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孜冉 由梦笛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虎”自古以来为中华民族图腾化崇拜的重要对象,并被赋予深刻的人文内涵。从图腾崇拜到图腾文化,再到图腾艺术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大量的虎图像艺术,不管是对中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汉族、彝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土家族、景颇族、藏族等均有虎文化的表现,其中彝族的虎文化非常突出。在彝族,不管是服饰、器物、史诗、仪式都随处可见虎的身影,这证明着虎已经成为彝族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些彝族虎文化的艺术载体极富审美情趣,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当面对一个民族的艺术或某一具体的文化遗产时,往往既有物质方面的“有形”形态,又有非物质方面的“无形”内涵。通过视觉人类学的视角对其研究,将其置于该民族文化语境之中,透过表象探析其发生发展的深层结构。试图找到族群视觉文化现象依存的原因,更加准确地加以把握,从而更好地保护民族图像艺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
人类所产生的种种文化,最根源处就是从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中积累和产生的。虎文化是由民族图腾观念衍生出的文化现象,而图腾的形象源于人们周围常见的事物,如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
彝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滇、川、黔、桂四省。大多分布在金沙江南北两侧,南侧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的乌蒙山和云南的六诏山(乌蒙山脉的分支)、哀牢山、蒙乐山;北侧分布在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1]。居于西南山区的彝族人民,在地理环境恶劣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观,虎文化就出于这种生态观。他们自称是虎的民族,子孙是虎的后代,死后也化为虎形,与虎有着亲缘关系,将自己赋予虎的名号就代表自己拥有虎的力量能够与自然抗衡。彝族依托这种思想意识所创造出来的虎图像艺术的呈现形式,从材质、形制到色彩也都取之自然和依于人文而生。
彝族虎文化的长期流传,对当地民族、地域文化以及人民的价值观影响深远,虎已经成为彝族一种特定的文化标志,根深蒂固并代代相传,具有文化符号的功能。以至于提到彝族,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这是一个崇黑尚虎的民族。对于外地人来说,虎是彝族的“名片”,对于彝族自身来说,虎是这片乡土的文化象征和标志。在彝族流传着许多关于虎的传说,彝族民间史诗《梅葛》中就有记载关于虎生万物的文献。创世之初,天神派他的五个儿子造天,天造好之时,便用雷电来试天,不料天就裂开了。天神认为老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所以他派了五个儿子去制服老虎。然后他们取老虎的一根大骨头做了撑天柱,使天稳定。后来又用老虎的各个部位创造了世间万物。这是虎创宇宙的故事,他们将这些语言文字视觉化,呈现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壁画上。
图1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壁画
除此之外,彝族日常生活中有关虎的造物无不讲述着关于虎的神话传说,无论是父母为新生儿准备的虎头帽、虎纹肚兜、被裹上刺绣的四方八虎图、穿在女子身上的虎纹百褶裙,还是守护家园的虎形瓦猫、挂在家门口的虎头吞口、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虎形壁画和雕塑,都是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民族集体记忆物化,呈现为如今民族约定俗成的图、形、色。种种视觉行为是艺术的,也更是为了告诉子孙后代自己是虎的民族,在共同的集体记忆中增强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感。从虎图像中可以读到彝族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是文字记载所不能代替的。
图2 虎头吞口
在彝族乃至整个华夏民族,“虎”作为一种可以驱邪祈福的符号,是一种美好寓意的象征。原始社会中,彝族先民将虎视为保护神或祖先,进而创造出各种文化现象。虎之所以使彝族先民产生心理认同感,是由于虎本身的自然属性——强壮勇猛。彝族的自然环境使得其最早的生存方式以狩猎为主,而老虎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被称为森林之王,原始社会中虎自然被看做是“狩猎”的代表。同时虎救助人类的传说也给彝族人民造成心理上的认同。
如今彝族的虎文化更是渗透到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虎图像常常作为吉祥图案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如彝族服饰中的虎头帽、虎头兜肚、虎头鞋、虎头枕,承载着对父母对孩子的希望,那些头戴虎头帽、身穿虎头兜肚的孩童们“变身”为“虎娃”平安健康成长,以及背布上织绣的四方八虎太极图、挎包上的四虎图、褶裙上的螺纹虎头组合图案等,都代表美好寓意,以满足保佑人畜吉祥的文化心理。
中国古代阴阳观的学问可谓源远流长,《周易》从自然中观察总结出的辩证的宇宙观,一切万物都是对立统一而成。这种阴阳平衡观念在整个彝族社会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这也说明了中华传统阴阳观在各民族思想认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
