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中共靖远县委党校,甘肃 白银 730600)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顺利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是农业发展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农民大量喷洒农药,过量使用化肥,不及时处理废旧薄膜,不合理堆放畜禽粪便,导致了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求把农村的房屋建得漂亮一些,把房前屋后卫生搞得干净一些,在马路街道两旁多种几棵树,而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质量。要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就要着手解决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目前农业污染已超过工业污染。之前,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工业污染,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与农业污染有明显区别,工业污染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排放,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分散排放,不容易察觉。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制约着我国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也会直接影响数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甚至威胁到身体健康。因此,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该问题已引起中央及各地环保部门的重视,但治理成效不明显,需要积极探索治理污染的路径。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中央强调,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积极成效[1],但由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面大、牵扯的中间环节多,再加上我国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比较晚,防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对农业面源防治工作重视度不高,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防治的质量和效果不佳。环境、农林、水利、国土、建设等多个部门具有污染防治职责,导致防控主体职责不明确,缺乏统筹协调,防治工作严重缺位,工作难以全面展开。一些生产企业不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甚至刻意躲避责任,造成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谁污染,谁治理”,使工作难以真正执行。政府部门未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摆上议事日程,地方主管部门未将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纳入重点工作,广大农民环保意识差,乱倒、乱扔、乱堆现象随处可见。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作,需要政府、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及农户共同参与落实。国家应致力于在宏观方向管控,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保证人们吃上放心的绿色农产品。地方各级政府应关注农业在拉动地方经济中的杠杆作用,职能部门应提高防污态度,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应只追求农作物产量和由此带来的利润,也应关注生产带来的污染后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推动该项工作。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有环保防治能力的只有相关县级部门,县级环保部门人员配置到位,具备更多的财力精力,但是真正的农业生产环节是乡镇部门。乡镇环保能力比较薄弱,没有真正的环保队伍,环境污染问题无人问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力差,导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无法推广。
负有防控监管农村面源管理职责的部门多,但各个部门的职能不明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涉及面大,治理困难,治理效果缓慢,执法人员少,各项经费不到位,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人力、财力限制,许多乡镇把工作重心没有集中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上,把农业环境整治当作临时性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只为了应付检查,农业农村环境得不到根本性改善。
生态环境防治和资源再利用的其他投入资金匮乏。调查结果显示,白银市靖远县的乡镇都反映目前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每年的垃圾清运费、保洁员工资、卫生基础设施购置等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给本就财力薄弱的乡镇带来很大负担。
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农业污染法律法规,例如《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法》《土壤保护法》,这些法律在内容上涉及农业污染的方面较少,更多针对工业污染防治的相关方面。虽然国家针对主要污染源农药和化肥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但相关法律条文不完善,惩罚措施不具体,具体执行时无法参照相应条款。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现在我国有14 多亿人口,5 亿多人在农村。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重点依然在农村。要让乡村振兴,改善环境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2]。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仍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人们对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健康的生产环境的需求和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矛盾,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集中精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走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依然是增强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生态生产环境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健康有效的途径就是整治农业面源。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是党中央的号召、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实乡村“生态振兴”“宜居宜业”,因此要集中治理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的出台恰逢其时,对高质量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以及乡村生态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3]。
农业面源污染源种类繁多,污染场所较分散,使得在具体防治策略上有一定难度,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正确处理防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防治效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4]。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十四五”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时期,也是攻坚克难的时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要推广新技术,还需要从法律、环保意识、监管机制等方面共同入手,逐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法律法规规定明确,依据充分,执法到位;健全监管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多样化、系统化与全面性;注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大污染源头、中间途径与末端的治理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促进农民经济增收与环境保护相同步;注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路径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事业再登高峰。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末期。前期是施用农药、化肥等阶段,在该阶段,要合理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比例。同时,需要由环保部门牵头,农业部门根据专业知识进行监测管理。农产品的生产中期,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应全程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和病虫害防治情况。农林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应监测督查农产品的销售以及质量安全情况。农产品的生产后期,主要跟踪检查秸秆处理和地膜回收处理情况。
总之,应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使用以及土地后期污染恢复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无遗漏监测管理,做到不留死角。
通过发传单、发放告知书、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农业生态意识,引导村民多用有机肥、农家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科学种田。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垃圾不乱丢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尽量少喷洒农药,使用物理方法灭虫,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转变农业生产者观念,使现代生态农业实现保护环境和追求经济效益和谐共存的目标。
在预防病虫害时,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的用量和次数,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施药。同时指导农民积极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动员农民主动清理残膜、交售废膜,推动废膜回收再利用技术。积极引导农户及时处理田间地头的尾菜,或就地消化。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物理预防技术。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获季节,委派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秸秆循环利用作肥料的益处,不随意将其丢弃,避免滋生病菌害虫。无害化处理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污水,从源头上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
相关执法部门,要认真开展执法和督查工作。确保涉农乡镇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监测机构,达到“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的要求。在春耕、夏播、秋收的重点时间,对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农资经销店、农业生产基地进行抽样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信用约束机制,依法依规对规模化种养大户、农业企业中的失信主体实施惩戒和限制等约束性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突出问题,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创造有利条件[5]。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惠农服务队,拥有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人员,能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春种秋收全过程管理等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强农兴农,农业农村要重视人才建设;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建设,需要爱农村、懂农业的人才。应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吸引城市农民工和未就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努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懂治污、善治污的“三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7]。
政府决策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环境污染数据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共通,从而督促企业有效治污,推动环境保护,使工作由政府单一行动向社会共同参与延伸。同时,结合遥感技术,观察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规律,对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进行动态评估。
许多乡镇没有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当成长期性工作,大部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突击性狠抓一阵子,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导致该问题得不到根本性改善。面源污染防治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多方联动,应该建立政府统一牵头,环境、农林、水利等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与扶持力度,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总结示范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进度,逐步推进工作,努力建立起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性。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要让农村真正美起来,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工作不容忽视。自2015 年国家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以来,我国在农业面源防治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打赢、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部署,更是目前或今后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应科学判断形势,提高站位,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摸清底数,找准路径,选择可行性方案,利用现代农业相关技术手段,从源头上预防污染。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动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积极参与到攻坚战中,完善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创建污染检测平台,建立污染防治大数据,配齐配强县、乡两级环保专抓骨干,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各部门协同作战,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