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平邑县流峪镇人民政府,山东 临沂 273309)
为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农业建设中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工具,在减轻农民群体劳动负担的前提下,提升农业生产模式的技术含量。农业管理部门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分析农村人口结构,进而对劳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把握当地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企业往期财税账目与经营信息加以深入、全面分析,有效整合可用技术与资金,推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与逐步普及应用,改变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经营环境,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可靠性、先进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集中技术资源,全面优化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与资源配置格局,从整体性角度把握远期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促进农业技术不断革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例如通过引进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共享中心,可为农户、政府基层管理人员、农业企业提供最新的产业信息,基层农户可利用数据共享网络搜集最新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并加以利用,把握土壤养分含量、田地环境、气象信息,制订短期增收计划与远期经济作物种植规划,有序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在提升农作物产量时,节省经营成本,降低生产活动所承受的潜在经济风险,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
农业管理部门可主动在偏远乡村地区引进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完善现有的信息自动化分类标准,拓展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形成更加专业化和智能化的高新农业生产加工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水稻、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普及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与农机设备,如可支持远程遥控的联合收割机或其他类型的农机设备,让多数基层农户获得远程教育。农业合作社的农学专家可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农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互动,使之获得高质量的线上教育与现场指导,获得理论指导的农户可自行调整生产模式与播种计划。建立信息化互助系统与资讯传播网络可帮助基层政府完成阶段经济管理目标,促进先进理论知识与重要行业资讯的传播,让基层农户获得更加专业的指导[2]。管理人员可围绕农业生产基地常见的事务性工作,深入分析、研究相关数据,更好地统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提升农业管理水平,让农户能够预测未来某一阶段农产品市场可能发生的波动,农民可在信息化经济管理体制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实现由一地到另一地或者由生产地到需求地的快速流通,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逐步更新农业生产模式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必须普及应用信息化农机设备与田间管理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格局的变革,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异,让使用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农民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基于行业信息做出合理决策,在农产品转运与加工、制造等不同环节为农业企业、个体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突出产业链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联系的便利性,取消农业产品生产流程中无法创造经济价值的环节,将加工好的农业产品直接投放到农产品市场中,降低中间转运成本,让农民获得更多产品收益[3]。在这一经营模式下,农业企业可提升农产品原材料的收购价格,让批量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获得较多的经济利润,营造良好的乡村经济生态环境,提升基层农户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在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信息化建设活动会对农村地区农户的生产、经营环境与消费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可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与盈利能力。然而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农民群体的文化素养水平不高,不了解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宣传信息化技术的力度较小。基层农户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沿海城市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年龄较高,且积极性不足。信息化建设人才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主要包含信息采集、分析、储存、运输和计算等,不同环节、不同模块需要专业人才深入开发农业信息资源,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落后于城市地区,导致农户无法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产业发展信息。农村地区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未能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养、维护机制。地方政府必须适当调整援助资金申请标准,降低资格要求,让需要经济援助的地区获得农业专项援助资金,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深度开发。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中低端农产品的需求较大,农业信息化发展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农业经济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等缺点,一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并未安装最新的远程信息传输设备,难以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下针对市场信息的实时共享,数据库中具有指导性、针对性、时令性和预测性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数量较少,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来源多样、难以辨识。现有农业网站与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产业信息查询服务质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一部分信息不符合农产品市场的实际发展趋势,为提升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全新的农业生产资讯搜集机制,搭建覆盖某一地区所有农业生产基地的信息共享网络。
地方农业生产模式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回笼速度较慢,无法为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经济回报,资金投入规模较大。地方政府为发展区域经济,提振内需,将社会资金引入高净值、高回报率的产业中,致使在农业产业中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管理部门所颁行的支农、惠农政策仍有不足之处,个别基层管理人员未能准确把握高技术含量的信息科技对农业发展起到的正面推动作用,不能准确采取适当手段引导信息化发展,导致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导致农业管理机构未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强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管理部门应当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把握核心原则,集中技术资源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拓展各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市场信息传播路径,面向不同经营目标的农户共享市场信息,加快新农业经营模式的成型与发展速度,淘汰传统的一元化、封闭式管理模式,建立可全天候运作的在线服务平台与数据分享网络,推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使用更多信息技术工具,开发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农户推送高质量的农业科普文章,让农户了解到我国政府制订的各项农业发展政策,让农户认识到农业管理模式走向信息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使之紧跟时代潮流,引进先进科技,集资建设数据传输网络与在线信息共享系统,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可用信息不足的问题。
