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养猪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2-12-01 08:45张晓强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殖业粪污

文│张晓强(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

随着科学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各级扶持政策的实施落实,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和专业化养猪推进了生猪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在“非瘟”疫情和“猪周期”影响下,生猪生产经历多次较大起伏,致使市场难以精准预测,生猪行情极为不稳。笔者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现发展理念还跟不上新形势需要,规模定位还不够明确,疫病防控还存在薄弱环节,养殖环境改变还不够理想。介于目前养猪形势,笔者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归纳总结养猪业现存问题,提出养猪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现行状态下养猪业存在主要问题

1.养殖预期效益较低。自2018年“非瘟”疫情影响以后,2019年养殖场户存在怕风险、不敢养的情况很多,致使大部分养殖主体恐慌性淘汰母猪和空栏停养,养猪业体量急剧下滑,引发2020年生猪市场高位运行,种猪、仔猪和出栏生猪、猪肉价格突破历史新高。好的行情给养猪业又带来了希望,更多社会资本和养猪场户看好养猪发展前景,并抢抓时机,纷纷投建、扩建养猪场,能繁母猪体量于2020年下半年迅速扩增,养殖主体对生猪发展期望值更高,可随之而来的是扩栏母猪2021年产能集中释放,商品仔猪有价无市、出售难,育肥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加之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飞速猛涨,生猪饲养成本加大,养殖场户又一次期望变成失望,每头育肥猪亏损最严重时期在1000元以上,且久久看不到市场行情回升迹象,个别场户2020年高价引进刚投产的母猪,2021年又因行情低迷而淘汰,整体养猪业预期效益没有实现。

2.缺资金无力养。养猪业先后迫受疫情和市场影响,大部分养殖主体连年来只有投资、没有回报,对后续发展缺乏资金、缺勇气,加之养殖业本身属一项投资大、风险大的行业,银行贷款门槛高,要么抵押贷款,要么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养殖圈舍等固定资产在实际运行中都纳入不了抵押范畴;小额担保贷款需要2个以上公职人员担保才能授信,而且贷款期限都是一年,手续烦琐、过程复杂,贷款拿到手使用周期较短,解决不了实质问题,还款压力也较大。因此,真正能争取到银行贷款的场户甚少,致使个别养猪主体因缺资金而退出生猪养殖行业,或缩小规模解决自身劳动就业。

3.生物安全意识不强。养猪业虽然经历了2018年“非瘟”疫情冲击,但部分养殖主体对疫病防控防范意识没有丝毫增强,还是存在凭经验、凭运气养猪,没有认识到建立科学的生物安全屏障的重要性。如没有建立完善消毒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或措施;养殖区门禁消毒通道不规范,从业人员在没有任何消毒、换衣鞋的情况下,随意进出各养殖圈舍;各养殖区域生产工具混用,收购生猪车辆、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或圈舍选购肥猪等。注射疫苗是防范疫病的主要途径,不能忽略这些关键小节,往往疫病就因这些制度和措施没执行到位引发传播流行。

4.养殖用地缺乏,环保压力较大。2020年国家虽然明确养殖业用地在建设中简化审批程序,且在动物防疫条件审核上,对距村庄、主干道等硬性条件不再明确,但随着农用地“非粮化”管理和环境保护法规等政策的实施,养殖用地的选择既要考虑环保要求,还要考虑土地性质,同时还要选择禁养区、限养区外,致使农村用于养殖业发展的可建设用地少之又少,加之环保相关法规实施后,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村落附近很排斥发展养殖业,当建设一些远离村庄养殖场时有以大气污染来阻挠养殖主体发展。为此,部分地区养殖业用地存在“一地难求”,加之一些养殖场粪污处理工艺缺少投资,处理方式方法不够理想,环保压力大。

5.政策支持不平衡。受“非瘟”疫情和“猪周期”影响,近几年生猪市场行情大起大落,形势不稳。为做好“稳产保供、稳供保价”,2020年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恢复生猪生产相关政策,从金融贷款、养殖土地、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意见,但在具体落实上均有难度。其一,金融部门信贷有硬性的条件和审核办法,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依然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其二,支持政策取决于当地土地资源和经济形势,土地性质是红线,制约选址建场,市级以上生猪发展扶持一般倾向于畜牧大县,致使近年来各地在养猪业上享受支持政策不均衡,有的地区有资金扶持,有的地区扶持资金空白。

