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文|尹本臻 王宇峰 杨玉玲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以“产业大脑”为代表的产业链高效协同智慧治理平台,作为行业数据资源价值化的重要载体,日益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业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领域融合应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构建产业链高效协同的数字化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如同现代化城市需要“城市大脑”一样,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产业体系也迫切需要“产业大脑”提供基础支撑。
浙江省数字经济联合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建设模式,是现阶段可行性较强的一种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以“产业大脑”为代表的产业链高效协同智慧治理平台,作为行业数据资源价值化的重要载体,日益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业态。
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数据驱动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产业大脑汇聚行业区内各类主体的生产经营数据,贯通区外行业各类主体公开发布的各类数据,集成较为完整的行业数据资源供应链,覆盖行业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时序数据库管理、数据存储、商业化智能处理、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交换等全链条环节。尤其是,行业数据资源呈“井喷式”增长,迫切需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行业数据进行标注和分析,高效挖掘行业数据的潜在价值。
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数据壁垒依然较为严重,主机厂、零部件企业、原材料制造企业、制造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多方信息互联互通需求迫切。依托产业大脑,建立产业链数据流动渠道,能够实时监测上游原材料供给情况和下游产品需求信息、实现“进销存”精准管理,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水平,强化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互联与分工合作,将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由线性链式向网络协同转变。对大型企业,产业大脑可以成为数据管理、集采管理、质量管理的高效平台;对中小微企业,产业大脑可以成为精准对接大型企业供应链需求的重要平台。
已开工的建设中的华峰新材料工业互联网项目
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行业产业大脑是通过加工政府、企业、行业等数据,提炼生成工艺技术、运营管理、行业知识与模型等可重复使用的数字化基本单元,进而汇聚形成的知识中心。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进行跨组织、跨区域融合,构建个性化解决方案,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变革、产业生态优化、政府精准服务。
以往政府想要摸清当地产业家底,主要依靠人工走访摸排、企业自主报告等形式,数据获取困难,且鲜活度低、维度少,数据更新存在滞后性,难以精准定位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大脑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掌握产业发展态势、预测发展趋势、监测产业风险、评估发展质量通过建设“产业链—空间链—供应链—创新链—态势监测”等为一体的功能体系,实现透视全产业链,精准定位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为产业发展知现状、明不足、晓方向,推动地方产业在产品多样性、层次分布性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激活全产业链发展新动能。
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行业产业大脑是通过加工政府、企业、行业等数据,提炼生成工艺技术、运营管理、行业知识与模型等可重复使用的数字化基本单元,进而汇聚形成的知识中心。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进行跨组织、跨区域融合,构建个性化解决方案,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变革、产业生态优化、政府精准服务。
2021年4月,浙江启动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揭榜挂帅”。电机、数控机床、智能电气、化工、泵阀(水暖阀门)、服装(童装)、织造印染等7个行业产业大脑在2021年度全省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工作表彰中获评优秀;电机产业大脑以“电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项目获得2021年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
华峰集团是一家以化工新材料为主业的中国500强企业,涉足新材料、智能家居、数字经济、新能源及金融投资、物流贸易等行业。华峰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价值链为核心驱动引擎,以构筑一个产业链生态圈为核心,融合资本链、物流链、业务数据链三链,打通产业价值数字循环和消费价值数字循环,逐步构建了共享经济生态。
