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洽
(作者单位:广东花城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以此推动我国“十四五”时期及更长远的高质量发展。技工院校作为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就业指导正是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的启蒙课,因此,“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就业指导的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接力和传承,也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精神载体的大国工匠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我们正满怀信心不懈奋斗,各行各业的新时代劳动者不断探索开拓,从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制造大国升级为世界顶尖制造强国,我们需要更多更杰出的大国工匠。
中国有一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也是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当前对自身职业发展最朴素的认识,所以他们选择了技工教育,渴望能有一技之长以求安身立命。但受限于特定年龄段的认知及思想上的不成熟,仅仅是为了眼前的谋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对“工匠精神”更是一知半解,没有成为工匠的原动力。“工匠精神”字面上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但似乎离他们很远,在日常技能学习中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身技能提升和未来职业成就的意义。在就业指导中,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他们才能提升相对应的职业理念、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个人发展面临如何与社会相适应的现实问题。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或用人单位对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聘用标准也会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工匠水准就是高技能人才的强竞争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技工院校的毕业生要立足必须靠精湛的专业技能,只有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摒弃心浮气躁,刻苦钻研,力求开拓创新,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和就业指导的教学目标是相吻合的,就业指导就是要架起“工匠精神”这座桥梁,让学生通过“工匠精神”这座桥梁成为大国工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中,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汹涌潮流中,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不断深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视为同等重要位置。技工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工匠精神”蕴涵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从职业规划源头抓起,播好“工匠精神”的种子,培养更多更杰出的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大国工匠,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质量,让新时代劳动者的形象深入人心,让职业教育百花齐放,有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更直接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理论学习是夯实基础的关键一环,如果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培训,难以使“工匠精神”理念根深蒂固。同时,培育“工匠精神”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需重视思维导向,“工匠精神”的内涵要融入职业理念、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教学内容的讲授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认清自我定位的前提下以“工匠精神”的高要求高标准去找差距,鼓励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努力提升自身技能,达到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双重提升。
恰到好处的“工匠精神”案例犹如锦上添花,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选取内容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榜样案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人物奋斗历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第一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陈君辉和李俊鸿击败多国选手,勇夺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他们正是来自广东城建技工学校的学生。一样的学生身份,一样的求学经历,瞬间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通过挖掘同龄人成功背后的刻苦求学经历,自然而然地传递热爱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起讲述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拥有“工匠精神”传承的典型案例更生动可感,更能激发学生热爱技能,追求卓越的学习动力。
近年来,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国工匠仍长期存在需求缺口,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培养、服务及扶持政策。比如,广东省积极响应实施了“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三大工程,以实施“湾区人才”工程和“乡村工匠”工程为抓手,并且成立了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广东中山鼓励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技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符合条件的可参照高管人员落实各项待遇,纳入人才认定或评定范围,按规定享受高层次人才同等优惠政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技工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了解时事政策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解读宣传好就业创业政策有利于帮助他们端正职业态度,增强从业就业信心,科学合理做好职业规划,朝着大国工匠的目标奋斗前进。
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一定的技能文化能够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学好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就业指导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和技能竞赛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园中定期开展由系列技能竞赛组成的技能文化节,营造一个优质的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育人环境。技能文化节涉及面广,举办的活动多种多样,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挖掘了各方面的潜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让大家看到了从未遇到的“最好”的自己,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国工匠水准的形成,是职业技能不断提升和自我超越的过程,这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参与和感悟。学生往往热衷于实践操作,在专业带头人或名师的带领下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实实在在摸索和解决技能竞赛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这个长期的行为养成过程中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日后身怀精湛技艺打好基础。
“工匠精神”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立下大国工匠之志;可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