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舜豪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而人才才是推动产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农业本是一个吸引人才较弱的产业,把握住“互联网+农业”的潮汐,将“互联网+”与新时代的农业深度结合,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打开新的篇章。而农林类高校拥有着大量人才储备,因此新时代的“互联网+农业”可以从农林类院校出发。
从《2020 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可以看到,我国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在2018 年达到了61 452.60×108元,同比增长5.84%,到了2019 年,全国粮食生产更是创造了历史新高[2],“互联网+农业”也因此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保障。
根据欧特欧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0 961.6×108元,同比增长23.5%,说明了我国的电商正在快速向农村普及,农村的电商受众也在快速增加,而农村的人口仍然占着中国的大部分比例,也有不小的消费能力。现在“互联网+农业”不仅有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充足的资源储备,还有日益变大的消费市场。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在线平台,能够降低传统经销商在销售环节中的抽成并且提高物流仓储效率,为农业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3]。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技术接入农业,使得部分农企也拥有了与世界经济新模式接轨的可能[4],继续焕发农业的第二春。
在没有“互联网+”的数据支撑下,以前的农民会根据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变化盲目的种植自己认为会得到高收益的农作物,但却不知道具体应该种植多少,养殖多少,如何做到单位产值成本最低等。而市场上的农产品随着大量人员的涌入,大量农产品的上架,反而会造成降价甚至滞销等情况。假如通过“互联网+”分析市场上的农产品种植、收成、用量情况可以制作出相应的数字模型[5],精准生产,帮助农户做出科学的决策,减少盲目的投入与浪费。
2015 年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 年出台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都表示出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对农业转型“互联网+”的扶持政策是真正被落实。要充分把握好这个时间窗口,充分利用政府扶持的政策,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商,更是能与文旅完美的结合,创造一片新的蓝海。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可是近年来又撞上了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人们不敢外出长途旅游,于是对周边游的需求逐渐增加。在这方面浙江走在了前面,随着浙江千村千面的工程推进,每个村庄都有了新的面貌,新的名片,且有些机灵的浙江农村更是利用了这次千村千面的推进,结合了互联网手段,打造自己村庄的新名片,吸引游客,不仅仅是农产品带来的收益,旅游业更是带来了一个新的财富增长点,也为城市的消费者带去了一个新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这个全新的应用风口更是能为农村带去不少的活力。
在互联网电商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已经占据各大电商平台流量优势的销售用户,因为其运营效率高,运营资金充足,占据了绝大部分优质的流量,整体销售规模更大。而这些商户也在日常中霸占着榜单,断绝了一些想进行转型“互联网+”的优质小农户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的垄断之势,使后来者无法在现有的电商机制中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
且因为目前的电商平台的推荐机制也存在的一定的弊端,存在着一些头部互联网农企利用复杂的推荐机制或者是大量的现金补贴垄断流量的情况,使得后来者无法获得流量,打不开销路。
初步转型的中小型农业产品销售用户,由于其规模小,资金不够充足,亦或是经营人员不懂“互联网+农业”的运营等因素,因此无法有效获取流量,导致其整体产品周转速度不足,部分农产品会比同行的损耗要高,造成了其成本高居不下,无法与同行竞争。同时由于小型商户线上运营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维系客户,售后做的不够理想等因素,导致整体商铺好评率较低,优质流量的获取更加艰难,流量就更加趋向于头部互联网电商。
截至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农业”仅仅是促进了农产品的供给销售,而并未对农村生态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没有充分融入体验、餐饮、旅游、娱乐、工艺品等生活服务领域。而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的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而农村生活体验,文旅结合的“互联网+农业”也一定将会是下一个市场爆发的热点之一。例如现在也有个别农村通过对村容村貌的改造,挖掘出本村特色的历史,打造每个村的“个人名片”,结合自媒体账号的运营,进行对村庄的深度挖掘,打造城市周边游的一大好去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周末生活的同时也给农户带来了新的财富增长点,不可谓不是一举两得。
