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华 朱学芳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3)
颠覆性技术最早是由Christensen教授[1]提出,他认为有些技术通常从低端或边缘市场切入,以简单、方便、便宜为初始阶段特征,随着性能的不断改善,最终取代现有技术。在Christensen教授提出颠覆性技术之后,后来学者也不断地探讨和完善颠覆性技术的定义,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技术方面,颠覆性技术初期应该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性能少于主流市场产品等特征[2];中期颠覆性技术的优势性能逐渐显露,拥有强大技术竞争力,并逐渐能够与主流市场产品相抗衡;后期颠覆性技术会逐步取代主流市场产品技术,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3]。市场方面,颠覆性技术初期是从低端或边缘市场切入,能够满足小部分消费者的产品需求;中期颠覆性技术性能不断优化,优势不断凸显,其市场会逐渐扩大,会对主流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开辟出新市场;后期颠覆性技术最终颠覆原主流市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价值体系[4]。因此,颠覆性技术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市场方面,都会逐渐取代原主流技术或产品,并最终取代原主流市场,创建新的市场和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价值体系。
颠覆性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革命性引领作用,是能够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弯道超车的重要方式,也是各国保持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当前,许多国家为支撑颠覆性技术创新相继采取了各种措施,如美国率先对颠覆性技术创新进行了系统部署,成立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5](DARPA),日本也成立了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6](ImPACT)。我国也意识到加强颠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且在中美贸易摩擦这一背景下,我国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弯道超车显得尤为重要。
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是由荷兰学者们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生态位和技术创新理论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是为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提供一个暂时的保护空间,即生态位保护空间[7]。在该保护空间下,可以暂时减弱来自主流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利益相关者可以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实验,从而快速提高技术的竞争力并成长为优势技术。SNM从生态位的角度认为新技术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跃迁[8],第一次跃迁是从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的跃迁,这次跃迁完成了新技术向成熟技术的转变,并开辟新市场;第二次跃迁是从市场生态位向范式生态位的跃迁,这次跃迁完成了新技术逐渐产业化的过程。众所周知,颠覆性技术是一种新技术。而作为一种新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注定不是那么地一帆风顺,而是充满风险和挫折,甚至在迈进市场的时候容易夭折。因此需要对颠覆性技术进行识别和培育,了解其成长机理,给予其适当的扶持,构建合适的保护空间,让其能够顺利地完成两次跃迁。而SNM正好可以为颠覆性技术构建这样的保护空间。因此本文将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视角,对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现有问题,并尝试提出颠覆性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为全面地搜集颠覆性技术相关文献,本研究在中文文献方面,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来源,检索词为颠覆性技术,限定期刊为核心期刊,检索时间截至检索日当天2021年7月2日,检索到中文文献93篇。外文文献方面,选择Web of Science平台的核心合集作为文献来源,检索词为(disruptive technol*),限定文献类型为期刊,检索到英文文献385篇,但其中包含一些与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无关的噪音,故检索后人工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筛选得到与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研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326篇。基于以上文献,本研究将梳理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具体情况,对颠覆性技术未来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为了更好地综述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需要先具体搞清楚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关于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借助SNM模型来进行研究,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需要经历SNM五步骤[8](见图1)。
图1 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