华峰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华峰工业新材料供应的基本优势,利用工业电子商务的路径,赋予华峰工业及其下游客户交易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升级的能力,助力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缺乏高层规划、市场客户深度有限、制造业库存管理困难、应收账款期长、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平台自2018年7月4日启动以来,已有110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平台交易额超过58亿元。据统计,平台赋能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成本降低60%,协同效率提高了3—5倍,下游公司的采购成本降低30%,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成本节省40%。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是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以园区运营、环保科技、工程建设为三大主营业务。集团携手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科大讯飞共同搭建智慧园区平台,以光谷生物医药加速器和武汉软件新城为试点,打造全新的智慧园区。
通过打造数字孪生的“底座”,将园区的各项数据信息汇总至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生成数据分析,完成事件的分拨调度,实现虚实联动。将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数据中台,覆盖到园区运营管理的各领域,凭借先进的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园区综合态势监测、综合安防监测、便捷通行监测、设施管理监测、能效管理监测、环境空间监测等多种功能,为园区基础运营、资产运营、数字运营和产业运营提供信息支撑。
表1 各地类“产业大脑”实践简析
一是规划引导和配套支撑政策体系依然较为薄弱。一方面,各地对产业大脑的发展规划还有待完善,各相关主体的发展动能还有待进一步激活。另一方面,各地财政经费紧张,产业大脑建设普遍缺乏明确的财政政策,制约各方积极性。
二是能够引起各方同频共振的场景依然较为缺乏。各方高频使用的产业大脑应用场景,依然较为缺乏,导致产业大脑各参与主体对产业大脑的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制约产业大脑的实际影响力。
三是企业对数据共享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较为敏感。企业对未经脱敏的数据实时共享,积极性不高,甚至较为抵触。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数据披露,首先需要遵守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章制度,产业大脑想要直接获取上市公司的实时经营数据,可行性不强。
四是产业大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较为不足。产业大脑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否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将会成为建设方的重大负担,也不利于激发运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由一个公共属性的行业大脑,以及若干个产业链龙头企业主导建设的企业大脑共同组成。核心是“行业大脑+企业大脑”两级架构,行业大脑和企业大脑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以及数据脱敏之后的安全共享机制,实现互联互通。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提出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建设和运营模式,为产业大脑建设和运营提供新思路。
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以构建精准、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平台为核心,打造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平台,为政府侧产业智慧治理提供基础支撑,具体拟解决三大关键痛点问题:
着力解决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问题。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聚焦于行业企业的需求痛点,如供应链的上下游协作配套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畅通物流渠道等,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以局部需求痛点为突破口,打造行业企业的高频使用场景,吸引行业企业向产业大脑汇聚。二是要解决企业担心的数据安全问题,为此,在调研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企业大脑+行业大脑”的两级架构,以期在企业数据阶段性保密与开放共享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着力解决政府侧的财政经费紧张问题。当前产业大脑的顶层设计及配套政策还不够明晰,一方面是产业大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不断摸索;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的财政经费日趋紧张,大规模开展公益性的产业大脑建设,财政经费难以有效保障。而且,越是追求产业大脑功能模块的丰富性和完备性,相应的投资也就越大,财政经费也越难以有效保障。为此,在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架构中,定位公共服务的功能模块被剥离出来,形成一个简化版的“产业大脑”,将极大地降低政府需要承担的投入成本。
着力解决产业大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产业大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为产业大脑的市场化运作问题。如果把产业大脑定位成完全的公共服务产品,则其市场化运作难免会出现商业伦理问题;如果把产业大脑定位成龙头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则难免会侵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为此,在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架构中,产业大脑拆解为“企业大脑+行业大脑”两级架构,企业大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企业自身解决;公共属性的行业大脑,部分仍需要地方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基本保障,其余则通过行业大脑面向行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构建非盈利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产业链复杂的上下游关系,决定了一步到位建设统一的产业大脑难度较大。