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理论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分析

2022-12-02 08:21吴浩浩尹建强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物质性宗族原型

吴浩浩 尹建强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中国自古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农耕文明社会下的中国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国家以及文明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珍贵的历史印记,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下的实践者与历史时代的经历者,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明底蕴以及魅力,面对不断城镇化的发展,在南方传统村落的历史延绵中,不断面对如古址被人遗忘而逐渐破败、文化独特性的无奈失传、人口搬迁而带来的传统村落空间萧条等众多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不断影响的大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村落本真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公共空间等进行有效的提炼与分析,从而对村落进行优化更新,留住最为质朴的记忆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1 基于原型理论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原型的形成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在历史和进化过程中累计出来的类似于本能的一种机体经验,这种“集体潜意识”是一种抽象概念,囊括的内容相当广泛。

原型概念也是对“集体潜意识”这一概念的补充与加深,其是承载集体潜意识的、能被对象化的概念,一种“典型的领悟模式”[1],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在原型基础上将个人情感与时代需求注入,从而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2],因此,集体潜意识必须通过其特殊的载体——“原型”来显现,要了解具体的集体潜意识,需要从原型中去分析[1]。原型概念在实际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地域当中的文化、历史、环境、自然地理经过时间的地域性发展通过一定的形式被一个群体所传承成为该地域中所独有的原始意象或者实体事物,原型对最终形成于当地的空间实物起影响作用。

1.2 原型与文化的关系

原型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以及精神文化的渴望,是一种可以被一个群体永远传承的记忆,其组成可以分为2个层面。物质层面即物质性原型,物质性原型是实体空间形成的结果与空间肌理、形制结构的外在显现,空间肌理实体如人工再造加工的空间形体材质,各类纹路肌理、绘画、雕刻图腾等空间具象形态;非物质层面即非物质性原型,非物质层面为指导实体设计的思想意识观念层面,是村民在历史实践中选择的结果,其与生活相关联密切,如宗族关系、儒家文化、客家文化中对空间形成起决定影响作用的文化因素。2种层面的原型都是基于一定的地理环境要素与居民生活以及精神需求互相交融的结果,对空间的形成、空间层次的完善与提升起着深远的影响作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由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3],任何群体所塑造的空间都具有文化寓意性,物质性原型以及非物质性原型一种是外显一种是内涵,两者都具有可遗传的文化寓意性且相互关联,对于地域性传统村落景观的设计有着历史性的作用。

1.3 原型与空间肌理的逻辑关系

原型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原型都是居民通过历史、自然环境、人文内涵、特色性材料材质经由村民继承与发展通过不断实践互相选择的结果,在构建空间肌理当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经由历史的发展,村民的不断继承形成了可遗传的群体记忆,可遗传的群体记忆也是原型的核心要点,见图1。

图1 原型与肌理的内容形成

非物质性原型即文化要素对于赋予空间功能与意义有着深刻且关键的作用,任何空间的功能性都离不开非物质性原型,功能空间的差别在于其外在的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的不同,这种群体记忆通过一种具象的形式永久的传承下来,见图2。

图2 原型、肌理与空间的关系

2 应用案例

地处湖南湘西地区怀化辰溪县的五宝田村,坐落于湖南雪峰山余脉之中,景色秀美,群山环抱,建筑占地面积约6000m2。

2.1 基于原型理论以宏观角度对五宝田村的文化与空间进行分析

2.1.1 风水文化的分析与提取

风水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关系的一种经验性总结,是古时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依据经验,不断总结出来的,是一门综合天文、地理、历法、水文等理论要素的综合性体现[5]。五宝田村的各个设计环节在风水文化上的具象体现尤为突出,居民根据对风水文化的内在理解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提取,将选址的自然地理环境与风水文化一一对应,对当地的环境进行了严格的勘察与文化分析,也就是说风水文化作为村落选址的核心思想参考之一,风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内容极为丰富而居民从中对空间格局的构建起直接指导作用且赋予空间寓意的这一部分文化便是非物质性原型也称之为文化内涵要素,五宝田选址意义与目的与其原型也有着很深的关联。

