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红
(兴隆县兴隆镇人民政府,河北 兴隆 067300)
当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在国民经济用水总量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并且灌溉地区逐步北移,因而农业灌溉用水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需要通过高效利用农业灌溉水资源保障农业产业的平稳发展。
我国总体水资源量有所下降,虽南北方地区水资源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耕地面积逐步向北方聚集,截至2015年,北方耕地面积增幅为4.1%,而单位面积耕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6%。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农业受干旱缺水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主产区锐减至7个省,且逐步北移,使水土资源错位现象逐步严峻,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灌溉水资源的紧张度。
目前,分布于常年灌溉区及补充灌溉区的农业主产区有7个。从作物播种面积来看,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虽小麦播种总面积有所下降,但北方地区的小麦播种量占比仍超过了67%,其中80%左右集中于黄海及淮海地区。此外,北方是玉米播种面积的主要增长区域,增幅高达88%,这三大作物播种面积也逐步向常年灌溉区及补充灌溉区集聚,农业灌溉水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
北方地区仅有松花江水域的水资源未超出国际警戒线,其他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均超过了总水量的40%,其中华北地区占比高达118.6%,且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逐步增加,导致包括黄淮海平原及松辽平原在内的许多地区地下水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因冬小麦及夏玉米的种植,华北平原也采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因而导致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域形成。
由于受到土地分散经营模式的影响,农业灌溉用水也具有分散的特点,当前所应用的节水灌溉方式规模不大且较为简单,未实现大面积的高效节水灌溉,限制了节水灌溉制度的推行,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中,喷微灌面积占比只有13.7%。
2.1.1 大力推动高效灌溉及渠道防渗技术应用
大力支持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升灌水效率,争取在10 年内,将节水灌溉面积提升至0.57×108hm2,确保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0.33×108hm2。确保华北等地水资源匮乏较为严重的区域可全面实现输水灌溉,并广泛应用喷灌及微灌技术。
2.1.2 实施适水种植,降低农业灌溉水量需求
结合农作物水量需求,综合分析灌溉水地区分布规律,采取适水种植方式规划粮食作物布局,实现小麦南移,减少华北地下冬小麦种植中过度地下水灌溉的现象,加强马铃薯等旱作农物种植,在保障小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灌溉水量。缩减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灌溉玉米种植面积,增大高粱等耐旱作用种植范围。
2.1.3 推广调亏灌溉制度,深入开发作物高效用水潜力
以作物生育期水分较为敏感的特点为依据,建立与推行调亏灌溉制度。可于华北平原推行冬小麦调亏灌溉政策,并实施夏玉米雨养制度,将小麦减产率控制在13%之内。既能保证稳产,也可使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10%。非灌溉区应实行粮草轮作制,采用种养结合模式,推行旱作农业,通过降低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得到休养。
2.1.4 强化农艺节水措施应用,降低无效耗水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坐水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农艺节水措施,提高抗旱剂及保水剂应用量,从而有效规避农田无效耗水现象。
2.1.5 加强节水管理,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
地下水开采方面要做到浅层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深层水开采量的有效限制,严格控制开采总量,在管理力度加强的基础上保障采补的有机平衡。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较多的区域,可利用井渠结合方式进行开采,保障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地下水开采量已超出范围的区域,要对其开采及利用给予严格管控,做到本地水资源有效节约,并加强外来水的引入,通过深层地下水资源保留做好水资源储备。
2.2.1 适水种植+集雨节灌+农艺措施+生态措施模式
粮食作物产量稳定性欠佳、生产效益不高的黄土高原西北部区域,通过建立梯田、淤地坝等举措,在适水种植基础上引入集雨节灌措施,加强农艺及生态措施的应用,从而实现高效旱作农业。
2.2.2 结构调整+覆盖保墒培肥+集雨补灌+保护性耕作+化学调控模式
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通过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同时引入覆盖保墒培肥技术,在应用集雨补灌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耕作,通过合理的化学调控保障旱作农业快速发展。
2.2.3 增施有机肥+机械深松+机械化一条龙抗旱坐水种模式
由于东北地区西部为半干旱区,应以横坡种植取代顺坡种植,通过草粮与林粮有效结合,实现旱作农业发展,健全技术体系,利用机械深松整地,并增加有机肥施加,引入抗旱坐水种,基于此模式保证旱作农业发展,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总量。
应做好农业生产中非常规水灌溉区域的规划与部署,加强污染水体的识别,提高农业灌溉的合理性,加大灌溉用水的监测与评价,引入集成应用技术,实现安全与高效的非常规水开发与利用,通过完善的保障机制建立、激励政策推行,结合地区实际状况实现非常规水资源的推广与利用。一是加强再生水利用率,通过水体治理,提升水质,结合地区农业灌溉情况选取适宜的再生水利用模式;二是提高微咸水利用率,通过分析土壤缓冲力,了解植物抗盐性,采用有效灌溉方式将微咸水应用于农业灌溉,从而弥补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不足。
针对农村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的灌溉设施及时翻修,并根据地区情况合理优化灌溉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农村灌溉水应用与管理的规范性。水利部门、灌溉管理单位要共同参与灌溉水管理的政策及制度制定,细化各单位及岗位职责,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灌溉用水节约意识,明确节约用水的价值之所在。可深入农村开展节水培训,教授农民专业知识、强化农民节水技术,向农民传授节水经验,提升农民在节水工程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通过规范的培训指导促进农村灌溉用水效益提升。大力推广旱作高产农作物,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状况调整农业结构,加大旱作、短周期且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农产品效益提升保障农民收入增长。
科技发展与进步下,农业灌溉技术逐步优化与应用,面对当前新型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尚未普及的现状,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与推广滴灌、喷灌、渠道防渗等多项技术应用,通过观念转变提升人们节水的自觉性。政府既要加大新型节水技术的科学投入,也要针对农民开展新技术应用扶助,可于乡镇设立观察点,切实化解农民利用节水新技术时遇到的问题,以此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农业栽培模式的改变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农业灌溉呈现出了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灌溉用水量逐渐趋于平稳,因此,需要通过高效型农业灌溉取代以往低效的粗放型灌溉模式,将现代化技术引入到节水灌溉工程之中,构建高效、环保、智能化的现代化农业灌溉体系。应结合水资源承载情况逐步优化农业灌溉方式,调整灌溉规模,通过适水种植、调亏灌溉、集雨增效等方式推动现代旱作农业发展,基于农业经营新体系要求下,构建集现代化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