虽然政府不断鼓励与支持农业推广技术,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其中首要问题就是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户是没有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一辈子也都待在农村之中,鲜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了解不到外界的最新技术和种质资源。而农业推广人员综合素质高低不一,高水平的更倾向于去一些发达地区进行推广,因此,加剧了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这个行业引进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标准,能大大帮助农户,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户,或者是一些刚起步的农业企业,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与外界鲜有交流,平时大都在田间地头埋头苦作,对于“互联网+农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不会对其产品进行包装,不懂得平台利用推荐机制进行引流,在电商平台上竞争力孱弱,销售成本高,转型困难。
普通的农户没有大型农业基地那样的优势:有着高薪聘请的优质农技人员,有着专业的育种栽培技术。随着种质资源的发展,其竞争力越来越弱,无法投入更多学习新的技术或获取新的种质资源,都会使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其产量下降,营收下降,慢慢地脱离主力队伍,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普遍农户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是在实践耕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缺少了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他们不懂得文旅结合的农村旅游开发,不懂得电商平台的运营,也在新产品的种植上存在着操作不当的问题。种种理论知识的缺乏只能造成他们成长的速度缓慢,逐渐在大农户面前失去竞争力。传统农户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人的指点,结合他们多年的劳作经验,能更快地跟上与大农户之间的差距。
无论哪个行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农林类院校具有其他所有互联网平台所没有的先天优势,培养了大量的农林类的专业人才,从生产端、销售端、物流端、售后端全程覆盖。农林类院校可以强强联手,基于每个院校的地域基础和特长优势,与生产一线合作,动员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为农户们带去最新的栽培育种技术,管理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量,保证品质;帮助农户们搭建起品牌,根据产地优势进行区域化分工,避免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创建一个全新推荐机制的平台,并让院校的专业人员成为质检人员,根据产地和每天每批次的质检报告进行推送,让好的产品获得更多地流量机会。而不是像头部互联网平台根据销量或流量买断的推荐机制。
农学大类的专业课程设计中以理论为主,实践相对不足。许多学生光有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却无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产学研相互割裂,是目前农林类院校的一大弊病。农业知识不仅仅是靠老师的传授,更是需要深入一线去实践、去操作、去体悟,这样才能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展开实际应用的研究,由此才能更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加速产业的升级。因此,农林类院校在培养人才储备的过程中,既能深入一线带给农户真实的帮助,也会为新一代的农林类人才带去给广阔的实践天地。让他们早早地了解和认识农业生产的真正情况,更早一步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亲身经历的实践感受,这部分学生更加能对这一行有客观的了解,毕业后就更加有信心投入到行业中去,有信心能在这一行中摸爬滚打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同时,这些新鲜的血液能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农业每年都会出现在国家的一号文件中,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尤其是近年来的“互联网+”风口,更是政府与高校共同提倡的一个崭新的窗口。不少地方政府和高校都鼓励学生返乡创业,深入基层,有着不少的政策补贴,以及校友和老师的人脉资源,拥有着比非院校出身的同行更优质的信息渠道以及资源渠道,有着天然上的优势,这无疑能增加不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随着储备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生产端不断升级,帮助农户树立起独有的品牌形象,促进农业长远的发展[6],搭建有高标准质检和平等流量推送的平台,为传统的“互联网+农业”赋能,促进产业升级,为生产一线的农户带去扎实的技术储备,种质资源、产品运营等方面的知识。搭建起来的新平台新机制及专业的运营方式,能给整个行业带来更高的单位产值,而这些高产值能给专业农技人员和农林类院校带来更高的创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且为消费者带去了一个以农林类院校为主导的,有坚实的专业力量保障的平台,确保了食品的品质和新鲜度[7],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购买;为农林类院校学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学生和技术人员有更多的职位选择,让农户的种植技术和作物产收有一线技术的的保障,让产业进行更一步的升级反哺从业人员,产学研结合,形成一个有机闭环。
农林院校的学生们不仅更加了解农业生产,对农村的生活生态也会比其他人了解更快。通过挖掘每个乡村的历史文化,打造崭新的乡村文化名片,并进行互联网化宣传,例如在抖音等平台上进行宣传,帮助乡村改头换面,加速推进千村千面建设,让每个乡村又变成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能拉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边界,让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更加密切。
充分利用农林类院校的先天优势对“互联网+农业”的再赋能,将理论基础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科学地为指导行业发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农业”窗口,在政府和高校的政策支持下为农户增产增量增创收,为用户保质保量保新鲜,为农林学子增加就业岗位,为农业发展带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