彝族的阴阳观是从人的性别区分推衍出来的普遍观念,用此观念对认识的事物进行两性衡量,认为万物都存在“二元论”的说法。不管是时间的划分还是空间的构建,都将其划分为阴与阳、雌与雄、公与母。彝族先民有着对时间独特的认知和划分,他们通过观察地球绕太阳为周期,根据天象变化,制定出了时间的计算方法。彝族将月份、季度、年份都分为雌与雄,划为阴与阳,以调适阴阳之平衡,并在阴阳星回节中通过一些象征的方式,调适天人之平衡,这便是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法,近代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传统理论均发源于此历法。这种“阴阳调适”“天人平衡”的文化心理,在彝族服饰上的图案“四方八虎”图中也有所体现,八只老虎,镇守四方,一雌一雄两两对应,是彝族古老朴素的宇宙方位阴阳雌雄观的反映,以达调适天地自然之道,同时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彝族的虎头图像中都会口含八卦图这一现象。这种“阴阳平衡”意识形态图像化的表现,正是彝族先民对此观念的视觉建构,与彝族十月太阳历对时间的划分如出一辙,并带有几分哲学色彩。
图3 彝族四方八虎图
在上古时期,人类思维初开,开始对世界万物好奇和思考。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都是人类对宇宙起源的一种想象,是对自然空间的混沌认知。“开天”并不是真的开天,而是代表人类文明的开端。邓启耀先生这样定义空间意指:“所谓空间的意指,就是对自然空间赋予精神和文化意义,……从而使可见的自然空间具有文化的内涵,并让不可见的心理之象呈现,形成特定的能指符号。”[2]远古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形态、“天圆地方”的空间认知,都是人类将自身的自然属性带入对自然空间和自然现象,进行的一种理解和建构,这种空间的建构在中国造物思想中都有所体现,通过视觉性表达出来。
在彝族,同样也有虎生万物的空间建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就有“虎创宇宙”的记载:“山上有老虎,世间的东西要算虎最猛。引老虎去!哄老虎去!用虎的脊梁骨撑天心,用虎的脚杆骨撑四边。”[3]之后有“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3]。这是关于虎创宇宙的文字记载。虎宇宙观的空间建构是解读彝族虎图像艺术的视觉建构的重要钥匙,彝族传统图案“四方八虎图”中的八只老虎镇守四方,与文字记载的“虎骨撑天心、虎骨撑四边”形成互文。是文字记载的视觉化表现,是想象的生动呈现,能够体现彝族人们对空间想象的视觉建构。这种对空间的建构是中国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初人类思想光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虎图像作为一种视觉资料拥有的价值体现,首先表现为虎图像对于它们所存在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研究中国民族艺术、民俗史、文化遗产项目等的重要资料。其次,如今日常生活中虎元素的应用,是世代传承积累和文化交融变迁的过程呈现,与精英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不同,彝族虎图像出自民间匠人或普通百姓之手,凝聚了民众的智慧、想象和情感寄托,是意识形态的外化,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世界观、宇宙观。对研究地域文化和文化心理提供了更多直观的视觉资料。
这些图像不仅有着作为生活实用美术和美术史研究资料的重要价值,并且在图像本身所体现的价值、意义、思维观念、审美意趣、艺术风格、构图技巧中,充满着中国传统和民族本色,能够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和民众生活美学的重要源泉。
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虎元素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现代人生活的例子随处可见。为保佑儿童健康成长所戴的虎头帽,既可爱美观又寄托着大人们美好的祝愿。神秘的瓦猫从前在乡间房屋飞檐瓦脊上守家护院,如今在书桌书柜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们走下屋檐变成了工艺品,造型更加精致灵动令人爱不释手。北京冬奥会中出现的大量虎元素,表达着民众对冬奥的期盼和对冬奥健儿们的祝福,将中国的虎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对于彝族这个对虎有着深厚感情的民族而言,虎图像艺术更是随处可见。因此,不管是虎图像的艺术形式还是寓意内涵,都为后人的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借鉴。
彝族虎图像作为珍贵的中国民族艺术,并非历史的陈迹,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和现象。虎元素不仅在彝族使用,在其他民族的传统图案中也有反复大量地出现,虽然各个民族对虎图像的艺术表达都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民族对虎都有相似的情感,其意义都是积极的,如汉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等。在跨族群、跨地域的传播交流中经久不衰,并不断得到新的引申和发展,从侧面也体现着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又提供了一项物证。
虎图像仅仅是彝族丰富视觉符号中的一种,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从图腾崇拜到图腾艺术,它们千变万化的审美形式,是民族心灵的密语和文化记忆,更是具有文化符号的功能。
虎图像在视觉建构中蕴含着彝族古老朴素的阴阳观和虎生万物的宇宙观,这些图像文献是人类书写的一种形式,彝族人们借助这种形式,记录着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与集体记忆,承载着历史叙事与文化传承,根深蒂固代代相传成为彝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彝族虎图像是研究中国民族艺术、民俗史、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心理等的重要视觉资料,是当代设计创作和民众生活美学的艺术源泉。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