二、对策及建议

1.实施生猪产能调控,顺应市场规律。猪肉是我国居民主要肉类消费品种,是群众“菜篮子”的必需品,既要做好“稳产保供”,又要做到“稳供保价”,必须实施生猪产能调控,以生猪供应和价格相对稳定年份能繁母猪数量为基础,作为能繁母猪保有量来稳定生猪饲养规模,坚持预警;以能繁母猪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能繁母猪存栏低于或高于一定比例,及时介入予以调控,稳固基础生产能力,促使养猪业平稳发展,以防生猪产能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引起市场大起大落。

2.平衡政策支持,提振养殖信心。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几乎占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且养猪业又由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养殖业新形势,以“稳产保供、稳供保价”为目标,按照生猪产业在农业生产上比重调节农业资金,支持生猪发展,尤其在良种补贴、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扶持政策上取消地域差异,应均衡支持符合条件的养猪主体,提振养猪信心。同时,在生猪产能调控上,财政应制定专项调控政策,使在能繁母猪饲养量高于或低于保有量比例时进入应急状态,设定补助政策(能繁母猪淘汰和后备母猪补栏补贴),调控能繁母猪数量,稳定能繁母猪保有量和生猪饲养规模。

3.推广新理念,防范疫病传播流行。养猪业最大的敌人是疫病,然而控制疫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就是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因此,引导养猪主体应用新理念、新模式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尤为重要。一是加强猪群基础免疫。建立科学程序化免疫制度,做好普通疫病按程序全面免疫,口蹄疫、猪瘟主要疫病在首免的基础上至少加强1次免疫,提升猪群免疫抗体指标,提高抗疫病能力。二是实行育肥猪批次化养殖模式。推行育肥猪批次化养殖,实行饲养过程全进全出,每出栏一批生猪后对圈舍、养殖设施及环境彻底大清洗、大消毒1次,并空栏21天以上,“非瘟”等主要疫病环境检测阴性后再进入下一批猪,确保饲养场所、环境安全可靠,依次循环生产。三是建立科学消毒和隔离屏障。养殖生活区、生产区各建立车辆和人员消毒通道,并落实消毒措施和管理制度;每栋圈舍门口设立消毒池,圈舍饲养人员、工具固定,以防交叉;在距养殖区1千米以外建立生猪中转站,引进和新购猪源在此隔离观察21天以上,确定健康方可转运养殖区;同时,出栏生猪由生产区转运到中转站出售装车,以防外来车辆污染养殖生产区。

4.强化养殖业污染治理,降低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防治是促进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乎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为此,环保和农业部门应牵头依法依规制定和落实养殖业污染防治办法及措施,并按照镇(办)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监管责任,督促养殖场户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坚持督导养殖主体完善粪污处理设备,做到养殖场户配套有匹配饲养规模的固液粪污收集处理设施,且设施建造均要达到防雨、防溢流、防渗漏。二是全面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使养殖场户固液粪污做到全量收集发酵熟化后还田利用,严禁固体粪污乱堆废弃、液体粪污乱排等污染环境行为。三是督导养殖场户开展养殖环境治理,坚决禁止乱堆、乱排,及时排查养殖异味(臭味)对大气候污染和人居环境影响,指导采取生物处理等方式降低养殖异味(臭味)。

三、结语

目前,生猪产业发展正处在高速转型升级阶段,要做大保供给和稳价格同步,生猪产业必须形成稳基础、控产能、产出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调控有效新格局,要适应新形势下养猪业发展需要,使养猪业既能应对市场风波,又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疫情形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养猪主体应结合当下新形势,立足实际把握好应对市场和防范疫病“总开关”,不依不靠,不谋暴利,合理规划定位规模群体,稳定产能,应用科学理念和新模式防范市场及疫病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殖业粪污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2020年养猪业盘点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规模猪场不同粪污处理模式和利用效果对比分析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加强养殖业抗生素监管 织起食品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