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 军
(甘肃省临泽县平川水利管理所,甘肃 临泽 734205)
水利工程景观化一直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当前针对水利工程景观化建设主要是针对大型的城市滨水空间或是水利风景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关注程度较低,造成农村水利设施只能发挥其实用价值,无法形成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乡村特色景观。对此,本文探讨了农田水利工程和乡村景观的内涵和联系,对两者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融合策略,旨在寻找到农村水利资源的景观特色,帮助其由单体功能向复合化空间过渡,在丰富乡村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代表的独特乡村景观。
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发展已久。北宋年间便有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详细法律规范,建设农田水利被置于农业生产的顶层,其发展完善为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其概念进行明晰,农田水利就是指通过复杂的各种技术对农村的水资源进行拦截、调控和使用的复杂工程,其对于提供生产用的灌溉水、调节地区水资源分配状况和防止各种旱涝盐碱灾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的重点。自古以来,农田水利建设涉及的内容便十分多样,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控好每一份水资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防治灾害作贡献。农田水利工程与我国的“三农”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时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作为重大发展策略一直被稳步推进,这也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1]。
乡村,广义上为处城镇区域以外的非城镇人口聚集的所有场所,包括农村人口居所和农业生产场所等;而狭义的乡村则排除了农村地区不具备经济开发性质的荒野、少有人口居住和活动的区域,针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狭义的乡村进行。人类社会的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乡村景观即是农村人口在参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景观,主要包括乡村的自然风貌、建筑设施和相关的生产、生态以及人类生活等,是自然与人文的复杂结合体。由于划分的标准非常多样,因此乡村景观也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与生产相关的景观以及与生活相关的景观等[2]。农田水利设施主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与农田水利相关的景观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践来看,各地均有将水利工程进行景观化处理的案例,但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实际操作中热门更多是将城市滨水空间和一些大型水利设施改造成景观,而将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为乡村景观的实践还比较少。将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景观改造,探讨具有独特乡村特色的农田水利工程是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从单体功能过渡到空间角度的复杂蜕变,其以乡村水利工程为主导,因地制宜探讨了乡村景观的具体营造方式,将农田水利工程的独特工程元素转化为专属于乡村的景观元素和文化印记,不仅美化了农村风貌,更开发了水利工程的新功能。
作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这也是制约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在本质上还是功能性设施,因此农田水利工程景观应当在满足其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其生态效益,服务于乡村居民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当前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和实践尚在不断发展之中,但将两者融合起来具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一是完善乡村景观建设,丰富其景观种类,促进农村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将农田水利纳入乡村景观建设中,并在尊重水利工程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其景观类型有助于协调不同景观。二是为优化乡村空间景观环境作出贡献。将两者融合,不仅能提高乡村空间的针对性,还能使其功能更加科学有效,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三是为有关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探索两者的融合路径有助于为建设乡村水利风景区和划分乡村景观营造方式提供参考。
景观空间是指建筑以外的空间,其呈现出开放、多层次的特点,乡村景观空间开阔,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且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充分融合了乡村生产生活和民俗文化元素。而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导的乡村景观空间以水利设施和水环境为主导,在探索功能性的基础上充分探讨了水利工程、自然环境和植物风貌的结合路径。根据其不同的表现特色,可以分为水域空间、农业生产性景观空间、水工构筑物景观空间和乡村文化内涵空间。
水域空间指水利工程水域景观,其以水利工程设施为营造主题,依照常见的农田沟渠、水景、管道等为设施设计景观序列,同时也包含了江河、溪流等常见的自然景观,水域空间将人工设施与自然水环境充分融合,并寻求了保护自然与开展农业生产的平衡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引领下,水域空间将各类乡村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纳入到景观规划方案中,并以独特的设施为乡村环境增添了独特的风景。
农业生产性景观空间主要是指依照农田水利工程所涵养的绿色生命系统,即主要以农作物等植物构成的独特景观空间,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涵养下,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多支持,在设计生产性景观空间时,应当重点展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果,如防风林、农作物整齐生长的农田、整齐划一的农田植物小道等,要重点从绿色、充满生机的植物景观着手,以增添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乡土气息和生命气息。