在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转型过程中,农业管理部门必须利用多种信息化工具与设备,搜集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合理分配常见的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农户可在农业专家的支持下,使用化学检测试纸测评农田土壤中各类酸碱物质的含量,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并基于分析结果制订施肥计划,使用效果不同的肥料如有机肥等,提升施肥效果,获取真实农业信息。农户可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信息化设备,检测农业生产基地中光照时间、降水量、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水分子含量等重要背景条件的变化,设计好未来1~2 个月的播种计划,基于科学观测所获得的数据调整选种、育种、栽培、收割等基本活动的实施方式。基层农户可主动利用数字农田管理技术、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构建稳定性较强、无死角的全方位农情监测系统,加强针对农业生产基地背景环境、基础设施和植物本体数据的采集,基于统一的标准汇聚数据,并做好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智能监测体系。
为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信息化发展,地方政府与农业管理机构应当集中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活动与技术教育,让基层农户了解到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使之认识到发达、完善的数字化农业经营模式所具备的优势,让农民具有科学看待农业经济发展前景、把握正确经营方略的眼光。例如地方政府可组织社会宣传活动,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投放广告或其他类型的资讯,让多数农户及时了解到升级信息管理技术设备、革新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让农民在市场上主动购买传感器或感应器,为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输送技术资源,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农业管理部门可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派遣高校农学专业讲师与专家下乡传达政府农业报告中的信息,组织大规模的讲座与教学活动,让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现代化农学思想,通过专家实地考察,加强对新一代农民的培训,帮助农民种植和组织农业知识研讨会,将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经营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营成果。
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农民合作社可邀请地方高校讲师或科研组织专家前往农村参与生产调研活动,搜集最新的农业发展资料与信息,联合多个部门与社会志愿者组织推广最新的信息化农业技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顺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潮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利用信息化设备搜集农业信息,并将此类信息分享给农学研究机构或科研机构,农学家可基于农民所提供的完善数据资料,制订可行的区域种植计划和乡村经济发展方案,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信息化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收益。
地方政府与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必须为基层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筹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设施的完善性,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让农业信息化建设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减免高新农业信息科技企业的税收,普及先进科技。地方政府可根据辖区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建设符合本地发展状况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如云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中心、农学研究中心等,解决农业生产基地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不足、数据分享渠道单一等问题,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汇聚建设资金,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完善、齐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设施,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物流体系、信息传播体系、资金流动体系的多元融合,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为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农业经济项目开发。
地方政府可着手建立包含多种类型数据的农业信息库,统一数据存储格式,制订规范化的监督手段与管理规则,清除数据库中重复的农业信息,面向基层农户共享农业资讯,及时更新农业数据库的数据处理标准,解决农业数据库信息规模小、数据存量不足的问题。
地方政府必须颁行多项法律法规,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领会国家农业经济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发现的问题,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配套的经济管理机制,围绕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面向下级机关分配难度各异的支农任务,科学组织不同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援助活动。地方政府机关应当积极响应底层农户的要求,颁布各项激励措施,如减免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交易税等,完善现有的市场管理制度与监管规则。农业管理部门可推出惠农基金,允许农业企业与个体经营者向基金中注资,汇聚各界力量支援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合理分配基金中的可支配资金,以购买技术设备、雇佣高素质专业人才,让发展高新农业科技的企业获得基金支持。地方政府可着手建立示范性信息化农业生产基地,做好信息化生产模式的试点工作,减免示范区内农业企业的税收,使之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的信息化设备,重点发展种植业、绿色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先进科技,对农业生产基地实施不间断的监管与控制。
为提升农业生产活动中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率与使用率,地方政府必须在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精神的前提下,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管理区域农业经济,为农业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划定具体界限,建设数据库,全面收集和整理农业相关的各级数据资料,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梳理各项数据,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建设活动的高效开展。合理利用来自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数据,深入开发数据分析技术,农民通过农业数据共享平台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能够便捷、快速地获取农业生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