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涛,陈 佳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了对于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要求,将其纳入“双一流”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工作,旨在通过打造一批体系健全、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的提升。2021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总目标:着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转化、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地、实用型科技成果孵化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引智引业的桥梁和培育地。该意见明确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联合体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
中国高校每年科研收入超过2 000亿元,在科研经费投入增长和专利补贴政策下,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10年全球第1,但专利整体转化率不到10%,远不及美国的50%。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超过25万件。单看专利数量,我国高校已经远远将美国甩在身后,连世界高校排名第2,以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闻名的斯坦福大学,2020年有效专利为2 117件,仅为清华大学的20%,但清华的专利转化率只有9%,不到美国的1/5,庞大的数量背后,专利注水现象严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的调查中,高校、科研单位表示,被搁置的专利中,40%以上是为了完成专利评审或考核、获得奖励等目的。真正有价值的那部分专利,很多也无法落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将科研与产业界相结合的能力。将科研落地市场,往往需要技术转移机构牵线搭桥,而我国缺乏这种能有效对接实验室与企业流水线的第三方。2019年,中国仅有6.4%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并且主要职能是辅助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和成果评审验收,如何将成果投入市场转化为实际收益则悬于真空。据调查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5%,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项目人均数为0.78件,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再加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雪荣分析:“可以被企业转化的科技成果极少,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其研究开发还很难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这是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转化成果特性、转化意愿、传授能力、信任关系、吸收能力、转化能力等内部因素影响,也受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政策与制度促进、社会文化塑造等外部因素影响[2]。导致以上这些情况,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有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化,缺乏完整系统的政策指导,虽然中央、省市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政策,但学校对应的配套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往往是学校科技处单打独斗式地推进。高校应不断自我改革完善与科技成果相关的管理体制及机制,逐渐使高校的科技成果通过转化管理部门,从多个机关部门的“分段式”管理,发展为能够提供“一条龙”专业服务的统一机构[3]。这里的统一服务机构应从顶层设计入手,联合组织、科技、国资、财务、设备等多部门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考核导向基本和普通本科高校无区别,还是强调纵向各类基金、奖项、论文等,对于横向课题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不纳入关键考核指标和职称晋级考核。应在各级应用类科技项目中明确项目承担者的科技成果转化任务,设立与转化直接相关的考核目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及依据。对各级应用类科技项目结束后的绩效跟踪评价,重点关注项目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应用推广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作为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与职称评定、科技奖励以及后续配置科技资源挂钩。
目前,从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人员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员和科研岗位人员,但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不仅需要高校行政工作经验和技术开发经验,更需要的是技术转移转化市场运作相关的多面手,懂技术会管理只是一个方面,懂得法律、知识产权、金融、技术评估、企业运营等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高校技术转移工作中最为稀缺的资源。政府层面应予以政策指导,建立技术转移经理人专业职称序列,建立专业化、梯度化、本土化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训与实训体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技术转移专业,系统化培养专业人才。
金陵科技学院作为南京市属地方性应用本科高校,一直秉持扎根南京、融入南京、服务南京、贡献南京,走面向南京市的区域成长发展道路,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道路,学校围绕政策、机构实体化运营、知识产权平台、特色示范4个方面对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做了初步探索。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发〔2016〕107号)、《南京市争当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排头兵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宁政发〔2016〕197号)等文件精神,金陵科技学院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成立学校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小组,制定《金陵科技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金陵科技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金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办法》《金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章程》等。学校鼓励师生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对学校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给予适当奖励,同时明确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转让或产生收益扣除成本后,95%的收益归个人、5%归学校所有。同时,技术转移中心正结合国家新的政策精神对中心人员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2.2.1 实体化运行市场化
金陵科技学院一直注重并大力开展实体化的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转移新机制,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推动学校科技资源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学校先进实用技术向企业转移及产业化。该中心依托南京金科院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设立技术转移基金,打通成果从实验室到商品的转化通道。利用转化收益设立的校内转移基金,弥补高校成果从技术到产品、商品的中间环节缺失,实现技术成果增值;运行经费主要来自利用转化收益设立的校内转移基金、学校划拨的经费和市科委资助的技术转移建设费,目前每年都有至少100万元以上的经费来源,确保中心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公司已部分入驻学校新建的科技大楼,中心现有办公场所近200 m2和展示区200 m2。
2.2.2 人才团队专业化
金陵科技学院技术转移中心下设6个机构:综合办公室、信息部、项目管理部、财务部、国际部、技术评估部;采取专、兼、聘、临时等形式,通过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和引进技术经纪人等渠道,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该中心依托学校人力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过硬的人才团队。技术转移中心设有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金陵科技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目前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19名,委员分别由各学院(部)分管科研的院长担任。技术转移中心经营委员会是技术转移中心的日常运营机构,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执行管理委员会的有关决策和技术转移中心的日常运营与管理工作,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
2.2.3 信息化建设
