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建
(越西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凉山 61665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重视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引入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立足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农业全面发展。
现如今,我国社会正在全力发展农业经济,人民群众对绿色、环保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要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可以保量保质地供应,就要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其放置于首要位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实现农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持续向市场供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农业经济稳健性、持续性的发展,可增加农产品产量、保障农产品质量。除此以外,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增长农民收入,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可使农户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所受益。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首要条件是不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发展,必须要严格遵守此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2]。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战略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对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存在市场附加值低和品牌效应不足的现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需重视市场化发展,重视品牌化和标准化的建设,促进农业市场流通,全面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构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销路。构建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农民经济收益[3]。
长久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业供给侧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深化改革要求,以达到质量兴农的发展目标。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转变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集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一体化的发展模式[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模式,引入了许多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工艺水平,有效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机制较为落后,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影响。新形势下,我国部分地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速度较快,但是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今,我国部分区域农业经济规模较小,在规模化的观念下,农业经济未能实现持续性、稳定性发展。导致农业生产始终采取小农经济的形式,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差,发展规模化龙头企业不足,农业经济缺少一定的支柱产业。同时,部分区域农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必要劳动力较为匮乏,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农村严重缺少管理人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基础较为滞后,发展农业经济水平较低[5]。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为了推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就当前形式来看,虽然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有关部门并没有建立与之对应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再加上部分农业机械推广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其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其又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受到经济条件等制约,我国部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导致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落后,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使用,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改善农村当前基本面貌。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并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推广体系,使得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得不到有效推广和使用。大多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农民对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理念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推进也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但是从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新理念和新技术理解不够深刻,甚至一些农民对新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排斥,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仍然坚持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严重滞后了农业经济发展,甚至阻碍了乡村振兴建设。
首先,金融创新力度不大。一些农村机构没有形成“金融危机”“客户至上”的紧迫感,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仅是“等客上门”。开发农村市场的方式较为滞后,在营销手段方面呈现低级状态。当前,我国农村需求呈现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征,因此金融机构不应沿用传统经营模式,而是需要与当地情况相结合,改善经营现状。可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金融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基层金融难以实现有效创新。其次,金融服务政策与机制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户金融需求存在供给矛盾,在贷款条件、额度方面不符合农户小型生产模式,由于农户在贷款时缺少抵押品,导致其难以获取所需的贷款数额。同时,由于我国形成非正规金融机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管理机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
规范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效率,推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充分落实了我国目前所推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措施。在此过程中,需要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将实际的乡村状况作为依据,确立更为规范、有序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优化生产管理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合理组织与有效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减少较为粗放化的农业生产行为,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中,积极融入优质、高产、高效与环保等观念。
由于农业经济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有密切联系,因此,农业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因此,应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通过贯彻和落实相关方针和政策,建立系统、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推广体系,加大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推广力度。与此同时,应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推广和使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应加大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宣传力度,从而让农民深刻地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如,有些地区在引进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时,当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有效缓解当地农村的经济压力,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调整和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培养新业态。通过把握现代化经济发展规律,加强改进与优化新兴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将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作为建设目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除此之外,建立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有效整合农业与农村的资源,构建农业产品一体化服务体系,延展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融合相关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下,一定要提高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宣传推广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到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作用和意义,使农民积极转变自己的生产理念,提高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工艺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民对相关技术、工艺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应加大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力度,扩大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宣传推广范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一方面可以使其渗透到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可使我国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和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影响力。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要注重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熟练掌握相关机械设备和技术。因此就需要有关部门展开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农民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来达到最终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在此过程中,要提高农民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精准定位本地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服务立足农村市场,对不同人群展开分析,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实际资金需求。科学制订符合小农经济各类信贷服务措施,农民信贷要灵活降低门槛。对于偏远地区需强化金融服务工作的建设,当地政府需利用好优惠政策,促使当地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优惠政策为农户发放扶持贷款,在此过程中,不可过度干预金融市场,而是要将金融市场的现实需求作为核心,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以平衡金融服务体系。其次,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保障资金供给。例如,通过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率等方法,提高农村金融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央行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利率,扩大投资。再次,监管民间金融机构。要将民间金融机构放置于政府监管范围内,借鉴成功经验,依法处理非法的金融行为,有效维护金融市场。最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现有的服务领域。树立起科学的金融服务意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水平,提供更为便捷、方便的金融服务。不能将信贷业务视作主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需要提供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应用多元化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首先,针对村中的闲置资源,可以整合且对外发包以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然后运用发包收入购买收割机并且将其对外出租。充分运用个别闲置资源,将项目水分进一步挤压,剔除不必要的项目。其次,合理运用土地资源,依据因地制宜原则促进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再次,针对外界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与使用,详细研究地区、产业及旅游发展等相关规划,这是因为科学规划远胜于各项技巧。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做到资源配置科学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最后,集体资源应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提升资源使用率,让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利益,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6]。
首先,要积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培育优质绿色品牌,创设出一个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形式,促进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完善绿色农业发展体系,相关政府部门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制订制度等措施,确立现代化考核绿色农业体系,保障农业的持续性、绿色性发展。
为了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背景下,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