a.技术的识别:识别具有成长前景的新技术。首先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颠覆性技术之前一定要先识别哪种技术具有颠覆性潜力,哪种技术最有可能成为颠覆性技术,并最终颠覆原主流市场,技术识别是培育的首要前提;b.实验的选择:设计实验并介入相关人员和政策支持。确定好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后,如何对该创新项目进行组织,如国家或企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资助项目等,以及国家政策如何支持和引导颠覆性技术,这些都是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的重要问题;c.实验的建立和执行:解决技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技术、资金、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问题。颠覆性技术刚开始进入市场后,会遇到许多阻力,如新技术性能方面的粗糙性、社会环境难以适应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颠覆性技术夭折。因此参与者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技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才是颠覆性技术颠覆市场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企业也要不断地构建属于颠覆性技术的价值网络、销售网络等庞大的社会网络系统;d.实验的扩大:将新技术从技术生态位推向市场生态位。当颠覆性技术改善的速度一度超过主流技术后,相应的产品的性能也会接近甚至超越主流产品的性能,颠覆性技术原来借以生存的性能就会显现出巨大的优势,这样颠覆性技术就会从原来的边缘市场逐渐走向主流市场,从而完成第一次跃迁: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的跃迁;e.保护的撤离:根据新技术的需要逐步撤销保护。颠覆性技术已经进入主流市场,并逐渐形成产业化,从而完成第二次跃迁:市场生态位向范式生态位的跃迁,此时可逐步撤销保护。
根据前文的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可以具体了解到颠覆性技术在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综述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目前很少有论文从系统角度对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而颠覆性技术作为具有潜力产业化的技术,其成长在技术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受到市场、政府、社会、消费者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应从技术的产生,到占领主流市场,再到产业化整个过程进行多层次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SNM视角,从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范式生态位三个阶段来系统综述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
2.1.1技术的识别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培育颠覆性技术的前提是要识别出哪种技术具有成长前景,具有颠覆性潜力,哪种技术最有可能成长为颠覆性技术,并最终颠覆原主流市场,发展为颠覆性产业。目前已有一些研究[9-12]对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从学科领域、数据来源、识别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综述,本研究在此不再详细展开,但本文综合这些文献的各个角度,列出了目前各学科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的数据来源、识别方法、识别指标等的主要情况,并给出典型文献(见表1)。
表1 各领域颠覆性技术识别主要情况
2.1.2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对于颠覆性创新项目管理这方面,有单独研究项目资助体制的,如韩凤芹[20]、叶小刚[21]等认为应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与之相适宜的财政体制;也有研究创新机构的整体创新模式的,如研究美国国防创新试验小组[22]、爱尔兰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23]等管理模式,但研究较多的是美国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的组织与管理模式,该机构是美国国防部高级技术预研创新机构,主要目标在于创造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遏制世界其他力量对美国造成技术突袭[24]。DARPA项目管理流程主要包含:a.项目选择。DARPA是为解决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重大问题而设立的,其战略需求主要来自于国防部、军方等军事作战需求;其次是通过与顶尖科学家交流讨论,从而捕捉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技术,从中发现新的技术生长点[25];b.项目组织。研究项目确定后,项目经理会向社会公开发布项目信息,以聚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和团队,来制定合适的研究方案[26]。多数情况下,项目经理会采取不同研究方案的优点,且为了较多地分散项目资助的风险,一般会选择由多家大学、研究机构或者公司共同承担[24];c.项目执行。DARPA采用的是阶段式管理模式[24],在项目启动时,设置阶段性目标。一定时间后,对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若通过评估,继续给予资助;若未通过评估,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资助,或者直接取消项目[26]。该模式充分契合了颠覆性技术研发风险高、研发周期不可预测等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对项目的研发情况进行动态把握,并根据阶段性结果进行适当调整;d.成果转化。DARPA在项目启动时就会提前与项目合作方(如军方、政府、研发人员、产业界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提前做好转化准备,营造良好的转化环境。在项目结束时,DARPA会根据技术成果的特性,推荐给不同类型的企业、政府部门等。e.项目退出。主要流程见图2。
图2 DARPA项目管理流程图
2.1.3颠覆性技术的政策支持和治理
a.颠覆性技术的政策支持和保护。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明确且持久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这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27];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可以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加速颠覆性技术的产生[28]。同时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也具有科学突破性、长周期性、价值跃迁性等特点,要想更好地扶持颠覆性技术,就需要根据颠覆性技术的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政策支持,这样能够有效减弱来自主流技术的压力,保护颠覆性技术逐渐成熟并替代原有技术;b.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治理。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过程复杂、影响深远、技术突变迅速[29],因此颠覆性技术既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会造成不确定性和产生风险,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异化现象[30],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预见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的基础上,有策略地引导颠覆性技术创新健康发展,因此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前瞻性治理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31]。
