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永,王辉文,徐宏万,袁 芳,潘 峰,房焕英
(1.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330029;2.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 南昌,330029;3.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330099)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声音响起,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乡村。水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围绕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研究较为局限。莫明浩等[1]研究了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李国伟等[2]对沂蒙山区贫困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另有报纸刊载的诸篇相关文章,论述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等[3-4]。因此,总结提炼出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应用技术,做到方便易查,简洁易懂,可为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江西生态环境体系相对封闭,整体质量尚可,虽然经济现状相对落后,但生态建设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乡村相较城市,扰动力度更低,环境资源相对丰富,但环境质量提升存在很大压力。江西省农村环境现状如下:
(1)生态优势。江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0~2 000mm,为全国多雨省区之一,江河水流丰盈;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二,河湖水天一色。丰沛的雨量、丰富的热量,造就了绿水青山、奇峰异洞的绚丽风光。乡村多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并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全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生态环境系统比较封闭,以鄱阳湖和入湖五大河流为主体的全省主要水域水质尚好。农村虽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高,生产扰动力度低,整体而言农村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较其它省而言相对较小。
(2)存在不足。部分地区生活环境脏乱差[5]。饮用水一般直接引用或经过简单处理,不能保证水质是否达标;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堆放;有些村庄生产或生活等基础设施落后,住宅杂乱,绿化不足,宣传设施无序等,村容村貌有待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繁重。森林植被质量有待提升,生态功能有待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对生态环境产生风险;现有水利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现象,防洪标准有待提升;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对农村环境治理造成一定压力;农业生产仍存在不安全现象,如灌溉水源存在污染、水中污染物使得土壤污染影响土地耕作力等。生态环境遭威胁[6-8]。
(3)水生态文明村建设问题。一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行业,相关标准较多,存在集齐难、弄懂更难的现象,实际是否适应也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参建者对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理解的局限性,存在概念不清晰,对待水文化、水景观敷衍的现象;规划主题不明确,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的建设思路未能很好体现。三是经济发展受阻,资源和技术人才缺乏,在建设水生态文明村方面仍存在困扰。
根据江西省农村现状,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依据《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共江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关于“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的相关要求,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可考虑从基础条件、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灌溉排涝、门塘水系、水土保持、制度建设、水文化宣传与群众参与等方面,参照《水生态文明村评价准则》(DB36/T 1183-2019),设置建设目标以及建设内容(见表1)。
表1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
推进江西省水生态环境建设,需建立符合乡村实际的技术体系,建立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及运营的体制机制。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体系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体现因地制宜,切实匹配当地特色。
(2)可行性。考虑到农村相关人员技术的局限性,应筛选不繁琐、较易实行的技术,便于工作顺利开展。
(3)安全性。技术运行过程中,不会对当地居民人身健康、财产安全产生影响。
(4)可靠性。采用技术和设备质量可靠,且经过实践检验。
(5)经济合理性。降低投资和产品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
依据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结合乡村优劣势现状,建立相关技术体系(见图1)。
图1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体系
在大量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建议、规范性文件,提出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体系的关键工艺及其选用依据,详见表2。
表2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关键工艺或选用依据
续表2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关键工艺或选用依据
综合分析规划区自然经济特点,针对“村”与“水”现状关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水生态保护需求,提出供水安全、水质维护与改善、水系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生物栖息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村庄外观综合治理、水文化建设等任务。综合考虑相关规划与区划,明确建设内容;结合水文特征、村庄发展规划等划分功能区。综合分析村庄发展方向、规划目标及水功能需求,融入生态理念,功能区可划分为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改善、水文化建设等功能区。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推进中,生态、文化、经济等需统筹考虑形成治理体系,可在实地考察及大量规范标准等基础上,总结提炼不同类别的指导性标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特色鲜明,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特点突出,制定标准体系可为全国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探索路径,有效推进江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应深入水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进一步增强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危机意识,提升整个社会的认知和认可。加大宣传,及时培训参建者,加深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开展。同时,制定并完善水生态文明村运营机制,妥善处理后期管护。
建设中结合了乡村规划,涵盖生态环境、水景观和水文化等,涉及部门多,建设工作繁杂,技术难度较高。因此,部门协作尤为必要。应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由水利部门牵头,调动相关部门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同时,重视全程村民参与度,真正实现用之于民。
首先,规划阶段因地制宜,根据山区、丘陵、平原等类型分区制定建设内容、目标和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第二,及时建立制度,确保建设和管理措施落实,节水、爱水、护水的公众意识提升。第三,完善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管理保护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确保充分发挥效益。第四,制定评价体系、健全监测管理体系、建立市场机制,实现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