kN·m,正方形布点,夯点间距为7 m×7 m。以最后两击贯入度≤20 cm 作为控制击数,且不宜小于8 击。
第三遍:满夯一遍采用2 000 kN·m,锤印搭接1/4,每点3 击。
为了保证大能级强夯技术的实施,在应用该技术时制定了质量、安全等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施工质量保障措施。对施工前、中、后进行了质量控制,施工前确定了强夯区域、夯锤重量以及对具体施工步骤,并在施工中对施工程序、施工标准进行了监测,确保满足施工要求。施工结束后,进行了承载力减压,以确保地基强度。
第二,制定强夯地基质量检测标准,确保夯实次数保持在2 ~4 遍。此外,还对关键技术点进行了控制,包括夯后原位、夯前原位测试等,确保满足要求[5]。
第三,做好施工安全保障工作。要求人员按要求施工,对机械设备使用进行安全培训,比如吊车应在负荷范围内施工,人员需要站在施工安全范围内,人员距离夯点应在10 m 以上,吊车施工时人员不应站在吊臂和吊车的正前方。
第四,制定施工规则。为了保证安全施工,应制定施工规则,规范员工的施工行为,对于违反施工规定的人员给予严厉处罚和警告,以确保施工质量。
第五,人员和设备保障工作。强夯对人员有较高要求,为保证施工质量,配备了相应的施工人员。此外,还准备了相应的设备,比如强夯机、吊车、挖掘机等,为应用强夯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夯技术是地基处理的一种处理方式,对保证地基稳定、满足建筑建设要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工程位于山区,在强夯的过程中应确定夯锤高度以及夯实范围,确保强夯质量。强夯结束后,还应采用震动碾压进行施工,确保地基平整。
此外,还应做好质量和安全保障工作,做好细节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比如回填厚度控制、夯实次数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