水工构筑物主导空间主要包括了水利工程中的水工构筑物,如堤坝、沟渠、泵站等,这类景观元素相较于生产性景观更为生硬,因而在景观设计时也更需要去除其生硬刻板的气息。在优化乡村整体景观、促进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合理运行的基础上,设计人员要把水工构筑物的特点坚持从点、线、面等方面柔滑构筑物的边界,并使之成为统一美观的景观空间。常见的手法就是在设计道路系统和沟渠系统时避免干瘪生硬的施工方法,而是加入植物等柔和的元素。
乡村文化内涵空间主要是对乡村历史文化和建筑元素的应用和保护,其主要指人文类型的景观,包括独特的农村建筑、节庆民俗、水文化风情等,文化内涵空间更看重景观内部的人文内涵,其在设计景观时更多从宣传和保护乡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如独特的梯田种植,通过将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系统与梯田景观相结合,其实现了文化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兼具。
作为生产景观的一部分,工程景观主要包括灌溉景观和排水景观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因而在设计景观时必须重视突出设施本身的功能,再结合本土特色赋予其文化功能。农田水利设施有很强的观赏功能,为了将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发展,相关建设人员要兼顾农田水利的工程特色和文化特色,以设计出优美动人、兼顾实用价值和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群。一方面,农田水利景观是与水有着密切联系的景观,对此要充分利用和规划好水的走向,根据农田的水体空间来设计相应的水利景观,将水域划分为静态水域和动态水域,静态水域可以利用水岸植物、亭台假山等元素来完善景观,而动态水域则可以借助排水、灌水等设施来搭建动态水景。如建设以瀑布、跌水为核心的动态水景,通过灌溉设施和田间排水设施就可以搭建落差,从而形成动态的水景[3]。或是通过修建河道的形式来形成流水景观,部分农村地区通过修建大型的水库大坝等来进行蓄水,在蓄水时形成了优美的静态景观,可供农民生产生活用水,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在进行泄洪排水时又形成了动态的景观,展现出了水体喷薄的美感,作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独特表现形式,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农田水利景观属于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景观,为此可以将其与工程类景观相融合。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特性,可以将其划分为灌溉、取水、田间排水和水工建筑等不同的部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其设计成相应的工程景观。如在设计取水景观时可以设计堤坝、泄洪建筑物等,如都江堰水利枢纽。此类景观融合建设还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和资源特色,从而形成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如云南省独特的梯田种植形式,西南山区的地形主要以高山和丘陵为主,而梯田景观则是丘陵独特的景观形式,其不仅顺应地势充分发挥水体功能,更形成了美丽的梯田景观。在结合地形特点对梯田进行工程改造和加固的基础上,独特的工程景观得以显现。
在开发农田水利景观时,还要充分考察农田水利工程的文化效应,挖掘农田水利本身的文化价值,将水利设施与相应的文化景观进行融合。农田水利工程的文化效应十分多样,包括工程项目本身的文化、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和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可体现在具体的施工和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此,除了体现工程的景观风貌,还可以在水利工程旁放置完工的石碑等,记录水利工程施工的时间和施工成果等,展现工程项目本身的文化。还有包括水自身的文化,独特的乡村水环境供养了一方居民,更为农田水利设施的施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必须重视挖掘水文化的内涵。如本地诗人描写水的诗句歌词,有关水的独特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这些都是水利景观的水文化内涵。我国早有编撰相关书籍的典故,有关大禹治水、李斌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文化故事历来为人所熟知。
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展现了农耕文化和农业人文文化,为此必须将工程与农田水利文化相联系,让农村居民和外来游客感受农田水利文化的魅力,在增加农村景观吸引力的同时激发游客们对于农业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带动农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多助力。如都江堰、郑国渠等都展现了我国古代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助力,也展现了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将水利设施与文化景观相融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还可以挖掘农田水利设施的文化故事,建设乡村水利景观博物馆、微型展馆等,让更多人了解到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4]。
将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以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维护农村风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在充分考察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特点和当地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工程景观和文化景观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农村农业生产和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未来针对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建设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规划和建设人员要努力学习有关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的知识,从而为农村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