综上所述,颠覆性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强大的技术破坏性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但是它的研发和投入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而且它在商业化过程中又极容易夭折,因此为了培育颠覆性技术,国家需要予以政策支持和保护。另一方面它强大的技术破坏性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化现象,因此国家也需要对其进行前瞻性治理。总而言之,国家需要根据颠覆性技术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予以适当地保护和严格地前瞻性治理(见图3)。
2.1.4期望建立、社会网络、学习
根据前文可知,从时间维度上,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需要经历SNM五步骤,而同时SNM运作过程是一个内生进程(internal process),包含期望建立、社会网络、学习三个过程。a.期望建立:期望是集体和个人的目标、愿景和其它对未来的描述[32]。期望为学习提供了方向,积极的期望有利于颠覆性技术利基市场的发展。期望不能过于笼统,否则不能很好地为发展颠覆性技术提供方向指引,因此必须确保利益相关者间的期望一致性;b.社会网络:社会网络起着传播思想、实践方法和信念的作用,是塑造期望和学习的基础[33];当颠覆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展颠覆性技术的市场,并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企业需要逐步构建属于颠覆性技术的销售网络和价值网络[34];另一方面,为了颠覆性技术更好地发展,企业也需要处理好与同行竞争对手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网络;c.学习:学习是期望建立和社会网络的驱动力[34]。研究表明企业等创新机构需要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来逐渐突破颠覆性技术发展过程的技术瓶颈等发展障碍[35]。颠覆性技术在刚立足市场时不仅所获得的利润空间低,且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很容易受到来自在位技术的碾杀,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完成用于事实、数据、知识等积累的学习,也需要不断调整公司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积极发挥每个员工的主人翁作用,实施有效的组织学习。
综上所述,颠覆性技术在SNM保护空间下其内生进程为:通过利益相关者间的期望一致性和社会网络构建,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实验,逐渐突破颠覆性技术发展过程的技术瓶颈等发展障碍,不断提高颠覆性技术的适用性并加速其在市场中的扩散。由此可知期望建立为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学习提供了方向,而社会网络的构建则是期望建立和学习的基础,学习则是期望建立和社会网络构建的驱动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见图4)。
图4 期望建立、社会网络、学习之间的关系
a.颠覆性技术市场扩散路径。不同类型的颠覆性技术会有不同的市场扩散路径[36],市场扩散路径的明了清晰,可以精准地定位颠覆性技术的初始目标市场,从而不断地提高产品性能,迎合主流需求,实现向主流市场扩散;b.市场竞争策略。颠覆性技术产品在进入市场后的不同阶段,如引入阶段、成长阶段,应该对其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以便增强颠覆性技术产品与主流产品竞争的能力[37];c.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颠覆性技术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38],因此商业模式需要与颠覆性技术匹配,随着颠覆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持久保持颠覆性技术的竞争优势,反之则会影响颠覆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d.市场绩效、创新激励等。还有学者围绕着颠覆性技术的竞争策略、市场绩效、创新激励、内外部影响因素等其它核心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探索[39],并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了应用研究。
从与前文的技术生态位比较起来可以得知,技术创新虽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企业若只重视技术创新,却不懂得应对市场中的其他各种问题,同样不利于颠覆性技术的颠覆。一个企业只有在知道如何应对市场过程中的其他困难、问题时,才会成为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者。因此,战略、商业计划、营销和组织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市场生态位中,无论是颠覆性技术的市场竞争策略,还是商业模式,抑或是市场绩效等,都需要随着颠覆性技术市场扩散路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颠覆性技术市场扩散路径到哪一步,就需要与之对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等,这样才能使颠覆性技术更好地发展壮大。
前文在SNM五步骤中的最后一步——保护的撤离中可知:颠覆性技术已经进入主流市场,并逐渐形成产业化,已完成市场生态位向范式生态位的跃迁。因此关于范式生态位上的颠覆性技术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于颠覆性技术产业研究。a.颠覆性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的产业,但颠覆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够针对产业发展的结构、范式问题,迅速改变一些产业行业现状,形成新的范式,对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40-41];b.颠覆性技术产业演化机理。在最初时,颠覆性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逐渐地,颠覆性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变大,发展活力增强;最后,颠覆性技术产业趋于稳步发展[42]。对颠覆性技术产业演化机理的明晰,有助于提高对颠覆性技术产业各演化阶段特征识别的准确性。
与前文的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的研究比较起来可以得知,范式生态位的颠覆性技术是培育颠覆性技术的最终结果,至此培育的颠覆性技术已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这时就需要及时撤掉原有的保护,给予颠覆性技术以充分的自由成长空间,否则过多的保护可能会对颠覆性技术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将其扼杀在温室中,因此被培育的颠覆性技术一旦进入范式生态位,就应当及时撤去保护措施。
