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霜,刘 飞
(1.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2.四川省普格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四川 普格 615302)
2020年11月17日,以普格县为代表的凉山7县打赢了脱贫攻坚硬战,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也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我国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阶段,农村工作主要内容也由“两不愁三保障”全面上升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21年4月29日,我国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针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和规划,指出应该充分发挥农村资源、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发展休闲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大力支持休闲农业等建设[1]。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的重要节点,统筹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成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将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外学者比较注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对农旅融合,包括模式、影响因素、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确保研究结果更具有信服力[2]。国内学者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范围更具广度,涵盖了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所有维度,包括概念探讨、动因分析、机制研究、互动效应及融合度的衡量等。张圆、曹艳萍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休闲观光农业为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应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坚持产业融合思维,推动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的建议[2]。庄伟光等通过广东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农旅融合“动力—运行—互动”的三维机制作为研究点,系统分析了三维机制下农旅融合发展的概况[3]。张亚茹通过安徽省六安市的案例,指出要有效发展农旅融合,应该注重特色发展、资金支持、创新意识和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内容[4]。殷宪源、叶明琴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玉林市休闲农业未来的发展的内外因素,提出要避免千篇一律,将农业品牌与农村旅游相结合,打造鲜明旅游品牌[5]。
虽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但就既有研究来看,目前针对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相对欠缺,尤其是针对脱贫攻坚“硬骨头”的凉山州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本文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分析凉山州彝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2018年1月,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2021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着力开发休闲农业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2021年5月,四川省发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强调脱贫地区要深挖农业农村生态内涵,支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发展,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还要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稳步推进和相关政策的颁布,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攻坚以来,凉山普格县持续强化基础设施补短,取得了巨大改进。脱贫攻坚期间,普格县共投入9.11亿元,实施国省干道、通乡油路和通村硬化路1374.7km,硬化组道户道1263.9km,实现全域内通畅通达,S71线西昌-普格-宁南高速公路项目持续推进。投入资金1.09亿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1.9万户,实现通信网络、广播电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投入1.63亿元,完成30个乡镇88个村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村级民俗文化院坝135个,配齐30个村“村村响”设备,创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6个[8]。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完善,特别是道路的优化和高速公路的连通,使得普格成为四川通往云南的重要通道,既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又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出行条件和更优质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优越的区位条件。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渐转变,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为25973.8元,2018年为28228元,2019年为30732.8元。我国居民人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2086.2元、2225.7元、2513.1元,比例从8%增至8.2%[9]。我国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逐步增加,消费观念也更加开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农家乐和茶楼,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有了更多受众与市场,为其进一步融合发展带来支持[10]。
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普格县位于四川西南、凉山州东南部,是以彝族为主体的聚居县,气候宜人,冬无严寒春高温,夏无酷暑秋凉早。拥有着浓厚的彝族民族风情,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发祥地,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民族特色以及地方特色浓厚。彝族婚俗、彝族年、葬礼古朴等,都保留着古老的传说和神秘的色彩,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彝族火把节文化之乡”等美誉。普格县境内有九十九里温泉瀑布,号称“川西南第一泉”。4A级螺髻山风景区保留着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地质遗迹,还有探幽胜地耶底玛瑙洞、塞外风情浓郁的海口牧场、乌科牧场等特色自然旅游资源。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经披砂、松林坪进入普格境内,留下了红军树等红色文化。普格浓郁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为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普格县属于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由于前期主要以脱贫攻坚、解决人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为主,在乡村旅游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开发规模、开发力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普格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未注重民族地区可开发的深度、广度与内涵,没有注入民族特色精髓,缺乏全面、长期、可持续的统筹规划,周边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优质的旅游资源未形成规模效益。
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收入较低,导致了给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经济支持不足。而且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投入较大,包括前期开发、租地购房、采购设备等等,存在回笼资金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等问题,使得开发商不愿意冒险投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导致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公共交通不便,很多地方没有直达车;食宿场所配置较低,部分环境卫生较差;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紧急报警器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区域设施陈旧,缺乏维护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无法充分满足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使得依托现代农业打造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难以充分发展[11]。
服务意识和接待水平对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接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农旅融合项目作为新型旅游形态的一种,是人们假期放松的重要方式,优质的服务和接待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受。就目前看来,普格县现有从业人员存在学历较低,缺乏专业培训,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意识较差,信息传递受影响,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对于突发状况难以应对等问题,导致接待能力受限,影响客户体验,阻碍后续发展。农旅景区从业服务人员,与游客直接接触,服务人员能否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将对游客旅游质量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由于客观问题的存在,“顾客至上”“宾客至上”的意识较为淡薄,接待水平和能力欠缺,这将不利于普格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长效、高质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各地纷纷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宣传本地乡村特色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体验,大大促进了当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普格县对外宣传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交通相对闭塞,距离发达城市路程较远,传统宣传方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少数民族同胞,最初的经营受众只针对于周边的朋友亲戚和本地消费者,缺乏对外营销意识。三是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宣传力度,对微博、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推广方式也并不熟练,导致宣传力度不够,无法让外地人知道本地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影响其扩大化发展。
在农旅融合过程中,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创特色项目,打造特色品牌,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取得良好发展。民族地区有独具特色的习俗、符号、语言、美食、建筑、服饰等,可以充分运用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形成民族特色主题农旅项目。让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特色农业项目、品尝彝家特色美食、体验彝族达体舞等民族文化。民族地区保存了良好的生态系统,环境优美,景色独特,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生态的特点,注重其开发的深度、广度与内涵,打造高品质农旅项目。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的优势,同时注重农旅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民族地区造血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建设完善各级道路系统、硬件设施,为民族地区农旅融合发展注入重要力量。一是加强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乡村振兴阶段,政府要充分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给予政策、资金、贷款等多方位支持,鼓励农民、返乡人员创办农旅项目,引进开放商投资农旅项目。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开设旅游专线。利用互联网建设交通数据平台,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和汽车时刻表,方便游客出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住宿、餐饮条件,配齐停车场、公共卫生、紧急报警器、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安排专人负责公共设施管护。
就业局等相关单位在技能培训时,可在传统的种养殖业培训、厨师电焊培训等项目基础上增设服务业培训课程。不仅能增强就业人员竞争能力、服务意识、接待水平和能力素质,提高自身应聘优势,提升就业率,还能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管理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游客参与民族农旅融合项目的满意度,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地方职业学校的作用,积极探讨农旅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服务意识培训,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农旅融合发展需要的课程,培养“学得进、用得上、用得好”的农旅从业人员。
随着我国电商行业和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也必然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要扩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运用好新信息时代红利。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投送广告、宣传短片;利用网络自媒体的经济效应,与网红合作“直播”推广农旅产品;通过VR全景技术,实现在线观光旅游;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宣传,吸引游客,让优质农旅产品出得去,引得进,能盈利。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扩大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对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有充分的认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