在古代村落之中,山水相依,背靠龙脉,视觉与空间广阔豁达,居住之地,以大地山河为定居选址的上佳之所,五宝田村将这一文化元素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与运用,背靠龙脉的东面是连绵的山峦,西面是既有呈怀抱之势的案山在空间上相对矗立又有空间开阔的耕地,村落格局中间为形如弯钩的玉带溪河流,这样独特的环境与出自风水文化的《阳宅十书》这本书中所写道的:“凡室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又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4],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神相互影响、共生,共同构成了村落建构的整体基调方向与寓意,这种以文化寓意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结合的设计对五宝田村独特的宏观空间格局形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村民以这种文化寓意为非物质性原型作为设计指导形成了五宝田村的村落空间格局及初步功能,这种空间格局是一种实体空间符号,便是物质性原型,其是对环境与非物质性原型寓意性相互作用表达的结果与具象体现。

基于原型理论从风水文化要素以及自然环境进一步分析探讨五保田村修建于此地的原因与目的。当地地势众山环抱具有其独特的地势,能够聚集阳气,在这种空间下,发自山势的阴气会顺着山势下滑至谷底,也就能汇聚在山谷之中,西边的水体也能够起到聚集阴气的作用,从风水文化寓意的角度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也是居民从风水文化当中提取出的非物质性原型,该文化寓意与自然环境相互对应为后续村落空间肌理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由“气”而生,生水,生山川,“藏风聚气”的根本是四灵之地的思想理念,“四灵”为山,河,路,池的自然环境要素[4],以四灵之地的文化寓意为非物质性原型,村落居民对其进行贴近自然的设计与再造,使其元素整体融入进村落的肌理空间当中形成了物质性原型,这些基于自然环境村民所提取出的文化寓意即非物质性原型对空间的形成起设计指导意义。其深深地烙印在居民的记忆当中,形成了具有传承性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具有独特性,即原型具有独特性,设计具有独特性。

村落格局的设计体现了居民对风水文化的注重与敬畏,可以得出居民对于文化、人居与自然相生、包容、上善若水的一种相互协调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古人在风水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价值观理念,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发展,这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反馈之于自然,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的价值观念是五宝田村居民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情感要素之一。

不同文化要素内涵的运用目的之一便是服务于人,在农耕文明上千年历史演进过程当中农民与土地有着不可断绝的情节,农耕土地是农民生存与发展最为根本的物质保障之一,农民对土地、对财富的祈求也深深烙印在了文化当中,所以在运用文化以及选址定居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量便是是否适合农耕生产生活的健康进行,风水文化要素中对土地耕作的文化要素内涵有“负阴包阳,背上面水”“地无旷土,坦坦平夷,泗泽交流,滔滔不绝”以及“山可樵,水可渔,泉可汲”的描述便是对农耕文明下农耕空间的总体描述与实践定论,这些文化要素也凝固在了五宝田村的总体发展格调之中,有着充足的阳光与水源的利用,对于农田作物的生长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促进作用,农耕文明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是极为深刻的,五宝田村做到了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基于风水文化的影响,这种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促进村落选址进行的现实推动力称之为生活意向。

2.1.2 宗族文化的分析与提取

宗族文化历史深远,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古代氏族部落文明时期,群居先人的远古宗教孕育了宗法观念的萌芽,宗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内涵相当广泛,不同地域的宗族文化存在差异性,经过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族文化的核心便是强调礼、义、忠、孝,五宝田村落居民根据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对宗族文化进行内容的提取与实践运用,形成了根植于宗族文化当中的非物质性原型,这些以建筑空间塑造、选取以及宗族文化生产生活内容为目的的原型赋予了五宝田村落建筑空间的形制、空间结构布局,并且直接影响了村落空间肌理的形成、文化具象内容的形成与传承,总而言之原型起着重要且核心的作用。非传统宗族文化所形成的村落空间与传统宗族文化形成的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非传统宗族文化所构成的村落空间布置格局上体现为具有混居性、分散性,以宗族关系所构成的村落空间布局中体现为群居性与宗法性的独有特点。