根据前文对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研究现状的系统性综述,本文分析了目前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颠覆性技术未来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
a.未来需要融合各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从前文技术的选择一节中可知,图书情报领域、工程管理领域、经济研究领域对颠覆性技术所用的识别方法均不相同。图书情报领域侧重于将专利、论文作为数据源,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文本知识挖掘等定量分析;而工程管理领域则侧重于利用过去或现在的性能、技术数据,并根据专家、利益相关者等的意见绘制技术路线图、进行情景规划等,较为依赖专家知识;经济研究领域则是将官方文件、行业报告、市场需求等作为数据源对它们进行技术指标识别。因此以上三种领域的识别方法均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无论是数据来源还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均不大相同。这样会使得各研究领域所识别的技术指标只是颠覆性技术部分的特征指标,并不全面,会造成不能及时或不能识别出真正的颠覆性技术,那么未来在实践上就会造成企业在技术选择的重大决策上出现失误。
因此在颠覆性技术识别的研究上,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是需要打破各领域对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割裂局面,综合运用各领域的数据源以及对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方法,尽可能识别出特征全面的颠覆性技术。
b.未来需要对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机构的整体创新模式进行研究。从前文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一节中,可以发现目前的颠覆性技术整体创新模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的DAPRA的研究上,显然地这些研究其最终目的应当是服务于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机构的整体创新模式的构建和改进,然而目前鲜有对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机构的整体创新模式的研究。
因此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机构的整体创新模式的研究上,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是挑选我国的典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机构,着重梳理其创新模式流程,指出优缺点,同时与美国的DAPRA项目管理流程进行比对,指出差距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
c.未来需要综合政府对颠覆性技术的支持与治理研究。从前文颠覆性技术的政策支持和治理一节中,可以得知,政府一方面可以根据颠覆性技术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给予政策保护空间,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针对颠覆性技术的异化现象进行严格地前瞻性治理,可以看出,政府是这两方面关系的施力者,而颠覆性技术则是被作用对象,颠覆性技术弱时,政府需要支持,颠覆性技术异常发展时,政府需要治理,显然地,政府需要根据颠覆性技术呈现的特点予以政策的支持和治理。然而目前对这两种关系的研究是割裂的,若将两种关系结合起来研究,应当会有新的发现。
因此在政府对颠覆性技术的支持与治理上,未来需要将这两种方向的研究综合起来,如可以进一步探讨政府如何才能有效地对颠覆性技术的支持与治理进行合理地把控,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
d.未来需要对颠覆性技术的内生进程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前文内生进程一小节可以看出,SNM的内生进程包含了期望建立、社会网络和学习,目前的研究文献仅是对三者的概述研究,比如三者的概念、作用、关系等,而这些概述大多存在于以其他研究主题为主体的论文中,也就是说,目前研究者们较多地关注了颠覆性技术的外在成长过程,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颠覆性技术内生进程的整体性研究。
因此未来需要对颠覆性技术的内生进程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注重颠覆性技术外在成长过程的同时,也需要多关注颠覆性技术的内生进程,颠覆性技术的内生进程多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期望建立、学习以及社会网络的构建,这三者的如何构建、学习,构建学习的内容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颠覆性技术成长的促进作用等需要系统的梳理研究;
e.未来需要加强对市场生态位、范式生态位的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从生态位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对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大多数研究都在关注颠覆性技术的技术生态位,从对技术的选择、技术的项目组织、技术的外在政策支持、技术的内部学习改进等都有涉及,且论文数量庞大。然而对市场生态位和范式生态位的研究所涉及的篇幅则较少,这就使得相对应的研究不是很充分。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对市场生态位、范式生态位的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如在市场生态位,颠覆性技术的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市场绩效等,是如何随着颠覆性技术市场扩散路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范式生态位,颠覆性技术产业是如何演化的,且如何识别各演化阶段的特征等。
本文利用文献调研法首先对颠覆性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而后介绍了战略生态位管理的定义,进而根据SNM五步骤介绍了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的探索,这包含了技术生态位上的技术的选择、政策支持和治理等,市场生态位上的颠覆性技术市场扩散路径、市场竞争策略等,范式生态位上的颠覆性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演化机理等,并对这些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目前颠覆性技术成长过程的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指出了颠覆性技术上未来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颠覆性技术的未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