构建金陵科技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网站和南京知识产权导航平台。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宣传中心,加强对中心的科技成果、成熟技术的综合与集成,将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及时上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学校建有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心、南京市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和金科院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3个机构。省级研究机构主要开展知识产权学术研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咨询等工作;市级基地主要对企业家进行知识产权培训,举办17期“高级研修班”“提高班”,培训1 000人次,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学校连续8年获得“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校办企业以南京知识产权导航平台为载体,提供知识产权交易、供需对接、技术项目产业化等服务,提高与技术交易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南京金科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与南京市科委等9家单位联合成立南京科技创业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南京科技服务智库,已在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等4个园区挂牌服务。
(2)培育了高质量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幅提升。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如将师生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收益的95%分配给取得该项成果的主要科技人员。政策的有力执行,极大地推动了成果的转化,学校的知识产权在宁转让数量由2013年的1项增至42项:机电学院团队的“基于重力场环境下计算机视觉空间识别”技术成果(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以1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南京原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机电学院团队的“大型活动云打印软件服务系统V1.0”以23万元转让给南京韵奇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控学院团队的“自动平衡式四轮车底盘”发明专利以9万元转让给江苏铨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累计达9 000多万元;在中心的培育下,获省市厅级各类成果奖总计23项,其中1项科技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科技成果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学校的校企横向转化项目及在南京本地转化的占比稳步提升(见表1),学校的知识产权在宁转化占比较高(见表2),这些都切实体现了学校的南京化特点。
(3)转化项目成效突出。城市公共建筑防灾减灾服务系统技术产业化项目、基于互联技术的智慧公交综合服务平台技术产业化项目、青奥会云打印项目技术产业化项目、特种蔬菜功能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物联网工程创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这5个项目,由于项目技术含量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联网工程创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2014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表1 金陵科技学院2015—2018年横向项目数、合同金额及在南京转化的情况
表2 金陵科技学院2015—2018年知识产权在南京的转化率
(4)获选南京市“三权”改革试点高校。作为南京市“三权”改革5所试点高校之一,全面落实南京“三权”改革试点要求,积极探索科技工作新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创新源头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机制创新、示范引领等,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和效率。
(5)助推高水平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16年学校“金科创客汇”成为南京首个国家级高校大学生众创空间。学校与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等合作成立的天使投资基金达到500余万元。“金科创客汇”为创客团队提供资金扶持、知识产权、法务咨询等各类服务,有效提高企业成活率。目前,大学生创业园常驻学生创业项目达到55个,31个团队取得营业执照,10个团队获得基金支持,3个项目被评为市级优秀项目。部分学生专利成果已完成转化,为创业项目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金陵科技学院认真贯彻南京市委1号文件,认真做好“两落地,一融合”工作,结合行业实际,通过不断完善中心经营能力、营造多样经营环境,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契合度、活跃度、创新度提供根本保障。发挥学校的特色,作用于行业,服务于地方。
2.4.1 贯彻落实“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南京战略见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学校积极行动,坚持贯彻落实“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分别与江宁区、秦淮区、栖霞区对接,取得了积极进展。“两落地,一融合”持续深入推进,不断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发展。学校与江宁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江宁台创园600+400亩新校区和江宁区高校融媒工作站等。学校与秦淮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陵科技学院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顺利开园。与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明孝陵博物馆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校企合作服务主导产业,与江苏电信、江苏移动、江苏联通、南京公路发展集团、多伦科技集团、帆软软件等多家企业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2.4.2 搭建“一园四区”的大学科技园科技载体
学校不断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江宁园区、白下园区等新建不少于7 000 m2的孵化场地,为重点优势学科科技成果产业化铺就道路。江宁园区为学校与中科院软件所、中兴通讯等单位共建的南京软件研究院、ICT产教融合基地等新型科研机构提供创新创业服务;高淳园区与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消耗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就共建园区打印复印机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签订合作协议。
2.4.3 国家级众创空间载体建设
学校“金科创客汇”大学生众创空间已被批准成为国家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创客培育、项目孵化、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探索借助学校科技成果服务平台和与校外科技服务平台合作的机会,推动一批有科技含量、有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出台更多的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以引领更多的大学生创客进行科技创业,逐步完善创客汇在成果转化工作上的制度设计和转化工作的方法。
2.4.4 充分发挥71个省市级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平台作用
学校大力实践“南京化战略”,高度重视校地互动,与南京市科委、农委、经信委等签约共同推进产业行业技术创新,成立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开发转化平台;与江宁、高淳、秦淮等区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区,推进人才、科技等资源与产业集中区资源有效对接;与在宁行业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的技术创新平台71个,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2.4.5 扩展国内外知名企业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学校与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多个领域共建实验室。与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共建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与ABB共建了“ABB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兴通讯共建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共建了行业内最先进的智能化、自动化实验室及应用创新中心。学校引入先进的软硬件设备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提升了教学和科研水平,并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品孵化平台,促进企业项目工程师与师生开展互动交流和培训合作,推动深度产教融合服务南京产业发展需求。
“应用型大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国外的应用型大学是这样,我国的应用型大学也必须以此为自己的任务”[4]。金陵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聚焦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方面努力探索,并为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一条可良性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