“礼”核心思想的要素内涵。“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由于某种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礼”的形成符合某一群体整体利益的行为活动原则,在词语中有“礼仪”“礼制”“典礼”等具体寓意。宗族文化强调“礼”的思想,这促使居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建筑功能,空间布局要凸显“礼”的核心与重要性,文化要素内涵需体现“礼”,在五宝田村的建筑中存在众多富含且体现“礼”意义明显的公共活动性建筑,如祠堂,祠堂是单独某一族群,处于某些宗族聚集性活动而构成的村落空间中的一部分建筑,宗族文化是姓氏的文化根源之一,五宝田村以萧氏家族为主,祠堂起到了维护萧氏宗族关系,使萧氏家族文化得以延续以及巩固自身宗族文化特色的作用,该建筑是维护以宗法为核心的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场所之一,在五宝田村祠堂为最古老的建筑,突出了尊老尊祖的“礼制”思想,在这个空间中庄重感与礼节感会显得相当重要,宗族文化中的血脉亲情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继承是该空间的非物质性原型,也是对该建筑空间“礼”文化的深刻诠释和文化要素内涵的体现,在当地居民中其主要具体活动功能有祭祀、婚嫁、祝寿等宗族重大文化活动,而这些便是非物质性原型即文化要素的具象体现与表达。

“义”核心思想的要素内涵。“义”有遵循伦理原则之意,即要遵循尊卑长幼的思想观念,在研究中发现五宝田村并没有独立设置的核心宗祠建筑空间,所以萧氏宗族人们用作宗祠功能的建筑单体会选择村落中最古老的建筑单体,也就是祖屋,祖屋在宗族文化中的建筑群落中的位置处于关键地位,是建筑群落当中最为核心、地位最为崇高的独栋构筑物,祖屋始建于清朝是五宝田村内唯一一栋清代最为悠久的单体构筑物,根据当地老者描述祖屋与祠堂即是选用同一栋建筑单体,两者在功能上也是重合的,之所以萧氏族人将祖屋与祠堂重合使用,是因为在萧氏族人的宗族文化当中存在着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在祖屋的空间布置上可以明显看出整体建筑群落是以祖屋为中心进行扩散性排布设计的,建筑等级高向等级低呈阶梯型演进,祖屋的堂号为“邻阁家声”,其周围被“师俭清风”“攒侯家声”环绕包围突出其地位,这种根植于萧氏宗族文化当中的尊古重道、尊重祖先的敬仰之情便是非物质性原型,同样也是直接作用于空间与生产生活以及“礼”的文化内涵要素之一。这种以“义”为核心作用于空间的秩序之美在体现了宗法文化的内聚性、稳定性与传承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伦理关系与宗族的等级制度,使得血缘之间的纽带、宗族归属观念更加的坚固,也表达出不断促进宗族内部信念团结,不断传承发展的宗族价值观念。

“忠”核心思想的要素内涵。“忠”有忠厚、忠心不二之意,宗族观念的思想同时也延申到了五宝田村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所以村落居民的生活当中宗族活动占有重要地位,“忠”思想也不断影响着族人,宗族活动在村落历史的发展当中继续传承发展着,受其文化的影响村落居民群聚思想根深蒂固,“忠”的发展促使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团结意识较强,促使居民互相忠诚、协力奋进,衍生出了具有积极影响的集体主义攻克难关的思想及生活意向,由此体现在思想与生活发展实践上,各个文化思想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教育,在传统农耕社会当中,五宝田村的文化居民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集体文化记忆,便是出于对长辈和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忠”。村落的建筑设施与形制设计、内部道路材料采集与铺设等关乎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一些重大基础性事项大多依靠居民集体出力建设而成,农田的选地与开荒,居民集体耕作互相帮助意念一致共同发展,在举行大型宗族活动时,不同家族的成员都会出席活动,共同帮助活动的操办与正常举行,这些在宗族文化影响之下的具象生活意向表达亦充分体现了萧氏家族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情感价值观念。另外,五宝田村居民受其宗族文化的影响有着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其体现在秩序井然的人居空间上,建筑形制统一为南北长,东西窄,且朝向一致。

2.2 基于原型理论从非物质性原型角度对五宝田村进行归纳

五宝田村中非物质原型要素分类如表1、表2所示。

表1 五宝田村中非物质原型要素分类(风水文化)

表2 五宝田村中非物质原型要素分类(宗法文化)

3 总结

空间与自然地理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在不同的空间上被居民选取运用,并在最终塑造而成的肌理与内涵上体现出了不同的原型,原型理论在研究村落空间中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空间的设计与规划提供了新的设计角度与思维方法。

猜你喜欢
物质性宗族原型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基于无锡宣卷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