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在“A→B→C→D→E→……”所示的产业链中:链主企业一般会和产业链上大多数企业存在互联关系,如A1、C3、E2、E3;部分产业链环节上行业集中度可能会比较低,以至于不存在链主企业,如产业链上的B、D环节;部分产业链环节上可能会存在势均力敌的两家甚至更多的链主企业,这些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多重叠,如E2、E3。除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这些链主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特别若存在势均力敌的两家甚至更多的链主企业(如E2、E3),链主企业在共享数据资源方面会相当谨慎。而让“A→B→C→D→E→……”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同时参与一个统一的产业大脑建设,也因企业的行业地位、规模优势等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出现各方诉求、动机、目标、顾虑不一致问题,协调难度非常大,导致产业大脑的建设目标很难实现。
图1 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简化模型
为此,本研究提出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架构。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由一个公共属性的行业大脑,以及若干个产业链龙头企业主导建设的企业大脑共同组成。核心是“行业大脑+企业大脑”两级架构,行业大脑和企业大脑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以及数据脱敏之后的安全共享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企业大脑+行业大脑”两级架构体系
企业大脑(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企业级产业大脑)。企业大脑本质上是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遵循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一脉相承的发展路径,是链主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升级。企业大脑既承载了供应链供需高效对接的职能,也同步向配套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低成本集采、专业咨询等综合服务。链主企业建设企业大脑,有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的市场基础,更能够基于配套企业的痛点开发产业大脑的功能模块,更能吸引配套企业入驻。链主企业也将承担起企业大脑的建设及运营费用:一方面,链主企业本身大都也在开发建设自身的数字化系统,并进一步迭代升级为企业大脑的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无论政府是否有相关的规划引导和配套政策,链主企业都会开发这样的数字化系统,差别只是在于是否设计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以及安全共享的数据脱敏系统。
行业大脑(联动企业大脑的政府主导建设的产业大脑)。行业大脑可以称之为“企业大脑”的大脑,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以及数据脱敏的安全共享机制,实现与产业链链主企业大脑的互联互通。一个产业链中,链主企业的大脑可以有若干个,但行业大脑一般就一个,而且为避免行业大脑被少数头部企业操控,行业大脑一般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和运营。行业大脑也是政府开展产业链智慧治理的重要载体,不奢求汇聚行业企业的所有数据资源,而是选择政府重点关注的关键指标数据,如投资、产值、营收、利润、从业人员、亩均效益等,设计标准化的数据架构,并与链主企业共同设计安全共享的数据脱敏系统,以实现企业大脑的数据接入。行业大脑可以纳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以降低行业大脑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完善建设规划及配套政策体系。产业大脑的研究与实践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有效的实践路径也仍需积极探索,一步到位确定产业大脑的顶层设计难度较大。但产业大脑作为一种产业链高效协同平台,后者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建设需求将长期存在,加快形成产业链高效协同平台的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行业大脑的数据标准架构。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架构下,企业大脑主要由链主企业自发建设,汇编语言、数据架构等可能由于服务商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为实现行业大脑与企业大脑的良性互动,就必须要尽快明确行业大脑的数据标准架构,为链主企业建设企业大脑提供参考,以便保留与行业大脑互联的数据接口。
建立产业大脑的分步推进计划。链主企业建设企业大脑,大都由市场驱动,以应对日趋复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决策响应快、建设周期短;而行业大脑由政府主导,政府的决策周期较长、投资较为谨慎等因素,导致行业大脑的建设周期较长。因此,在明确行业大脑数据标准架构的基础上,鼓励链主企业先行建设企业大脑,逐步接入行业大脑,最终形成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产业大脑体系。
提高链主企业的参与度。链主企业建设企业大脑的参与度不成问题,而在行业大脑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甚至主观上并不愿意将自家的企业大脑与行业大脑进行互联互通。为此,要强化规划引导和精准服务,提升链主企业在行业大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获得感,提升行业大脑对链主企业的实际价值。
提高链主企业的协同度。一个行业通常存在多个链主企业,链主企业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同业竞争和合作问题,推动这些链主企业强化合作,共同支持行业大脑建设,将是行业大脑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为此,一方面要合理规划行业大脑的建设边界,明确行业大脑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可能地减少链主企业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以强化合作、一致对外为导向,推动链主企业强强联合,以公共的行业大脑为主要依托,协同推动行业大数据的价值化开发利用,提升对外竞争力。
