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婧婕
對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初读时,惊艳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再看时,倾心于诗意动人的表达;终了细品,则陶醉于深邃厚重的思想。我很难想象,这篇20多年前的小说,所写的内容却是我们正在经历的。
文中的主人公“我”行动自由,物质丰富,却疲惫于“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精神世界如同“孤独寂寞的沙漠”,生活的激情早已被所处的环境消磨殆尽,成为了这个美好世界的边缘人。而与我共同旅行的“她”,则是一位被包裹在地下6000多公里的领航员。在那个不到10立方米、炼钢炉一般的控制舱中,这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要穿着肥大的太空服在地心世界度过余生。
但就是这样一个随时可能与地面失去联系的“孤独者”,仅借由高科技“眼睛”,便感叹溪水的清凉,惊异于碧绿的草原,对一阵清风激动不已,对一朵花怀有巨大的爱怜……
这种超乎寻常的丰富情感,恰恰反映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内心世界的荒芜贫瘠。在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好似一颗颗螺丝钉,为了庞大时代机器的运转而奔波劳碌,在重复的工作中、紧张的学业上、辛苦的生活里行色匆匆。既没有浏览欣赏的悠闲时间,也缺少沉浸品味的自在心态。可能直到我们的内心世界被挤压到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退无可退时,才会发现:我们曾如此迷恋诗和远方,但真正的美好却藏在那熟悉的风景里。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是成千上万个内心麻木迷惘、精神孤独寂寞的群体代表,那我们应如何重拾“遗失的美好”呢?领航员小姑娘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她”对这个世界怀有美好的渴望,珍惜与花草林虫的温暖相逢,反复哼唱德彪西的《月光》抵御孤独。从不曾抱怨萎靡,即便只能通过一个传感眼镜与外界沟通,也要与世界建立一种“感性的联系”,最终竟然“完全适应了这里”,甚至说“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我,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上面的草原”。
同时,支撑着“她”平静面对余生的,还有作为领航员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这是“她”对这个世界的庄严承诺。正因如此,“她”得以挣脱严酷环境的束缚,不仅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
在这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中,“我”沉寂的内心被激活,也重新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也许就是作者给所有困于生活“地心”中的人们,描绘出的美丽方向。那就是在未来世界,我们既要悦纳传感眼镜所代表的高科技,也要不断擦拭那观察世界、留意生活的心灵之瞳。
读完文章,当我再听《月光》时,仿佛看见“她”的眼睛盈盈含笑,如恒星般晶莹闪耀……
(指导教师:仰宗尧)
相较于同龄人对“硬科幻”的喜欢,小作者能敏锐地关注到小说背后的浓厚的人文色彩,通过对两位主人公外在环境、内心世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了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进一步思考了在当下,我们应如何突破生命局限,实现自身价值,真正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感”。
此外,小作者的用语凝练精准,条理清晰严整,表达流畅自然,精美语言的背后是深入的思考,而对于此刻的读者来说,此文又何尝不是我们审视自身的“眼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