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魏 华
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生态与绿道建设处处长
美国绿道理论家查尔斯·利特尔在其代表作《美国的绿道》中,对绿道提出了以下定义:“绿道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带状空间。”21世纪以来,我国绿道建设开始发展,这些如网络般交织在城市里的条条小道,勾连着自然山水,串连起名胜古迹,改善了人居环境。
临安青山湖绿道
我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1998年毕业后,我进入当时的杭州市河道整治工程指挥部工作,刚开始做的是河道整治征地拆迁,相当于工程管理的前期工作。2016年升为副处长之后,我才转入工程管理处。因为杭州70%的绿道都在河道边,所以绿道这块工作也就纳入了河道整治建设部门,由此,我与绿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20世纪90年代,绿道这个概念还没有在国内流行,但是杭州已经开始在有条件的范围内进行沿河游步道建设。2007年,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启动,这才有规模地开始沿河慢行系统铺设。那时候的慢行系统大都比较狭窄,局部存在断点,绿廊中较少融入文化元素及体育设施,路面铺设的仅仅是比较简单的混凝土、沥青等材料。
2017年5月,《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将绿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公里的目标。杭州也紧跟中央的步伐,于2019年成立了绿道建设推进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建委牵头、市拥江办等各单位分工履职的全市域绿道建设管理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推进下,市绿道办启动了《杭州市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自此,绿道建设工作从杭州主城区扩大到了整个市域范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为了展现城市生活品质,发挥绿道网综合功能,在这一轮的绿道建设中,我们提出了“五道”理念,也就是要建设“生态道、健康道、智慧道、文化道、致富道”。我们还和高德开展合作,全国首创将绿道信息植入高德导航系统中,并升级打造了“绿道管家”小程序,让居民们可以线上查找离自家最近的绿道,也可获取绿道及周边的休憩、娱乐、住宿等信息,给市民百姓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
其中最让我欢喜的,是2019年8月“杭州绿道”LOGO的选定。当时,我们向全国各地公开征集,收到了绿道标识全国参赛作品近千份。最终,专家和市民的意见集中指向了广东设计师肖文俊的作品,因为它最能代表杭州的绿道。它其实是一个“杭”字的变形,通过变幻的荷叶脉络,展现绿道网络的纵横交错;同时还把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创意嵌入其中,体现了杭州这座风雅园林城市的绿色自然和诗情画意;印章和书法字的运用,更是重现了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杭州已经有12条绿道获评省级“最美绿道”,数量居全省之最。2019年到2021年三年内,杭州市累计新建绿道1245公里、改造绿道1025公里;打通了13个区市间、区县间共34个交界面,进一步推进了省域市域间绿道互联互通;已建成环湖、沿山、沿江、沿路、沿河、湿地、公园、乡村绿道8种类型约4200公里,实现主城范围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网。
从事这项工作后,我越来越关注周围人对身边步道发出的声音。比如我听到亲戚朋友说起周末爬了登山道、饭后在小区周边的绿道散步,总会更加仔细地倾听,并且询问他们对这些道路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自己走在绿道上,也总会下意识地看看绿道的材料是什么,双向行走的宽度够不够,路面有没有破损,边上的绿廊布局是否合理等。
现在市民的公众参与意识比较强,时不时地我会听到他们说这条绿道的线型空间比较狭窄,也有一些老年人会说绿道缺少休憩的凳椅,还有人会说缺少驿站服务设施,跑完步了买不到水,也有人会指出绿道出现了破损。但绝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听到他们说,身边的这些绿道建得真好。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贴沙河的绿道建设让原来脏乱的老城区河道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出门带着孩子走在上塘河边,看着绚烂迷人的灯光秀,我会得意地告诉别人,这些就是我的工作。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杭州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大家对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绿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疫情之下,旅游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绿道也就成为了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与自然友好互动、抒发自我、进行低碳环保社交的良好载体。
我盼望着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绿道,通过绿道健走,推动居民养成低碳、绿色的良好生活习惯,让畅享绿道的慢生活成为一种新时尚。
▲ 建德新安绿道
▲ 滨江北塘河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