加快明确行业大脑的数据边界与标准架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与生产要素。让企业把所有的数据资源汇聚到行业大脑上,企业主观上并不愿意;即使企业愿意把海量的企业数据汇聚到行业大脑上,海量的数据资源也只是冗余在服务器上,对后续运营只是沉重的负担。给行业大脑“减负”势在必行,“减负”的关键在于明确行业大脑的数据边界与标准架构:要加快研究和编制行业大脑的数据归集清单,明确行业大脑的数据标准架构,为企业大脑能够顺利接入相关指标数据奠定基础。
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数据脱敏工作体系。数据脱敏,过滤企业生产经营的敏感数据,为各链主企业保留一定的数据隐私,保留各链主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企业安心共享数据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敏感数据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敏感数据的识别和脱敏操作规范,建立数据脱敏的监督机制。支持企业建立企业大脑数据输出的数据脱敏技术支撑体系,强化数据脱敏的技术保障。
围绕行业数据价值挖掘,创新产业大脑场景应用。鼓励产业大脑的运营单位,依托产业大脑的数据资源,通过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外部数据资源,开发行业的景气指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指数等产品和服务,为产业大脑各相关主体提供借鉴,提高市场主体对产业大脑的吸引力,进而构建行业数据归集与开发利用的良性生态。围绕产业大脑数据资源价值化开发利用,聚焦一批服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新业态,构筑协同发展的优良生态。
围绕参与主体需求痛点,探索产业大脑赋能机制。鼓励产业大脑的运营单位深入参建单位了解需求痛点,如供应链高效对接、低成本采购、物流降本增效等,分析产业大脑的可行赋能路径,开发相关的数字化功能模块,更新到产业大脑系统架构中,并以此为基础,强化产业大脑与参建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链主企业把优质资源集成到产业大脑上,特别是低成本、高质量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和智慧物流服务等,辐射惠及产业链中小微企业发展。
电机产业大脑以“电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项目获得2021年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
加强产业大脑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产业大脑作为典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当成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产业大脑的网络安全审查、关键设备安全检测、网络漏洞管理等重要制度,提升针对高级持续性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监测、防御、溯源技术能力,全力保障产业大脑网络安全运行。加强处置应对,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防范网络安全事件处置模拟演练,定期开展网络脆弱性评估,着力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引导企业加强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产业大脑的数据种类极其丰富,数据的采集、存储、流转及使用等已构成一个复杂的数据生态,数据安全已经不再只是网络安全的一部分。要围绕数据的采集、存储、流转及使用全流程来展开数据安全防护工作,引导企业厘清数据责任主体,探索建立“牵头+认责”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牵头者总体负责数据安全治理工作,完善数据标准化管理,实施常态化指导监督等;基于“谁生产、谁拥有、谁负责”的数据认责原则,确定数据安全保护工作的相关各方的角色、责任和关系,如数据安全保护过程中的决策、执行、解释、汇报、协调等角色和职责。强化数据安全风险应急处置演练,不断发现、分析、研判可疑的数据安全事件,并积极响应、快速处置,推动数据安全的保护工作不断进行改进。
大力培育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支撑力量。依托重点高校院所,大力发展应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培育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人才。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人才领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织实施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和数据安全精英赛等活动,搭建大学生网安技能演练展示平台,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实战能力。建设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产业园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领军企业,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水平和供给能力。
定期组织产业大脑品牌活动。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高端会议活动,增设“产业大脑”专题论坛,邀请各界专家为产业大脑实践出谋划策。依托产业大脑建设和运营单位,组织实施产业大脑系列“巡演”和沙龙活动,交流产业大脑建设和运营的先进经验。组织开展产业大脑进企业系列活动,定期向行业企业展示产业大脑的建设成效、主要产品和服务,挖掘产业大脑与行业企业可能的结合点,并同步持续完善产业大脑的产品和服务。
强化产业大脑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新渠道、新方式,以及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加强产业大脑的宣传报道,深化产业大脑在各界“朋友圈”影响力。策划专题、深度、系列报道,定期展示产业大脑重点成就,提升在高层次主流媒体上的曝光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大脑的社会影响力。